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不要脸(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自也有收获,因为衍空创法的全过程,完全反馈在徐青的天魔心中,可以说除了衍空之外,徐青是最了解这门绝学的存在。  

而且他通过对大金刚神力的了解,对于佛门修行的妙谛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和天魔之道,不谋而合。  

佛法高深,则去相而无相,存留神意。  

天魔之法,同样也是无相。  

双方之道,看似正邪有分,实则殊途同归。  

衍空微微颌首,「叻扰许久了,老讷该回金光寺看看了,若有什麽差遣,徐少保知会一声便是。」  

「好。」  

都是江湖儿女,没那麽多的客套。  

衍空随即作别,直接回金光寺去。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历劫重生之后,他更想念金光寺了。  

只是苦了法月,这住持之位还没坐够呢。  

不过徐六首是好人,法月师傅只要开口,帮他成立个新金光寺都行。  

实在不愿意搞新金光寺,那西湖金山寺听说缺个住持,徐青写个纸条,也能保证法月在这千年古刹上位。  

另一方面,衍空的大金刚神力将是日后对付雪域活佛的一大关键。  

距离徐青等人和黑山老妖一方再次决战的时间也是越来越近了。  

这一次要面对的是全盛的造物主,即使徐青也没有多少胜算。  

但他一向是尽人事看天命。  

除此之外,老皇帝能有多给力,也是这一战的关键。  

修行越高,徐青越是清楚,老皇帝修道实是逆天之举,而且在徐青的影响下,老皇帝还真修成了,天罚是必然的。  

黑山老妖便是代天行罚的那个存在。  

这一战无可避免。  

哪怕老皇帝心机深不可测,在这一战,也必定要和徐青全力合作,才有渡过此劫的机会。  

如果说此前长白山一战是徐青必须渡过的死劫,那麽这一战,便是轮到老皇帝了。  

一老一少,都是倒霉蛋。  

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回到徐府。  

虽然徐青声称闭关,不问俗事,但总有人能破例来见他,这个人便是严山。  

严山汇报了北方的种种事,以及内阁的应对之策。  

徐青摇了摇头:「玉亲王倒行逆施到这一步,已经没法回头了。」  

徐青更清楚,摊上万寿皇帝这个爹,玉亲王没得选。  

老皇帝知晓自己打压玉亲王太狠,哪怕过不了黑山老妖这一劫,也不可能让玉亲王上位。  

天家无父子。  

真要是玉亲王继位,老皇帝身后事必定很恶心。  

所以老皇帝中意的继承人是皇孙。  

这还有一个好处,只要不是玉亲王继位,徐青就不会和皇家彻底撕破脸。以玉亲王的资质,也不是徐青对手。  

老皇帝看得很开。  

皇孙上位,徐青又是个念旧情的,往后他这一脉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若是玉亲王上位,徐青和皇家的情分就尽了。  

当然,能渡过黑山老妖这一劫更好。  

只要能从此长生不老,永享盛世,老皇帝不介意和徐青平分天下。  

不过若是有机会,老皇帝肯定更愿意一人独治。  

总而言之,这位方寿皇帝是极度精明利己的人,做出的选择,不会让自己吃亏,更能审时度势。  

严山自也看出玉亲王陷入死局,他回道:「坐馆,接下来咱们怎麽做?」  

如今玉亲王倒行逆施,之前守京师的声望彻底葬送回去。  

哪怕清流言官都不想站他这边了。  

但玉亲王的武力,如今也格外强大,  

这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雪域活佛在玉亲王的支持下,佛国比之前更可怕了。  

现如今捉妖司已经不能过黄河。  

密宗的喇嘛很疯狂,已经和捉妖司在黄河沿岸产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冲突。  

而且还有慕容太师帮忙训练的贪狼骑兵相助。  

若非讲武堂学员和道院弟子不是吃素的,南方这边甚至占不到什麽便宜。  

除此之外,这些冲突也是仙门考试内容的一部分。  

逐渐地,第一批通过仙门考试的真传弟子已经陆续脱颖而出。  

徐青对这一切自然是十分了解的,他说道:「总而言之,一切外物的损耗都无足轻重,一定要保住人。另外,你让魏国公世子带着军事统计调查司的人,潜入辽东去和吴大人汇合,关键时刻,有用到他们的地方。」  

「这会不会太危险?」  

辽东很靠近黑山老妖的地盘,无比危险,  

吴大人到现在都没出事,不得不说,算是受到天眷了。  

当然,根本原因是徐青留了一记暗手。  

他一直等老妖上钩。  

没想到,老妖竟是个光明磊落的人,没有对徐青身边人动心思。  

这大概也是老妖自身的警觉,并勘破天机,在没有恢复造物主巅峰之前,不给徐青任何拖延他恢复造物主巅峰的机会。  

徐青和严山商议完这些事之后,径自去了方阁老家。  

今日天晴,老人家在躺椅晒太阳。  

方阁老脸上的褶皱宛如老树枯死的皮,让人怀疑他随时都可能逝去。  

但徐青也摸不准,老人家到底啥时候走,甚至说不定活得比他还久!  

徐青现在境界比从前更高,但这次很老实,没有找老方搭搭手。  

只要不比较,徐青就觉得自己是一人之下。  

除了黑山老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