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京城来客(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面意义上地化成了灰,而环卫局手中的其它活口也都被抽魂暴毙,计划也只能顺应变化。  

“已经向他们报告过了。”吕振海舒出口气,“后续,我们会继续寻找和桃花源有关的线索。如有发现,会第一时间和天机院联系。”  

......  

“说起来,为什么这些东西最后都要送往天机院?”  

超研所办公室内,秦佳佳疑惑问道:“那地方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她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捧着手中的那颗象棋,那棋子像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上面写着个“帅”字,历经千年,那字却像是没有丝毫的磨损。  

依照程晓萌所言,这棋可以确定属于“袁天纲”,按照流程,应当送往天机院进行筛查。  

她来到超研所已有半个多月,对这里的诸多规章流程都已熟稔,唯有这一点让她有些不解。  

但凡涉及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文物、或是超研所无法破获来源的资料,都要作一份拷贝,送往那个名为天象观测与机察院的单位。  

之前在环卫局工作的时候,她只模糊地听说过这是个负责情报工作的院所,可实际工作起来她却发现这单位在超凡体系中简直无处不在,大事小事最后都要经过他们,绝对当得上一句“遇事不决就找天机院”。  

“这特殊之处可太多了。”在她身边的程晓萌低头想了想,“我想想怎么解释...这样,你知道易术吧?”  

秦佳佳点点头,这个名词她此前还是在入门手册上看到过的。  

易术是一门非常特殊的修行法门,对修士的天赋和适配性要求极高,平均三千个修士中才能出一个。  

这一法门不修灵力、单修神魂,因此易术修士的战斗力往往远低于同境界的正常修士,一对一的情况下,甚至连比自己矮一个大境界的对手都很难抵御。  

单听这些描述,这似乎是一个纯纯的傻子法门,但其也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其一便是寿元,修行易术者的寿数大多远超同境界修士,道行深厚者甚至能比同境的正常修士多出近一倍的寿命。  

而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易术本身的效用——  

断卜卦、观吉凶、洞察未来、推演万象。  

无论放在什么时代,这都是会被人抢破头的稀有技能。因而尽管易术修士没什么具体战力,但却总有无数人愿意为其提供助力,以换取他们的效命。  

也是因为这特殊的修炼法,从古至今,易术修士都是修仙界中最捉摸不定的存在,他们大多并不呆在固定的宗门修炼,而是分散于人间各个角落,有不少人甚至会扮作凡人身份进入朝廷,行术师之责,这也是史书中常见的“预言家”们的由来。  

“而天机院,就是一个由易术修士组成的单位。”  

秦佳佳被这个答案震得怔了怔。要知道易术修士的诞生几乎相当于摇大乐透,这居然都能组出一个单位的规模,华国官方的资源整合能力果真是超乎想象。  

虽说如此,她仍有一个疑问未解。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每次都得费劲巴拉地把东西送到他们所在的益州,而不直接让那些易术修士过来呢?”  

“天机院那帮人一个个傲气的很,除非中央直接下达命令,否则一般人可号不动他们——这是原因之一。”  

“至于另外一个原因...”  

程晓萌说着,突然话锋一转:“你不是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那‘袁天纲’么?这段时间你看了不少唐朝资料,应该也看到了一些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吧?”  

秦佳佳应了一声。大唐王朝海纳百川,有记载的能人异士数不胜数,在这其中,“袁天纲”的篇幅的确算得上一枝独秀。  

在史料记载中,此人生卒不详,在隋朝大业年间突然出现于凡俗界益州区域,以相面之术闻名,精准预言了多位重要人物的命运。由于神机妙算,民间有说法认为他乃是天罡智星下凡,于是亦有人称其为袁天罡。  

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听闻其名号,亲自出面将其请入宫中,请其观众官之面相。  

先是时任中书舍人的岑文本来相面,袁天纲言其“若得三品,恐是损寿之征”。贞观十八年,岑文本升官至中书令,位居三品,次年,其本人暴病而亡。  

此后,侍御史张行成、马周前来寻其相面。袁天纲再度给出预言,称马周“当富贵不可言...只恐非寿者”,后马周果真位至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年四十八岁卒;而张行成则被断“得官虽晚,终居宰辅之地。”,而后果真于64岁高龄任尚书右仆射,官至宰相。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正史中足有千余字,字字都标明着那人的料事如神。而在民间记载中,有关他的传说更是多如繁星,其中最为出名的,当是他与同僚李淳风合著的推背图。  

在传说中,推背图乃是人间奇书,精准推算了大唐王朝百年国运,其中就包括一条震铄古今的预言。  

帝传三世,武代李兴。  

但这一切也仅仅是停留在传说之中而已。  

毕竟在推背图成书的同时,袁天纲本人亦然失踪,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寿终正寝死去,还在长安之外为他专门修建了陵墓。  

但除此以外,也有一种说法说他是从人间回到了仙界,在幕后默默守护大唐气运,保王朝百年不衰。  

而站在今天、站在超凡视角之下,这背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