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彼得保罗要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在《动物学》中描述过人这种生物,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尚的动物,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理性和智慧,可以思考、推理、创造和反思。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  

但与此同时,人如果误入歧途,也是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  

正确与否可能各有各的见解,但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确实常常存在着某种偏差。  

在思想上,总有人能提出一种听了就会让大部分人都觉得心潮澎湃的字眼或者理念。  

公平,正义,诚实,善良,自由,人人生而平等.  

但何为公平?何为正义?何为自由?何为善良?  

落在不同的人身上是否又会有所不同?  

而有些时候就像《动物庄园》里说的那样:“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是有些动物比其它动物更加平等。”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革命老区老法的大革命就面临着这种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那群启蒙主义者坚信理性将主宰整个世界,他们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他们认为,应当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应当无情地铲除一切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  

革命的时代来了!  

那么在革命之后,和平到来了吗?社会变好了吗?穷人和穷人的孩子的处境,得到改善了吗?  

甚至说有没有变得更糟?  

透过这一点,大致上就能明白为何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作家们的笔下往往出现反革命的倾向,毕竟作家这个群体,往往最容易产生怀疑,最容易成为道德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  

这方面狄更斯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在展现当时英国下层民众们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是在书中展现了革命对人的摧毁,革命带来的破坏。  

尽管如此,但对所谓“乌托邦”的追求与冲动似乎永远存在于人性深处,总有人愿意为了理想化的世界前赴后继地发起堂吉诃德式的冲锋,甚至愿意牺牲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而当封建时代还未结束,资产阶级的时代刚刚到来时,在1515年,作为国会议员的托马斯·莫尔在出访欧洲的途中,就已经按照水手口述的故事,写下了《乌托邦》一书。  

他在书中写道:英国农民的苦难来源就是羊吃人,私有制是贫困之源。  

在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发现工业革命只是让一小部分人变得富有,他们在城市当中看到了骨瘦如柴却要早早开始工作的孩童,看到了整日买醉排忧解愁的工人,他们越来越觉得只有全新的社会才能够拯救人类。  

于是他们便如同启蒙思想家一样,开始试着另辟一条新路来实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  

有的人只是构想,有的人已经开始试着去实践,尽管到了最后他们面临的都是失败,但确实已经发出了另外一条新路的声音。  

这种声音逐渐开始在欧洲大陆回响,也就自然而然地传到了一直深受欧洲思想影响的俄国,而在俄国,大抵是这种思想激起了很多知识分子的某种情感,总之是引起了一些人热烈的欢迎。  

而在这些人中,彼得拉舍夫斯基确实是属于最早吃螃蟹的那一批,当然,也是最早挨铁拳的那一批。  

在听到德米特里的话之后,米哈伊尔的脑中飞速地闪过一个又一个念头,但到了最后,他也只能是拍了拍有点激动的德米特里的肩膀,说了句:“这样啊,我知道了,不过我最近有点忙,有些东西我得想一下,等到时候再说吧。”  

就在德米特里旁边找了个位置坐下了。  

愣了一会儿,米哈伊尔渐渐回过神来,看着桌子上的那些食物,聚会上光顾着说话没怎么吃东西的米哈伊尔,终究还是露出了释怀的笑容。  

算了,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于是米哈伊尔就在德米特里和老陀有点疑惑的目光中,开始用起了餐。  

“米哈伊尔是不是对这样的聚会不太感兴趣啊?”  

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偷偷对德米特里说道:“不过他确实很忙就是了,毕竟除了玩点牌以外,其余时间米哈伊尔似乎都在工作跟学习。”  

“我觉得可能就是单纯的饿了。”  

看着米哈伊尔吃饭的样子,这个巨熊一样的男人想了想,干脆就也看向了餐桌说道:“毕竟说了那么久的话,我倒是也有点饿了,先吃饭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  

看着桌子上那些还算精美的食物,也没怎么吃、同时经济状况很一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呆了一下,随即不自觉地就点了点头:“有道理。”  

就这样,三人在这热闹的氛围中大吃大喝了起来。  

不过米哈伊尔吃归吃,脑子里倒是也在思考问题。  

其实硬要说的话,彼得拉舍夫斯基以及其他小组成员真的算是倒霉蛋,恰巧赶上了形势严峻的时期,又恰好碰上尼古拉一世这大撒地,最终就造成了流放的结果。  

毕竟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初期活动也就是在思想上交流一下,并且也并不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的专制政权。  

结果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俄国这边也有一些激进人士准备效仿一下欧洲的革命浪潮,于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一些激进成员,便主张必须发动广大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