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好一个鼓上蚤(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兄,你这柴火是要进城卖的吗?”  

蔡福看到一条汉子挑着柴排队。  

汉子:“是鸭。”4  

蔡福掏出一块碎银子:1  

“我住在城里,家里要用柴火,你卖给我便了。”  

汉子大喜:“一言为定!”  

蔡福笑了:“双喜临门!”11  

接过了汉子的一担柴,蔡福挑在肩上,竟然跟他这身打扮毫不违和。  

蔡福挑着柴火混在人群中,排到他了只付出几个铜钱的代价就进去了。  

至于时迁,连这点儿代价都没付出。  

蔡福亲眼看到他溜墙脚儿进去了。  

守门官军就跟瞎了似的,居然都没人发现他…4  

此时的时迁父亲对时迁母亲说:“老伴啊,我记得咱俩是不是有个儿子啊?”  

进城之后,四人聚齐了,先往开封府去。  

钻进开封府衙旁边小巷子里,时迁说:  

“小弟先进去摸摸底,三位哥哥就在此地,不要走动。”5  

蔡福点了点头。  

时迁左右看看,见无人注意,便后退了几步,一个冲刺猛然腾身而起!  

“唰——”  

好一个鼓上蚤,端的是身轻如燕!  

时迁一下蹿起来一丈多高,整个人像只猫一样落在墙壁上!  

双手指尖儿在砖缝儿一抠,双脚脚尖儿在砖缝儿一踩!  

借力二次发力,时迁再次蹿起来一丈多高,轻飘飘的落在了墙头儿上!3  

中间借力那一下太快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只不过一眨眼的工夫!  

其实小巷子里还有别的路人,但就是一眼没看到,时迁就进了府衙。  

蔡福、蔡庆见了都是啧啧称奇。  

杨雄感叹:“时迁兄弟端的有真本事!  

“只可惜出身差了,在梁山泊总是不受待见…”  

杨雄算是唯一跟时迁有交情的。  

当初时迁流落江湖,在蓟州吃了官司,杨雄救了他。  

后来时迁又撞见杨雄杀潘巧云,等于有了共同的秘密。  

最后时迁跟杨雄石秀一起上了梁山,所以跟杨雄石秀算是一个小派系。2  

“时迁兄弟确实不错!”  

蔡福明白杨雄的意思:  

“他和咱们并肩作战过,算得上是生死兄弟了!”  

杨雄心领神会:“小弟回头找个机会和他说…  

“你这个柴火怎么卖?”  

刚好有路人走过来,杨雄连忙装模作样的指着蔡福的柴火问。  

路人见状也想插进来问问价儿。  

蔡庆一见连忙先推了杨雄一把:  

“你这厮恁地不晓事!  

“我都说了他的柴火我包圆了,你还来问甚么?”  

杨雄两眼一瞪:“你说你包圆了,价又没谈拢!  

“我问一句都不行么?”  

“废话!”  

蔡庆两手叉腰,蛮不讲理的说:  

“你问了价儿要买,我还怎么跟他谈?”  

见两人争执起来,似乎一言不合就要动手,路人怕惹火上身,赶紧溜了。  

路人溜了,蔡庆和杨雄争执了会儿就不争了,三人聚在一起继续聊天。  

聊了不一会儿,忽然“轰”的一下,一个重物从天而降砸在了地面上!  

还好是土地,只发出了一声闷响,重物便深深地陷入了墙根下的土里…  

蔡福三人定睛一看,那重物原来是一根油光锃亮的月牙铲!  

蔡福记得原著之中说的是禅杖,但显然这个世界禅杖和月牙铲不分家。  

不用说,这就是鲁智深那一根六十二斤的水磨镔铁禅杖了。3  

蔡福他们再举目望去,正看到时迁双手各提了戒刀,从墙上一跃而下!  

说也神奇,这么高的围墙,时迁双脚落地竟是没发出半点声响!  

好像猫儿脚底长了肉垫儿一样!  

时迁左手提的是鲁智深那一口戒刀,右手提的是武松的雪花镔铁双刀。  

放下戒刀,时迁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跟蔡福一抱拳:  

“哥哥,幸不辱命!”  

“兄弟,辛苦你了!”  

蔡福把自己脖子上搭着的白羊肚手巾摘下来递给时迁擦汗,然后把三口戒刀插进了柴火捆里。  

蔡庆把鲁智深的禅杖放到了自己推的江州车上。  

江州车上堆了许多瓜果蔬菜,正好掩盖鲁智深的禅杖。  

掂了掂禅杖的份量,蔡庆好奇的说:  

“时迁兄弟,你倒是好大的力气!”  

“这算甚么?”  

杨雄笑呵呵的说:  

“徐宁祖传的雁翎宝甲吊在房梁上,时迁兄弟都能无声无息的摘下来!”  

这确实是出乎蔡福意料了。  

蔡福没想到时迁轻功好,还有一把子力气。2  

时迁那一把子力气肯定不能跟蔡福比,但有时候可以派上更大的用场。  

若是往常时迁早被夸得心花怒放了,此时他却被那一张手巾感动着。  

要知道他把徐宁的祖传宝甲盗来,不知花了多少心思多少力气。  

但是等把徐宁钓上山了,所有人都在围着徐宁转。  

何曾有人对他道一声辛苦?  

虽然这只是一张手巾,却带给了时迁前所未有的温暖…  

既然鲁智深和武松的兵器都到手了,蔡福他们便又拉开距离,一起出城。  

眼见到了城门口,忽地城门口骚乱起来,城墙上许多官军匆匆往下跑。  

坏了!  

蔡福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子,这特么很显然是抓到反贼了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