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民夫(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讲述如今的挖渠工事,今天雨势并不大,许多人都没有避雨,都淋着雨干活。  

“你们都是从哪个县来的?”  

“蓝田。”2  

叔孙通了然,再看这三个亭长,又道:“几位也都是当初一起去楚国打过仗?”  

三个亭长又是齐齐点头,此三人一个须发花白,另两人看着年轻一些。  

老秦军的特征其实很明显,尤其是系腰带的方式,以及发冠的梳理方式,只要在秦军中打过几年仗,以及秦军中的那种气质,这些痕迹是很重,很容易就能看出来。  

而蓝田县在很早以前就是秦军的大营,如此一来,更能断定这些民夫以前是秦军的来历。  

看他们正在张望着这里,叔孙通道:“一天两斗粮食,要是嫌少,可以做一些更累的活。”  

说着话,叔孙通指向远处,正在有人敲打着木桩。  

“一天两斗,可。”  

那位最年迈的老亭长点头,余下的两位亭长也跟着应声。  

在秦制下的亭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自从公子扶苏向始皇帝请命之后,关中各县都知道了洛水边需要人干活,一天给两斗粮食。  

叔孙通这些天接触了不少的民夫,绝大多数的民夫都是各县几个亭长带队过来的。  

亭长要保证自己手下的人来这里干活,能够得到粮食,干活就要有收获。  

亭长是官吏,若是他们遇到官吏,还能有亭长帮衬。  

反倒是单独来找活干的人少,多数都是亭长带队,一伙民夫壮丁抱团而来,也怕自己县的人被欺负了,众人互相帮忙。1  

到了发粮的时候,村子里的几个妇人看着粮食发放的场面。  

最心疼的便是狸奴儿,她眼看一车车的粮食从库中运出去,哀叹道:“这是多少粮食呀。”  

一旁有个身形胖胖的大婶道:“现在送出去这些粮食算不得什么,来年能多垦几亩地,就都回来了。”  

另一旁有个稍瘦些的婶婶,一边织着麻布道:“说是还要再运十车。”  

狸奴儿捂着心口,心中越发疼了,每少一粒粮食,她就更痛几分。1  

一旁的婶婶拍着她后背,笑骂道:“哎呀,心疼就别看了,还非要过来看。”  

说着话,狸奴儿就扑入胖婶的怀中,大哭了起来。  

周围几个婶婶纷纷苦笑,这孩子就是这样,给别人家多吃一口粮食都要难受一会。  

一天就发出去一百车粮,敬业县的人们兴致都不太高,有点家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众人眼看着河渠往南挖,来年又能借着河渠开垦大片的田地,这才让心中舒坦很多。  

又有文书从咸阳城送到了敬业县,自从公子在谷雨之后要修建咸阳桥开始,张苍就没有再来这里了。  

咸阳桥修成之后,张苍就忙于诸多政事,听说是一直在协助丞相。  

张苍让人送来文书有两卷,一卷是皇帝批复的,一卷是张苍自己所写的嘱咐。  

待章邯看完这两卷文书,才轮到叔孙通看。  

文书在眼前铺开,叔孙通入眼就看到了第一卷文书,这卷文书是由皇帝批复的,只是一眼看到特别方正工整的笔迹,叔孙通登时就觉得不对。  

叔孙通拜师孔鲋,看过的文书不少,对字迹尤为在心,刚来咸阳去过博士府,他见到始皇帝的诏命,看过始皇帝的笔迹。  

有人的笔迹是细长的,有人的笔迹是拖须带尾的,还有人的字迹是粗犷的,始皇帝的字迹他叔孙通看过,绝对不是这样的。  

这种工整的字体,就像是用一个个格子,横竖排列整齐,每个字都像是在一个方形的格子里,不大不小,都是方形。  

再看下方长长的赘述,说的都是有关迁民垦田的事。  

叔孙通心中对这卷文书迟疑,总觉得这不是始皇帝批复的,不过也只是诧异了片刻,收了文书就离开了。  

当今年的关中吹来第一场雪时,叔孙通邀请了洛水东南的几个县几个村的亭长与县官一起商议来年的垦田大计。  

章邯坐在官邸外的屋檐下,正吃着面条,耳中是官邸中众人的争吵声。  

这些事都是公子让叔孙通去做的,他章邯可不管这些事有多难。  

只要叔孙通办不好这件事,影响了挖渠的进度,章邯就会将叔孙通捆起来,像是捆成一头猪,交给公子请罪,任由公子将此人宰杀。  

章邯嘴里叼着一根长长的芹菜,芹菜的叶子还因咀嚼有些摆动。  

“章邯将军,为何一人在外用饭。”  

听到稚嫩的话语声,章邯低头见到是公子高,他忙将芹菜连带芹菜叶子都送入口中。  

忙咀嚼了几下,咽下之后,章邯行礼道:“公子。”  

公子高举了举手中的小陶罐,道;“这是…高亲手腌的萝卜,给将军。”  

章邯忙双手捧着陶罐接过,又道:“谢公子赐。”  

公子高看了看身后拉着的小车,小车上还有两个陶罐,又道:“我要回宫了,这两罐给兄与父皇。”  

章邯双手捧着陶罐,低着身子送别公子高。  

眼看着公子高坐上了车驾,章邯又重新站直,在冷风中呼出一口热气,又听官邸内传来了争吵声,听起来是谁家的田少了,谁家的田多了。  

又似乎有人说,“你们县几头牛?要这么多田,你们耕的过来吗?”  

有人叫骂道:“娘的!以前你们占我县多少便宜,啊!县里可都是记着,半亩地几斗米清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