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金车(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个季节其实说入秋也还早,可关中却早早就迎来秋雨,关中再一次迎来了汛期。  

秋雨正在下着,公子高戴着斗笠走在河边,望着正在建设的潼关。  

“老师,辛胜将军为何只让他们搬运石材,城内建设的人为何这么少?”  

听到公子高的问题,叔孙通解释道:“若人都在城中,则城内便会混乱。”  

公子高又问道:“兄长为何让他们在这里建设一座城呢?”  

叔孙通接着道:“这是函谷关以西的第一座城,此地繁荣了,函谷关才会更稳固。”  

公子高自认也看过不少书,现在的潼关城墙还未建设起来,但从地上排列的木桩与堆砌的石料,又能看出这座城的规模。  

这无疑是一座大城,公子高站在原地,他的目光移向更远处的华阴县,如果潼关城被敌人占据,那么华阴县也可以截断水流,蓄水之后再来一个水淹潼关。  

而对外呢,潼关占据要道,只要后方的粮草不断,这个潼关城就能一直稳固。  

这就像是另外一个函谷关,是关中的主要入口,此地占据主要的水路,更是客商往来的要道关口。  

公子高也看出了此地的优势所在,可若不是皇兄已在这里建设,自己还能看出来吗?  

“公子,咸阳书信。”  

公子高拿过布绢看了一眼,低声道:“老师,兄长要成婚了。”  

叔孙通笑呵呵道:“这是好事。”  

“兄长要在今年腊日行冠礼,来年就成婚。”  

叔孙通道:“公子扶苏是个勤学之人,大秦国事繁忙,才会等到年二十有一才成婚。”  

公子高又道:“我发现,我不论怎么学都比不上兄长,兄长的眼光与远见太厉害了。”  

叔孙通抚须没有言语,正如公子高所言,有些人的天赋就是不能去比的。  

公子扶苏的天赋是公子高这些孩子比不上的。  

娄敬与毛亨也到了潼关,这两人一到潼关就被辛胜将军拿下了,并且让这两人在潼关县教书。  

叔孙通本想让这两人来敬业县教书的,可此二人要入关中就一定会路过潼关,定会落在辛胜上手中。  

公子高又道:“我想回去读书了。”  

叔孙通收回了思绪,领着公子高一路往敬业县走去,现在的敬业县已换了一个模样。  

在这场雨中,围着商颜山种着一片桑树,再过两年这里就会形成一片桑树林,而山上种了很多芹菜与萝卜。  

等再过一个月,山上的芹菜和萝卜吃都吃不完。  

回到敬业县之后,公子高就开始了他的苦读。  

这位公子不仅自己苦读,而且带着他的弟弟妹妹们一起苦读。  

伏生住在敬业县,平日里一直深居简出,他平日里以看书为生,因此他也很喜欢公子高这样的孩子。  

到了夜里,公子高带着弟弟妹妹休息之后,他就一个人坐在油灯边,写着一封书信。  

写完之后,公子高将书信装入一个竹筒中,再用上封蜡,拿着就走到县衙外。  

章邯就坐在县衙外的屋檐下,正在处置着公事。  

公子高道:“章邯将军,你大可以在此地再建一间屋子,用来主持公事。”  

章邯起身行礼道:“末将无妨,如今人力宝贵,潼关正在建设,敬业渠还要修缮,大荔县还需要建设,末将抽不出人手来建设此地。”  

公子高迈出门槛,还有雨水不断落在屋檐上,雨水顺着屋檐而下,在眼前形成了一片水帘。  

他又道:“整个渭南都这么忙吗?”  

章邯颔首道:“都很忙,各县都抽不出人手。”  

公子高又道:“章邯将军,你觉得高的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闻言,章邯蹙眉迟疑了片刻,想了很久,这才回了一句话。  

“末将不敢揣测。”  

“高时常觉得自己的才能浅薄,兄与父皇常忙于国事,因为国事兄长与父皇常会忙到深夜,每每想到此,我就觉得心生愧疚,享受着父皇与兄长的庇护,我怎能如此心安理得。”  

“我要多学本领,我要帮助父皇与兄长治理国家,这是高的志向。”  

听一个孩子讲志向,是一件很热血的事,章邯很恭敬地道:“公子扶苏常言,行事要脚踏实地,要实事求是。”  

“我知道,谢章邯将军提醒。”公子高拿出竹筒道:“还请章邯将军派人将书信交给兄长。”  

言罢,公子高将装了书信的竹筒交给了章邯之后,他回了屋内,继续看着他的书。  

有时,章邯也挺心疼这位十分懂事的公子高,这孩子实在是太懂事了,也十分好学。  

章邯招手叫来一个侍卫,让他将书信送去咸阳。  

翌日,天刚亮的时候,一道诏命就送到了敬业县,“始皇帝诏命,封章邯为渭南郡守,叔孙通任郡丞,主持渭南事宜。”  

章邯听到这个消息还愣在原地。  

叔孙通用力咳了咳嗓子。  

章邯站在原地良久才回过神,忙向咸阳方向行了一个大礼。  

叔孙通倒是没有看到章邯眼中的泪水,应该说四年多了,这个地方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繁华,是章邯一天天经历出来。  

当年敬业县一无所有,是章邯拉着犁,在荒地里垦出了一亩亩的田地。  

这本就在叔孙通的意料之中,但没有想到公子扶苏这么快就给了章邯回报,这份回报的分量还不小。  

以后,人们都会知道,只要为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