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娄敬(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样的人当然看不出什么。  

所以与程邈这种人谈话十分无趣,反正回了咸阳之后,他程邈会回到御史府,而自己也会回丞相府为丞相办事。  

不过,张苍之所以与程邈会成为朋友,也是因他这人事少,话少。  

潼关,扶苏正在看着刚收上来的麦子,麦子的成色很不错,闻着也很香,放眼望去一片金灿灿的田地,这都是财富。  

青臂要在华阴县建设一座桥,这座桥连接大荔与华阴,等农忙时节过去之后,需要这些民夫来潼关修建关城,尽量减少路程,运送石料与木料也能够更方便。  

扶苏又能够看到人们带着家人在田地里劳作,在田地里用饭的模样。  

麦子装成一车车,拉到他们的家中,上交了田赋之后,余下的就是他们所得的财富。  

辛胜出去看了一圈,策马回来之后禀报道:“公子,关中各县都在收粮食了,今年各县都丰收。”  

扶苏颔首道:“真不容易。”  

田安感慨道:“公子所言极是,这很不容易,去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那些民夫还要挨饿挨冻来到关中。”  

“哈哈哈!”辛胜大笑三声,道:“谁能想到这里能长出这么多的粮食。”  

余下的几天,扶苏还在给青臂做着潼关城的规划,其中包括修建一座桥,修整从潼关到华阴的道路,要建设一座城,先要解决运输问题。  

要将一件事从无到有,一步步做起来,还挺难的。  

一边正书写着往后的规划,每写一份还要抄录一份送去咸阳。  

田安已在收拾回咸阳的行李了,他将生活用具装车,又问道:“公子,这些书要带走吗?”  

扶苏回头看了看满墙的竹简,回道:“不用了,留在这里吧。”  

田安颔首。  

这些书都是自己写的,而其中重要的知识点都在脑子里,重要的卷宗都已收拾好要运送去咸阳。  

田安泡了一杯热茶,道:“倒是听说了一件趣事。”  

扶苏拿过茶碗,喝着茶水道:“什么趣事。”  

“去年的时候,那些民夫刚迁来关中,他们担心年幼的孩子会挨冻挨饿,就将孩子交给了敬业县,有不少孩子是叔孙通在养着。”  

扶苏颔首。  

“现在呀,他叔孙通就在敬业县的河渠边摆了一张桌子,那些民夫想要将孩子要回去,就要给敬业县二十斗麦子。”  

扶苏道:“二十斗麦子可不少。”  

“是呀,这些孩子在敬业县吃多少粮食,那些民夫想要将孩子领回去,就要交出这些孩子所吃的粮食,说是敬业县的粮食只能多不能少。”  

“有人交了粮食领孩子回去了吗?”  

田安一边收拾着家具,将换洗的衣服也放在箱子中,又道:“孩子领回去也是吃家中粮食,叔孙通还说也可以等这些孩子成家了,再回到他们爹娘身边,可如此一来人就成了敬业县的人。”  

扶苏继续听着。  

田安继续道:“敬业县太缺人口了,五百顷田靠着公子的三千家仆,是吃不完的,叔孙通想着多养一些人口,无非就是等那些孩子长大成家之后在敬业县再留下孩子。”  

言至此处,田安感慨道:“到那时,留在敬业县且成家的人,又怎会离开孩子再回到大荔县?”  

扶苏错愕一笑。  

“叔孙通好算计呀,他什么都没有做,就能让敬业县得到如此人口。”田安停顿了片刻,缓缓道:“叔孙通也是为公子分忧,公子的私产地界自然是人口越多越好。”  

扶苏道:“叔孙通看过我留在敬业县的书,他知道一个活人的价值,人是很重要的生产力,他虽师承孔家,却是个善于变通的人。”  

田安道:“公子所言不错,叔孙通善于变通,但公子也要防备这样的人会变节。”  

“眼下,叔孙通不会轻易变节,咸阳博士府的人早就将他视为叛徒了。”  

扶苏写罢,将手中的笔搁下,吩咐道:“我回咸阳之后,潼关的事就有劳老将军。”  

“末将领命。”  

老将军与潼关的乡民很熟悉,这些将士们也习惯了这里。  

让潼关的乡民们再面对一群陌生的官兵也不好,说不定换了人之后,还会闹出各种矛盾。  

扶苏不喜欢原本的规划中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问题。  

辛胜朗声道:“公子真留下了这些书?”  

田安道:“嗯,给你留的。”  

辛胜道:“太好了。”  

田安道:“这个院子也交由你看管。”  

“好。”  

辛胜满口答应。  

扶苏抬头看去一片鸟群,飞过天际,它们应该朝着华山方向而飞的。  

余下的几天,扶苏的生活与平常没什么两样。  

在外人看来,这位公子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章邯再一次来到了潼关,他身后同样跟着一条狗,这条狗拉着一驾小车。  

到了小院前,章邯将车上的肉菜都取了下来,“公子,末将就先回去了。”  

“嗯,有劳了。”  

听到公子的话语声从院内传来,虽未见到公子,章邯还是在院前行礼,而后离开。  

这些新迁来关中的人们并没有被免除赋税,他们第一年耕种所得的粮食就要上交田赋。  

赋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不能轻易免除的,国家需要运转,有些事一旦开了头,就越一次次地加倍。  

因此,在扶苏看来,恨不得让丞相与王翦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