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天宫诞生,万寿仙朝的开端(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290章天宫诞生,万寿仙朝的开端徐青内心十分清楚,众生念头对于他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是滋养太初魔炁的珍贵食粮,却也是毒害太始魔炁的致命毒药。  

太始魔炁,无疑是他作为天魔的核心所在,恰似一段独特的核心代码。一旦缺失,他便会迷失自我,彻底丧失自主意识。  

相较之下,太初魔炁虽在保持自我意识方面不及太始魔炁关键,但其功用性同样无可替代。没了太初魔炁,徐青所掌握的那些神奇神通将再无施展的可能,更别提凭藉「他化自在」去窃取他人的神通,更或者化生魔王护法了。  

想到这里,徐青暗自庆幸,好在当下自己还没有被家家户户供奉画像。以他目前太始魔炁的状态,根本无法抵御家家户户参拜画像所产生的海量众生念头。  

他轻轻叹了口气,做出了一个「大公无私」的决定:「以后必须限制个人崇拜。」  

这次文昌帝君的画像事件,虽说只是打了个擦边球,暂时没出什麽大问题,但隐患已然埋下,不得不防。  

不过,成功开辟出内天地,也算是收获颇丰,让他在修行之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如今正值春耕收尾之际,徐青从南洋带回的高产作物在南北两方同时推广。  

北方因粮食极度匮乏,对高产作物的推广动力极为强劲,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反观南方,情况却大不相同。仅仅在岭南闽南地区,这些高产作物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百姓们欣然接受并尝试种植。  

然而在南直隶丶之江省一带,推广工作却遭遇了重重阻碍。当地百姓觉得这些高产作物口感欠佳,宁愿将其拿去喂牲畜。  

加之这两个省份商业繁荣,远超其他地区,种田在普通人眼中已沦为末等营生。  

甚至有地方豪族大言不惭地建议朝廷,多抓捕一些海外土着回来充当苦力,帮忙耕种田地。  

还有不少普通百姓,因进入工坊工作,索性把田土租给从北方逃来的流民耕种。原来,如今一些经济发达的州府出台规定,只有拥有本地良民户籍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工坊做事。  

应天府更是重新夺回了「京爷」的无上荣光,走在街头巷尾,处处都透着一股繁华与自信。  

如今的应天人看向京师,眼神里都带着一丝不屑,仿佛在说京师就是个乡巴佬聚集地。  

放眼整个大虞朝,也只有江宁人能勉强与应天人在气势和底蕴上一较高下。  

但不久前,有官员提议将应天府和江宁府合并,理由是两地相距甚近,合并后能更好地整合资源。  

这一提议瞬间点燃了江宁人的怒火,在他们心中,徐六首是江宁府永远的骄傲,应天府这是明目张胆地算计他们,算盘珠子都快蹦到脸上了。  

江宁的乡绅们紧急聚在一起商议对策,他们怀着满腔的愤慨与不舍,联名上书朝廷。  

这封上书言辞恳切,饱含深情,详细列举了江宁府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着重强调江宁在大虞朝独一无二的地位,坚决表示绝不能被应天府吞并。  

信中还特意提及徐青这位从江宁走出的风云人物,称他是江宁的荣耀象徵,江宁府的独特性因他而更加凸显,不容任何人抹杀。  

与此同时,应天府的官员们也不甘示弱,迅速递上了自己的摺子。  

摺子中详细阐述了合并应天与江宁的诸多好处…甚至能为徐六首的改革措施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加速大虞朝的变法进程。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时间朝堂上争论得热火朝天…  

徐青对朝廷上的这场争论兴趣缺缺,也乐得看这帮官员们争论不休。  

在他看来,若是哪天朝堂上的官员们没有了争论,那才是真正危险的信号。  

不得不说,人的立场往往由其所处的位置决定。  

如今的徐青,视角越来越接近老皇帝,下意识地喜欢看着手下进行派系争斗,而自己则充当那个掌控全局的裁判。  

这种掌控感,让他内心深处涌起一种莫名的踏实感,仿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徐青前世曾读过《君主论》,他深知,在古代世界,一旦坐上君主的位置,往往会本能地朝着马基雅维利式的独裁者方向发展。  

乾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类独裁者以维护统治权力为最高准则,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  

他们将权谋之术运用到极致,为了巩固权力,不惜采用欺诈丶暴力丶怀柔等各种手段。在他们眼中,善行与恶行都只是统治的工具,而非道德的准则。  

甚至有人直言:「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  

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民众容易被利益驱使,且性情多变,因此需要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持社会秩序,而不是依靠道德感化。  

他们擅长运用分化权贵丶扶植亲信丶控制舆论等手段,瓦解潜在的威胁;同时,也会不遗馀力地削弱强大的邻邦,以预防可能出现的祸患。  

并且,他们还十分善于转移矛盾,比如刻意制造外部威胁或者内部敌人,将民众的不满情绪转移,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对反抗者,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施以残酷镇压;但对顺从者,则会展示出宽容的一面,以此塑造「恩威并施」的威慑形象。  

徐青回忆起老皇帝的种种手段,发现他几乎完全符合马基雅维利式独裁者的特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