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夫妻和国家(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又如同普通夫妻一般的随性自然。再次加之徐皇后更朱棣还有许多的共同爱好,比如象棋、军略、读史等方面,由不得朱棣不宠爱徐皇后。  

当然了,徐皇后得相貌也是拔尖儿的。  

“宣杨士奇入尚书房觐见!”  

杨士奇这个时候来找朱棣,那都是朱瞻基搞的鬼。  

朱瞻基虽说被禁足了,不过还是能跟外面联系的。朱棣只是不让朱瞻基到处乱跑而已,可没掐断朱瞻基根外界的联系。  

而朱瞻基叫杨士奇过来,就是为了今天的主题——家国理念。  

杨士奇倒也是给朱瞻基的面子,听闻皇太孙有事便立马赶了过来。  

“说说吧,你小子把杨士奇给找来有什么事情?”  

朱棣自然是知道杨士奇是朱瞻基给找来的,他看看一脸茫然的杨士奇还有目光躲闪的朱瞻基便猜到了大概。  

“嘿嘿,便是有一些突发奇想要与杨学士还有大父商议一番罢了。内阁大臣当中,孙儿就感觉只有杨学士才能领会孙儿的理念。  

孙儿今日的想法也很简单,那便是民族与国家这两个概念罢了!”  

“民族?何为之民族?”朱棣闻言皱了皱眉头,不由得开口发问了一句。  

“民者,百姓也。族者,族群也。由百姓组成的族群,便是民族了。”  

朱瞻基解释了一句,然后就继续说道“古人云:夷狄入华夏则为华夏也,华夏入夷狄则为夷狄也。  

而今日之民族关念,于古人则大有不同。汉家、蒙古、女真、乌斯藏、苗彝,我大明国土上居然星罗棋布的有数十个民族。  

诸族诸部,互相仇视、阻断交通。此现状于我大明不利,当需改之。  

我等需改变此关念,一在宣传、二在引导。  

宣传者,利用州府县衙、驿站邸报宣扬国朝之理念。比如宣扬蒙古出鲜卑、鲜卑出匈奴、匈奴出猃狁、猃狁出夏后氏,这就证明了汉蒙同宗同源之理。  

还有大禹出西羌,庄蹻征云南。总之要给大明国土上所有的民族,都找到与汉族相同的先祖。  

最后使用一个类似与炎黄、华夏、中华之类的统称来称呼所有的民族,比如中华民族!  

引导者,利诱耳。拿乌斯藏打个比方,现在不是征募了些乌斯藏牧民参军嘛。咱们原先只是进行汉话的考试,便可以让其进入大明的军队。  

现在可以再加上一条,让他们学习咱们宣传的民族理念。学的好的,理解深刻的,就可以升官当个百户之类的小军官。  

对于内地的汉家百姓,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那就要数科举了!  

在原来的明经科、策论科的基础上再多加一些题目,设置一些简答题目。就考察咱们宣传的民族概念,还有如何维护大明诸民族一统的局面之类的问题。  

比如出一道题,让其答出蒙古先祖与汉家先祖的渊源。要求引经据典,最后证明蒙古与汉家同宗同源。  

几年科举之后,那些读书人都会疯了一般的接受新的观念。读书人接受了,那大明内地的百姓也就基本上都能接受了。”  

朱瞻基说道这里,突然露出了一丝莫名其妙的笑容。  

“其实以后朝廷想宣传什么政策或者想法,都可以从科举上动手脚。  

科举的本质不能变,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这些读书人一直追求的东西必须要考。考还必须要占到主要成分,要不然那些读书人可是会......会出乱子的。”  

朱瞻基想了想,还是把“造反”二字给憋回去了。  

“不过朝廷出一些附加题,想要宣传什么政策、思想的时候就出什么题。  

比如要宣传下西洋,就可以出一道论述下西洋之事如何使朝廷获利的问题。  

这些附加题的占比不能太大,不过也必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科举的成绩。  

许多读书人经史子集学的一般,便可以引导他们在附加题上面下功夫。本来只能考上秀才的,现在可以通过附加题考上举人。本来只能三甲进士的,现在可以二甲进士及第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附加题的占比不能太多。真真正正要出成绩的,还是要靠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儒学与八股。附加题的目的,便是锦上添花和冲刺突破而已。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会有大量的读书人去购买邸报、研究朝廷所宣传的政策、思想,学着学着也就多少接受了些。”  

朱瞻基前面的什么民族概念,朱棣喝杨士奇听的还是有些迷糊。不过后面的科举之法,倒是让二人给听进去了。  

杨士奇听的是一身冷汗,朱瞻基这种策略可谓是玩弄了天下百万学子。  

只要朱棣的方法得当,然后再通过科举动些手脚,那全大明的读书人可真就是被这皇帝给玩弄于股掌之间了。  

而且就算是被别人发现了也不怕,这是真真正正的阳谋。全天下没有读书人会拒绝的,谁敢提出反对意见那可是会被唾骂的。  

比如一百个人里原本只有十个人可以及第,剩下的九十个怎么学都超不过这十个人。  

而此时突然出了一道可以投机取巧的附加题,你只要安分的去研习朝廷的政策便可以拿到这附加题的分数。而拿到了分数之后,你便有机会超过前面的十个人及第。  

请问这样的机会,是你你会拒绝吗?  

前十个人可能会拒绝,因为他们一心扑在原来的学问当中没有精力去接受新的知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