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乡试(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121章乡试时间一天天过去,涌进天京城的各府士子越来越多。  

加上还有许多来参加院试的考生,一时间,应天府文气鼎盛,为百年来之最。  

如此多的读书人涌入,加上一些富家子弟带的家仆婢女之类,使得天京城的房价涨到天上去了。  

这时候,复社在应天府出了大名。  

原来,复社早早做好准备,获得官府批准之后,在城中寻了十分偏僻的空地,搭建起简陋的棚房,为贫苦的士子提供食宿。  

因为住宿和食物都简陋,加上要进来住,须得随机抽查背诵四书五经等筛选措施,一重重简单明了的筛选机制下,能进来住的,不说百分百是贫苦读书人,  

至少也保证了大部分贫苦读书人能够有个栖身之地。  

复社的学员,都经常在江宁府下乡和人交流锻炼,组织力和行动力都非常不错,哪怕一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因为事前做好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加上徐青审核过目,查漏补缺,大致都找得到条例可以依循。  

而且红花会的人,有一些暗藏在这群贫苦读书人中间,引导他们。  

固然免不了出一些小乱子,大乱子却因为带着几分幸运的缘故,没有出现。  

除此之外,徐青还打了武定侯丶赵太监的秋风,虽是复社行动组织,实际上却是高呼皇恩浩荡不停。  

并在这些读书人中,煽动舆论,说如果有什麽乱子,肯定是地方官绅豪强作恶,试图对抗中枢。  

趁机会,还宣扬江宁府「改稻为桑」的政策,并且每日找人辩论,当做大家茶馀饭后的消遣。  

道理都是越辩越清楚的。  

一套连续的动作下来,「改稻为桑」在南直隶底层读书人的风向,至少得到一些改观。  

这些人,回归乡里,自然有左邻右舍,日后在南直隶推行改稻为桑的政令,  

自然有了提前的伏笔。  

复社的作为,在南直隶官场引起不小的关注。  

许多有心人,都看得出来,徐青这条剑走偏锋的路子有多妙。  

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会有聪明的人学习模仿。  

这是一把双刃剑,徐青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中枢推行政令,那地方势力也能用它来对抗朝廷。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已经在各地出现过,但徐青这样有组织有纪律的社团牵头行动,还是首次。  

南直隶不缺读书人组织的社团,以往是研究文章,拓展人脉为主。  

现在徐青给他们展示了新的玩法,甚至许多因为「改稻为桑」利益受损的士绅豪强,还得谢谢徐青!  

另一边,随着院试过去,乡试也开始进入倒计时。  

一些比较偏远州府来的普通秀才,其实对乡试的内容和形式不是十分了解。  

复社的社员,警如严山也在这几日,为大家答疑解惑。  

其实往常,都有贡院附近的摊贩卖这些内容,但复社这边是免费讲解。  

而且今年的恩科乡试和往年还有区别今年虽然也是一共三场考试,但时间比往年缩短了。  

以前是一场三天。  

今年是一场两天,时间会紧张不少。  

这也是中枢商议的结果。  

因为今年取中的举人,中枢希望他们有干练敏捷之才。缩短时间,便是为了进行这方面的考验。  

当然,考试的内容,还是和往常一样。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要是答不完,允许各减一道,但也别指望会有好名次了。  

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诰丶表丶内丶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丶史丶策五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减二道。  

第一场四书五经,是为了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及认识程度。第二场是为了考察生员判别是非,撰写各种公文行政的能力。第三场,是为了考察生员们在古今政事方面的见识。  

这都是科举出现以来,逐渐摸索形成的套路。  

如果能全部认真执行,大虞朝的科举考试,其实也能选拔出实用的人才来。  

但实际上的执行会出现问题。  

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乡试的阅卷时间是极短的。  

时间短,本质上是为了减少乡试作弊的可能性。  

毕竟阅卷时间越久,作弊的准备越充分。  

可是阅卷的主考官丶副主考丶同考官都是人。  

尤其是各房的同考官,他们负责第一层审阅,觉得好的卷子才会交到主考丶副主考那里。  

这样一来,工作量大,一房的同考官就那麽几个,有的经房甚至只有一个。  

而且阅卷之后,名次公布出来之后,还会将录取的试卷交到礼部和翰林院。  

给这些清贵官员们「磨勘」,也就是覆审。  

这些人平日本就清闲,而且人也不少。所以为了打发时间,一般会认真审阅每一份试卷,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或者阅卷是否出现错漏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一经磨勘查出,朝廷都会进行严厉的处罚。  

按照规定,同考官阅卷过程中,没有通篇「句读」的,会有降一级的处罚;如果同考官「句读」有误,则会罚俸一年。情节严重的,还会降几级,罚没数年的俸禄。有些偏僻省份的同考官本甚至是六七品的小官。  

真罚下来,根本承受不住。  

而且那些京官,对于欺负这些穷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