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改换门楣,各方反应(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127章改换门楣,各方反应(求订阅)  

办了流水席,接待宾客,只是徐青作为解元的开始。哪怕他不耐烦做这些俗务,近日以来,也不得不忙于各类应酬的文会场合,且要多做诗文唱和。  

唯一比较庆幸的事,他不用去参加这次乡试之后的簪花宴。  

因为主考官沈墨,竟然放弃了这个广罗门生的机会,在放榜之后,便即回京复命。  

要知道,每次乡试,都是朝堂的准大佬级数存在,罗织党羽的机会。  

故而任何乡试主考官,皆极为重视乡试放榜之后的簪花宴,与新科举人多做亲近。  

一地的举人,哪怕最后考不中进士,也能在地方掺合官场的事。  

如果肯花钱且找到门路,许多偏远地区的知县或者县丞,对于举人而言,都是可以直接操作一番的。  

而且举人的天花板,其实不算很低,如果有机遇,做到巡抚也是有的。当然,这种情况极为稀少罕见。  

实际情况则是,如今的大虞朝,真正想要在官场顺利升迁,坐到一方大员的位置,起码得二甲进士。  

像吴大人这种三甲进士,能在官场生涯的前中期便当上巡按御史丶直隶知府,可谓数十年难得一见。  

正因为这样,现在吴大人在官场反而很出名,人人都知道他很有背景,且狗屎运极好。  

本来先前南直隶巡按御史是一个大火炕,吴大人硬是把上面大佬想要办的事办成了。  

开税关,打击盐帮,剿匪——····  

随便一件事都办得漂漂亮亮。  

国朝做实务的官员,一向很稀缺,恰逢朝廷变法,首辅急需要能臣干吏作为党羽。因此吴大人不但入了同乡吏部左侍郎张岩的眼,还屡次被首辅在偃月堂提到过,属于能被首辅挂在心上的人。  

当然,抛开旁人的酸意,客观而言,不能说吴大人干的活,全靠有个好学生能识人用人,本就是当官的人,最应该有的本事。  

所以首辅评价吴大人是个能臣干吏,那也确实没错。  

至于吏部左侍郎张岩,跟吴大人其实过去也有一段交情,当年大家一起赴京赶考,张岩被人设局,喝花酒没钱结帐,最后还是吴大人出钱平了事。  

结果那一科张岩中了进士,吴大人落了榜。  

从此张岩做了京官,吴大人则回去备考。  

因为京官一向不宽裕,张岩一直没还钱。后来吴大人考中三甲进士,张岩也慢慢混到吏部侍郎的位置。  

故而吴大人能以一个三甲进士的身份,迅速补上官,自也有这一层关系在。  

当然,钱也花了不少。  

不过,现在大虞朝风气就这样。  

像南直隶这种繁华之地的官位。  

给了钱,顶多给你指条路,可不保证事情能不能办成。  

因此,即使吴大人就任的清水县是府治所在,要想以一个三甲进士的身份获得,也是一件难得的事。  

而且有了直隶府府治知县的履历,往后升迁确实会有些便利。  

这也大概是张侍郎,对于多年欠钱不还的一点补偿。  

只是令张侍郎都没想到的事,自己的老朋友,还有这运气。  

如今吴大人和张侍郎书信往来,比往年密切许多,已经恢复到过去的「兄弟」关系,只不过,如今张侍郎是「兄」,哪怕他真实年纪比吴大人小。  

即使这样,吴大人也高兴得不行。  

吴大人到了金阳府就任之后,经常和徐青通信,将自己和张侍郎的关系以及一些事,用闲聊的方式,含蓄地透露给了徐青。  

其实也是张侍郎,对徐青的前途颇为看好,暗示了老吴,想提前在徐青这里打个基础。  

只要徐青以后到了京城,如果想拜码头,凭藉吴大人的关系,绝对可以进吏部左侍郎的大门。  

毕竟吏部尚书,江湖人称「大冢宰」,权势极大,强势一点的,甚至能和首辅叫板。而左侍郎便被称为「少冢宰」,其官场地位可想而知。  

许多二甲进士,恨不得天天去张侍郎家洒扫庭除呢。  

徐青心里还是愿意走张侍郎这边的关系。  

怎麽说呢,虽然老岳父丶周提学以及何知府这些人,都很有人脉背景,但总体来说,徐青和吴恩师才是真正称得上交心的自己人。  

还有一点很重要。  

前面那些老前辈,都很有自己的主见。  

唯独老吴,他真听徐青的啊。  

主打一个言听计从。  

这世道,能有吴老恩师这样的「明公」,岂能不珍惜?  

在他看来,吴大人只有一个缺点,给他「雏凤」的外号,以及「公明」的字不是很吉利。  

但现在———  

他知道像他这样玉树临风的年轻人,中了解元,都叫「解元郎」,不像老帮菜,中了只能叫「解元公」  

问题是,「江左徐郎」什麽鬼?  

徐青不知不觉,又喜提一个「横死」或者「短命」的外号。  

他现在就担心,以后要是考进士,万一运气不好,中个「探花」,似乎也不是很好听。  

小徐探花?探花徐先生?  

一听就特别不正经。  

「算了,要是以后能顺利中一甲进士,吃点苦也无所谓。」  

南直隶的解元,中进士是没什麽问题的,但能不能进一甲,那也是看运气。  

因为能通过会试的责士,文章水平都不算差,而殿试主要就是运气了。  

一般都是朝堂的大佬阅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