第三十一章 下西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瞻基跟朱棣学的,说话说一半的技术都练的炉火纯青了。  

“还请太孙殿下指教!”  

“诶!指教谈不上,充其量就是孤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罢了。  

郑将军你饱读诗书,应该知道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那你知道为何商鞅变法可以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却是人亡政息呢?”  

“商君变法之时,秦国上下人人图强。又有秦孝公、秦惠文王这样的雄主来支持变法,而王安石变法之时守旧势力太大、宋神宗及其继承人都不是坚定的变法支持者。”  

“此言大缪矣,真正的原因不是这样的哦。变法者,能否成功的最关键之因素就在于利益。你的变法要让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享受到福利,才会有人支持你去变法。  

商君被秦惠文王拿下,可是秦国上下的军官全都是通过变法带来的二十等军功制升上来的。他们会容忍秦惠文王废秦法?会容忍氏族世家的势力复辟?  

王安石变法,就因为这个最关键的因素才失败的。  

同理,你的下西洋需要给大明帝国带来最实际的利益。同时这个利益需要被大多数人给享受到,才会继续下去的。给你打个比方,比如你到一个国家给他们赠送我大明帝国的蜀锦。  

然后告诉他们,再想拿到咱们大明帝国蜀锦就需要去购买。他们支付的钱财,需要分给军队当军费、分给勋贵当赏赐、分给藩王当做额外得俸禄。  

然后告诉那些将军、勋贵、藩王们,如果还想继续享受这些财富就需要给你的下西洋计划出资、支持你的下西洋计划。这样才会让下西洋变成国策,而不是只靠着大父又或者是孤的支持。  

不过这些事情不是你该考虑的,孤会向大父谏言。孤今日跟你提前透个口风儿,就是让你到时候帮孤说话。好好的宣扬一下西洋诸国有多喜欢咱们大明的东西,他们西洋诸国又有多少咱们没见过的好玩意儿。  

只要你配合孤,孤有办法走出下西洋国策的第一步!”  

朱瞻基看着郑和,十分郑重的说出了这番话语。  

“末将愿听太孙殿下安排,只愿下西洋能够成为我大明帝国之国策。太孙殿下有用的上末将之处的地方就尽管开口,太孙殿下说什么末将便办什么就是了!”  

朱瞻基呵呵一笑,看起来郑和还是很上道的呢。  

“好,等回了应天府之后再跟你详细说说。  

对了,你此番下西洋带回来南洋地区的汉人了吗?”  

朱瞻基突然间想到了南洋的华人,就顺嘴问了一句。  

“当然!末将在狮城一带停驻之时,与当地的中原后代多有交流。  

太孙殿下你知道这船队的两千艘船,难免有迷失方向或者经历暴风雨的地方。损失一条船可就少一条,还都是狮城那边的中原子民帮忙修建了新的战船。  

这才让末将的船队保持原有的规模,末将感激之下便也带回了其中的代表入朝觐见。  

末将还准备奏请上位,赏赐这些中原子民呢。”  

“哦?想不到郑将军你还带回了南洋中原子民的后裔呢,那孤可是要见上那么一见的。  

正好今儿个晚上咱们要在驿站休息,明日才能渡江回京。等晚上留宿之时,你便将那南洋中原子民给孤引荐来。孤想跟他好好的聊一聊,问问他关于南洋的风土人情、还有南洋当地中原子民后裔的情况。孤有些想法,也需要问问他们这些南洋的中原子民才行。”  

“好!今儿个晚上末将便引荐那狮城特使,林清泉还有李文朗觐见太孙。  

对了,这狮城就是满剌加国。只不过当地中原子民都管那里叫做狮城罢了,于是乎末将也就叫顺口了。  

说来那边的情况也是恨复杂,满剌加国的君主是外来人。他和当地的马来人似乎关系一般,因为君主与当地百姓的信仰不同。加之一旁的苏门答腊岛上之中原子民梁道明称王,这就让当地的中原子民们也都是不太安分。  

因为一直以来梁道明国王都在联络狮城一带的中原子民,似乎是要推翻满剌加国的统治。”  

“那边更有操作空间了,想办法扶持中原子民建国。这也是咱们大明帝国的在南洋的任务之一,也是你的舰队的任务之一。”  

“什么?”  

郑和微微一愣,然后皱着眉头说道“干涉南洋诸国内政这种事情可是不太好吧,而且南洋诸国都是马来人。要真是扶持中原子民当国王,可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呢。”  

“谁告诉你每个国家都要扶持了呢?  

孤的意思是扶持那些中原子民聚居的地方,让中原子民们建国而已。”  

朱瞻基无奈,只能跟郑和解释明白了再说。  

“那便不难,舰队可以帮助中原子民建国。还可以联系国朝,对其进行册封。”  

郑和闻言点了点头,满脸正色的回答了一句。  

东亚藩贡体系,才是大明帝国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孤看看这路程应该是快到驿站了,咱们待会子下去休息。  

你便把那南洋的中原子民之代表给孤带来,孤要与他们一起共进晚膳呢。”  

“末将遵命!”  

——水字数的分界线君——  

朱瞻基端着酒杯,对林清泉还有李文朗二人笑道“二位快快饮下这中原的美酒,尝尝咱们家乡水米酿出来的酒还合不合你们的口味!”  

“多谢太孙殿下恩赏,这中原的就是比南洋的烈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