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王者归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分析利弊之后,他也不得不承认,他这样的背景去京城就是炮灰,还不如当地方官舒坦,而且容易出政绩,  

徐青还拿前朝苏大学士举例子,人家也是一路被贬,但是在地方出政绩,官声越来越好,巅峰时期,也坐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  

吴巡按很想说,人家有个当副相的弟弟。  

徐青自信回他,恩师也有个好徒弟。  

小小秀才,怎敢如此狂妄!  

吴巡按心里腹诽一句,不过这学生是个妖孽,才十五岁,已经懂这麽多东西,将来哪怕吃一些亏,熬也能熬死许多老东西。  

年轻就是好。  

有无限可能。  

当然,他心里清楚,不当京官,最好的去处便是当巡盐御史丶巡漕御史或者直隶府知府,盐业和漕运一样水很深,所以直隶府的知府确实是极好的选择。何况金阳府靠着京城,逢年过节送冰敬炭敬都比外地官方便快捷,容易跑关系。  

除此之外,金阳府还靠海,有大码头。所以徐青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是请朝廷在金阳府试点,将南方的粮食,经过海运送过来。  

量不多,仅够金阳府一府所用就足够了,  

这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是建议朝廷在金阳府养一支军队,专门走海运供给粮食,减少消耗。  

自古以来,没军队支持,变法断无成功的可能。  

这个建议私下走关系,递给首辅,绝对能得到支持。  

当然,海运送粮食,肯定会动漕运的利益。  

能不能实行,全看首辅的手腕够不够硬以及天子的意志坚不坚定。  

无论如何,也是一个向首辅表现的机会,  

而且这种机会,也是要面对漕运派系方面的压力,其他人即使想到,也不敢要。  

吴巡按此举确实有一定风险,但比直接卷进漕运丶盐业的漩涡里要好。  

自来升官发财,哪有不冒险的。  

吴巡按当然愿意一试。  

若他不想进步,也可以安安稳稳做一任直隶府知府,在老吴家也是光宗耀祖了。  

徐青对于说服吴巡按一点不奇怪,老吴其实自己也明白,当知府才是下一步最好的选择,就是舍不得清流的牌坊。  

现在徐青把事情的利弊说开,要面子还是里子,这是很容易做出的选择。  

吴巡按找徐青,正是为了做出决断,现在决心一下,轻松许多。他又道:「我一走,你得小心了。赵太监和武定侯走了司礼监的关系,向内库进献了一大笔银子,所以这次算是平安落地。我在的时候,他们不一定会拿你怎麽样,  

若是我有一走,他们明面上不敢阻拦改稻为桑的大事,可是私底下,给你本人使绊子,比如让你乡试排名靠后,还是能做到的。」  

徐青点头,他很清楚,改稻为桑虽然是国策,但天高皇帝远,真到地方执行起来,各方阻力会异常之大。  

赵太监和武定侯绝对有可能下阴招。  

其他阴招,徐青倒是不怕,最担心还是乡试这一关,考中解元对他而言才是利益最大的事,再不济也得五经魁若是连五经魁都没有,哪怕乡试排名第六,也意义不是很大了。  

主要是,他现在不止得罪了赵太监丶武定侯,连魏国公一派的南直隶本土派都得罪了。  

只是不得罪这些人,徐青不可能有现在的资源。  

金光咒也不可能有他的份。  

指不定已经被林天王赚上山,出了海。  

「真到那一天,出海也不见得是坏事。」徐青想了想,现在能玩下去最好,  

真玩不下去,谁也别玩了。  

他只要把叔父安排好,再和苏怜卿转入地下,玩不死这群王八蛋。  

他现在之所以难,那是因为徐青还讲规矩,要搞建设。真把他逼急了,他也来搞破坏。  

不让他吃饭,大家都别吃。  

只要他神魂修炼到显形,武道练脏,天下哪里不是容身之处?  

顶多由明转暗而已。  

到时候,大不了吞掉罗教,他来当教主。  

当然,做大事,最好还是有根据地。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放弃自己的基业。  

一旦他能撑过前期压力,稳固住基本盘,那就是蛇化蛟,成了气候,只待天下有变了。  

徐青按捺住暴躁的念头。  

吴巡按和他商议之后,便即离开了天香院。他在任的时间不多了,得抓紧时间捞钱。  

只能说,许多东西,直到要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现在对吴大人而言,这巡按御史的位置,好比快是别人的老婆了,可不得使劲蹬。  

「公子,属下刚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等吴巡按走之后,徐青来到梅香小筑,苏怜卿向他禀报导。  

「什麽事?」  

「公子可还记得,上次内厂安插了一个叫孙香的女子拜入罗教,这女子是罗教金蜈法王的后人。现在金蜈法王用分神附体的方式,已经上了她身。」她说到此,顿了顿,继续开口:「还好,我照着公子的吩咐,提前将内厂的事禀报了罗教,不然金蜈法王附体之后,查清楚事情,肯定会怀疑奴家。」  

「金蜈法王修炼到附体」了?」  

「属下也是刚得知的。现在他和教主两人都是附体的境界,道术层出不穷。  

还好,附体分神,最多也就是驱物大成的层次,只是她身上肯定有许多诡秘的手段,公子近日要小心一些。」  

徐青知晓苏怜卿的意思,江宁府平白多了个罗教附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