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叔孙通(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风雪落在咸阳城,淳于越望着一驾驾离开的马车,每一驾马车上都坐着一位齐鲁博士,而且都有秦军周全的护送。  

再回头看去,周青臣也登上了车驾。  

淳于越道:“此去北方,多顺从秦军,切莫违抗军令。”  

周青臣坐在车驾上,一言不发,就任由秦军赶着马车将他带出了咸阳。  

淳于越神色凝重地送别这些人,这才见到身边还站着一个人,也望着远去的车驾。  

此人正是被始皇帝与丞相李斯请来咸阳的待诏博士,叔孙通。  

淳于越道:“希望,这些人去了之后能平安回来。”  

叔孙通抚须迎风而立,道:“会回来了的,李斯不过是想让他们看看北方的形势,而不是为了杀他们。”  

淳于越又道:“听闻你见过公子扶苏?”  

叔孙通叹道:“见过一次。”  

“可惜,公子一直不见老夫。”  

叔孙通又道:“今天还有几个老友要见。”  

淳于越神色不悦还想再说什么,再回头看去,见那叔孙通已快步走远了。  

雪天中的咸阳城,十分萧条。  

扶苏觉得,当天色就要入夜的时候,反倒会让人觉得咸阳城很温暖,因为入夜的时候,在咸阳城一间间屋子中都点着灯火。  

黑夜笼罩咸阳,漫天都是风雪,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还有积雪。  

那从人们家中窗户照出来的点点灯火光,在这个寒夜中显得异常温暖。  

扶苏从城墙边的鼓楼走了下来,刚刚站在鼓楼上,看着万家灯火的景色,这种感觉很好。  

前来换防的士兵,见到公子连忙行礼。  

扶苏颔首道:“有劳了。”  

士兵再一次躬身行礼。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人都是善于追求自我价值提升的,其实这也无关是否是秦人,换作别人,不论是谁都一样,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太渴望一个能够上升的通道。  

扶苏想起了自己的家仆,几个妇人为了争抢一架高效的纺车都会互相敌对。  

李斯从一个廷尉升任到丞相是一次自我价值的提升。  

田安递上一卷书,道:“公子这是,章邯将军送来的名册。”  

扶苏接过名册确认了一番,又道:“早些休息吧。”  

闻言,田安退出了公子的寝殿。  

这辈子,扶苏已经习惯了每天不知几点睡,每天不知几点醒的生活。  

只有在每天醒来的时候,扶苏问了田安之后,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大概是昨天太晚睡了,扶苏醒来洗漱着,问了田安之后,才知道现在是辰时。  

不过现在都休朝了,也就不用在意什么时候睡醒。  

洗漱完,扶苏用浸了热水的布巾,使劲擦了擦脸,随后在冷空气长出一口气,热气化作了一团雾。  

洗漱完,扶苏亲手准备着自己的早食。  

今天的天气依旧灰蒙蒙的,扶苏坐在炉子边,等着米粥煮开。  

有个内侍脚步匆匆而来,“公子,有人求见。”  

平日里老师来见,这些内侍也会直接说丞相来了。  

扶苏喝着一碗热水,道:“谁来求见?”  

“是个叫叔孙通的人,说是来还书的。”  

扶苏一手端着碗,碗中的热水还在冒着热气,又道:“请人进来。”  

早晨时分的高泉宫是忙碌的,来来往往的宫人们正在打扫这里,清扫着地面的积雪。  

宫里的积雪看起来更厚,叔孙通走在清理出来的小道中,一直来到了殿前。  

公子扶苏就坐在殿前,而在面前还有三个炉子,每个炉子上都有大小不一的陶碗。  

叔孙通双手捧起竹简,道:“公子,这是先前伏生老先生所借的书,臣特来归还。”  

扶苏示意让田安接过书卷,一边揭开陶碗的盖子,将一些切好的鱼肉放入碗中,再煮片刻。  

叔孙通观察着公子的举动有些好奇,疑惑的眨了眨眼。  

叔孙通的须发花白,从须发上来看该有五十岁有余了,再从他的气色还有微胖的脸颊来看,大概有四十岁,如今的古人实在不好分辨年龄。  

就比如说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留着长长的须髯,不把对方的胡子刮了,光是看着那张满是须髯的脸,就会往三十岁以上猜测对方的年纪。  

而在古人的样貌上来看,扶苏又发现中年时期就白须白发的人也有不少,可能一个须发花白的人只有三十余岁,四十余岁?  

注意到对方的目光,以及以上这些念想,就是扶苏刚刚在几个呼吸间所思虑的。  

而面对对方好奇地目光,扶苏道:“怎么,大秦公子亲自动手做饭食很奇怪吗?”  

闻言,叔孙通又连忙行礼,解释道:“臣…臣只是觉得少见。”  

扶苏道:“其实吧,做饭是一件很有意思,尤其是在消耗时光与成就感,你就当我这个大秦公子太清闲了。”  

叔孙通又是意外一笑,又道:“大秦的公子的确与当年六国的公子不同。”  

不得不说,听这人讲话很舒服,齐鲁博士中还是有会说话的。  

扶苏将鱼粥端了起来,摆在一旁放凉片刻,又将另一个炉子上正在煮着的豆浆也端了下来。  

“这个叫做豆浆,是商颜山的人们磨出来的,研磨此物很累的。”  

田安明白公子的意思,就将桌案搬了上来。  

叔孙通的面前放着一碗豆浆,一碗鱼粥。  

扶苏自顾自地吃着,还又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