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后怕的朱元璋(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开封也是华夏历史名城,春秋时期始建,名为启封。  

后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名开封。  

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元朝,才被改为汴梁路。  

三月徐达率军攻克汴梁,继而拿下整个河南。  

五月,朱元璋借着督促北伐的理由来到汴梁,并将其恢复古称开封。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来开封的真正目的,是为迁都做准备。  

只是等他到了开封才发现,这里已经是一片废墟。  

元朝为了防止汉人聚城造反,下令拆毁天下城池,开封的古老城墙也未能幸免。  

元末几十年动乱,将民居都摧毁了十之八九。  

整个汴梁路人口都不足十万,百业凋敝,土地荒芜。  

因年久失修,宋朝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开挖的漕渠,也基本被淤平。  

如果将都城放在这里,等于是从零开始。  

迁徙人口、营建城池、开挖漕渠…  

这么大的工程,别说是新生的大明,就算是一个家底丰厚的大帝国都得元气大伤。  

而且朱元璋考虑的更多,黄河改道之后,开封失去了阻挡北方敌人的唯一防线。  

一旦草原敌人绕过燕云十六州,开封就是不设防的城池。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这里都已经不适合再作为都城。  

朱元璋也不得不放弃了迁都的打算,然后将精力放在了处理军务上。  

帅帐,朱元璋正对着地图,推演天下局势。  

这一战旨在平定天下,明军兵分数路,可谓是倾巢而出。  

各军也没有让他失望,捷报频传。  

徐达这一路只用两个月就拿下河南全境。  

不久前冯胜攻克潼关,李思齐、张思道等逆贼望风而逃,平定关中不过是时间问题。  

杨璟也顺利攻克永州。  

廖永忠攻克梧州,浔、贵、容、郁林诸州皆望风而降。  

可以说,大明离真正一统天下,不过是时间问题。  

以朱元璋的城府,脸上也不禁露出开心的笑容。  

就在这时,禁卫赵二虎来报:“陛下,徐、常二位将军求见。”  

朱元璋猛的抬起头,问道:“在哪呢?”  

赵二虎回道:“就在帐外等候…”  

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帐外,果然见到了等候在这里的徐达和常遇春。  

“哈哈,天德、伯仁,你们终于来了。”  

“上位,我们来看您了…”常遇春也大笑着就想上前。  

却被徐达一把给拽住:“徐达参见上位。”  

常遇春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收回脚步下拜道:  

“常遇春参见上位。”  

朱元璋上前托住两人的胳膊,佯装不悦的道:  

“诶,你们两个这是和咱疏远了。”  

徐达顺势起身,说道:“上下尊卑有别,请上位勿怪。”  

常遇春又不是真憨,也大声说道:  

“您现在是皇上,天下之主,我们当臣子的得守规矩。”  

“谁敢不守规矩,我老常一拳把他脑壳打碎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有你们两个在,咱才能高枕无忧啊。”  

“走走走,进帐再说。”  

君臣三人一起来到帐内,分君臣落座。  

三人关系非是一般君臣,并没有直接谈正事,而是先拉起了家常。  

徐常二人先关心老朱的身体,又问候了马皇后和朱标。  

朱元璋也叮嘱两人要照顾好自己,大明还需要他们。  

同时也给他们讲了各自家里的近况,让他们放心打仗。  

徐达再次表示谢恩。  

常遇春在高兴之余,又有些生气:  

“上位您别安慰我,常茂那臭小子的事情我在前方也听说了一二,您回去帮我狠狠揍他一顿。”  

朱元璋笑道:“不用咱出手,皇后来信说朱樉和常茂一起惹事,被她扔进应天府大牢反省去了。”  

“皇后亲自管教,你心就放肚子里去吧。”  

常遇春一听这话,非但没有担心,反而大喜道:  

“哎呀,娘娘出手,我就更放心了。”  

朱元璋脸一拉,说道:“怎么,你相信皇后,不相信咱?”  

常遇春吓了一跳,连忙道:“没有没有,上位您可别冤枉我。”  

朱元璋笑着摇头道:“咱和你说笑呢,看把你吓的。”  

说到这里,他正色道:“咱准备在宫里建一座学堂,供太子学习之用。”  

“到时会从百官将领子弟中遴选优秀者陪读,到时也让常茂跟着一起去学。”  

这就是当太子的同窗心腹,只要不出问题,未来朝堂必有一席之地。  

即便自家女儿是准太子妃,常遇春依然非常高兴:  

“谢上位恩典。”  

徐达在一旁不禁有些羡慕,照理说他的儿子肯定也是有资格当太子陪读的。  

奈何,他长子徐允恭今年才四岁,远未到进学的年龄,也只能干看着眼馋了。  

然而,朱元璋是什么人,岂会忽略了他这位军方第一人。  

与常遇春说完,就转头看向他笑道:  

“天德你可别怪咱厚此薄彼,谁让你家老大生的晚呢。”  

“不过放心,再过几年等咱有了大孙子,就让允恭给咱大孙子当玩伴。”  

徐达笑着说道:“那咱们可就这么说好了,伯仁你给做个见证。”  

常遇春压根就没听进去他的话,笑的眼睛都看不见了:  

“嘿嘿,陛下的大孙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