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传檄定草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马哈木和脱火赤见脱鲁忽察尔彻底的投靠了大明,心中不由得一阵暗恨。  

脱火赤直接起身指着脱鲁忽察尔破口大骂,一副要吃了脱鲁忽察尔的模样怒吼道“脱鲁忽察尔!你这狡猾的狐狸,披着伪善的皮囊骗取太师的牛羊。反过来却给大明皇帝当一条忠犬,来咬咱们蒙古自己人了?”  

“呵呵。  

老子什么时候说过老子是蒙古人了?你可不要乱讲话啊!  

老子是大明的和宁王!大明的朵颜卫指挥使!  

老子麾下的两万铁骑是大明帝国的军队,可不是你们鞑靼部的附庸!  

当年老子跟着陛下......上位,还有宁王殿下靖难的时候。妈了个巴子的你还在草原上吃沙子呢,谁给你的勇气跟老子大喊大叫的?”  

脱鲁忽察尔直接对朱棣行了个大明臣子礼,然后义正严词的说道“上位!臣麾下两万铁骑已经全部换上了军旗、国旗,随时准备接受上位的检阅!”  

干得漂亮啊,这脱鲁忽察尔有前途啊。  

朱瞻基和朱高煦都不由得给脱鲁忽察尔点了个赞,尤其是在看见朱棣那爽朗的笑容之后就更加佩服脱鲁忽察尔了。  

“脱鲁忽察尔!你这个蒙古人的叛徒,真是丢尽了蒙古人的脸面!”  

脱火赤还想再说,却被马哈木一把就给拉住了。  

“大明皇帝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请陛下解答。”马哈木起身,对朱棣义正严词的问道“既然是选择我们蒙古人的大汗,那为何不让我们蒙古诸部自行推举呢?  

大明插手蒙古大汗的选举,可是不好吧?”  

朱棣闻言呵呵一笑,十分不要脸的说道“怎么?你们蒙古人打不过我们大明,那就应该让我们大明帮你们选举蒙古大汗。要问凭什么听我们大明的,就凭朕麾下的十万大军!  

你们要是感觉不够,还有二十万大军刚刚回去。真可以把他们都给叫回来,咱们再打一仗。打赢了,你们推举谁当蒙古大汗都可以。打不过,你们就要听朕的安排选择蒙古大汗!”  

马哈木无语了。  

脱火赤也无语了。  

脱鲁忽察尔、阿扎失里、海撒男答奚倒是孤假虎威,站在科尔沁部的首领阿岱台吉的身后一副骄傲的模样。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朕此番收拢了因战乱而离散的蒙古牧民三万余人,都交给顺宁王统辖。  

顺宁王不还是鞑靼部的太师么,总不能还只是个阿苏特部的那颜吧?  

这些蒙古牧民编成一个部落,交给顺宁王管理。至于部落的名称,就叫泰赤乌部!  

而顺宁王在得到了泰赤乌部之后,需要放察哈尔部回漠南。”  

泰赤乌部,一个许多年没有出现在蒙古人面前的名字了。  

当年的泰赤乌部乃是蒙古先祖合不勒可汗侄子的后裔,泰赤乌部在蒙语当中似乎就有“太师”的意思。  

时至今日,朱棣又一次把泰赤乌部的名号给抬出来了。  

朱棣的意思,是让阿鲁台统辖泰赤乌部、阿苏特部、巴尔虎部居漠北。连结喀尔喀七部,还有漠南的察哈尔部。形成一个横跨大漠的联盟,也是草原上的第一势力。  

而漠西的马哈木所统率的卫拉特蒙古部四部,则是草原上的第二势力。  

大明扶持的科尔沁部,以及漠南、漠东亲明的蒙古诸部会形成草原上的第三势力。  

三股势力相互交织,相互制衡。  

等三股势力打的三败俱伤了,就是大明出来摘桃子的时候了。  

脱火赤闻言直接向朱棣替阿鲁台谢恩,因为察哈尔部就是他的部落。  

一旦察哈尔部可以回归漠南,那他脱火赤必将大有作为。  

至于马哈木,则是感到有些不满了。  

“陛下!臣之瓦剌部驰援飞云山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怎地陛下是忘了我们瓦剌部吗?  

陛下,还请公平处事啊。”  

朱棣听见马哈木的声音就感到了一丝头疼,他一直在有意的忽略马哈木。生怕马哈木主动的挑起话茬子,不得不给他封赏。  

朱棣认为马哈木实力已经快要超出他的容忍范围了,所以说一直在压制瓦剌部协助明军作战的想法。要是刚开始就不制约马哈木的话,现在一个顺义王都不够封赏马哈木的。  

“顺义王,朕怎会对你忘记了赏赐?  

你此番救下了朕的孙儿,朕感激你还来不及呢。朕可不是那忘恩负义之人,又怎会不封赏于你呢?  

既然你自己提出来了,拿朕就先给你的封赏落实了吧!  

首先,喀尔喀七部靠近金山的两个部落归你统辖。然后漠西、漠北原本归属于本雅失里的部分牧场,也划入你瓦剌部的领地范围之内。  

其次,朕需要你将哈密卫以北的八百里土地让出来给大明。那里都是一些戈壁和戍堡、关隘,你留在手里也没用。朕划给你的牧场也快要有一千里了,就是交换土地你也不吃亏呀。  

第三,朕要让你的孙子也先入朝。朕要让来我们大明陪皇太孙殿下读书,待其成年之后再给你送回去瓦剌部!”  

朱棣制衡瓦剌部的意图非常之明确,这让马哈木也不禁陷入了沉思。  

“分得牧场是好事,让出哈密卫以北的土地也无所谓。就是让也先那个小子去大明,这还要仔细斟酌一二啊。那小子算上最合格的继承人了,但是他额吉就是个汉家女子。再让他去大明,还不彻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