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一日惊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着第5重炮旅团的150毫米重炮联队遭到重创,整个豫北小鬼子的攻势都为之缓上一缓。  

被困濮阳的第133旅团更是犹如被困囚笼的野兽,开始拼命挣扎。  

戴安澜给总部的电报中如是写道:  

“7日之期已满,日寇业已向北突围,我部于城北要道设伏,歼敌400有余,今日寇在马庄桥镇负隅顽抗。”  

没错,在弹尽粮绝的第7日,第133旅团长津田美武接到命令,向北突围。  

但是半路遭到马长胜的穿插营伏击,全旅团仅剩2000余人。  

津田美武带着3000大军闯入濮阳,结果仅仅带着2000余人仓皇而逃。  

外围的部队支援迟迟不到,天空零星飘落的补给根本无法支持他们完成作战。  

2个联队72个小队长如今剩下不到20个,12个中队长只剩下7个,6个大队长居然仅仅只活下来一个。  

这噩梦一样的地方让津田美武不敢再回忆。  

而今天,却是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这一日津田美武写下绝笔信:  

母亲,见信安好!  

儿子恐怕已经无法回到东京了,再也吃不到您亲手制作的寿司,看不到盛开的樱花了。  

支那恶魔,这是曾经军队内用来嘲笑其他人的武器。  

可如今,真正遭遇过才知道他的可怕。  

濮阳的支那军队根本就不是昭和12年我们遇到的北方军队,他们不是懦弱的绵羊,他们的炮火比关东大地震更令人绝望。  

帝国的勇士像樱花一般在这里凋零、腐烂,我甚至能听到这个城市在哭泣。  

母亲,对不起,承诺给您在气候宜人的地方置办大房子,大花园可能没法实现了。  

希望您能原谅我..  

这一日在7月份被波兰拒绝入境抵抗柏林的莫斯科部队,在里宾特洛甫条约下,还是越过了边境。  

这不禁让人感慨,“考”不进华沙,那就打进华沙竟然不是一句空话。  

这一日波兰政府流亡罗马尼亚,波兰名存实亡。  

这一日华盛顿表示对此谴责,完。  

这一日陆军本部惊讶于闪击战的威力与柏林的强大,他们将派出军事代表团前往华沙参观学习。  

内部原本游移的立场,已经开始全面向着柏林轴心倾斜。  

这一日杉山元接到东京大本营的指令:如果无法尽快取得胜利,则必须暂停向南进攻,将战线稳定在漳河以南,必要时可以放弃安阳。  

这一日重庆黄山公馆的委员长拍着胸脯连称后怕,如果那一日高举反侵略大旗对柏林宣战,那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在9月1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委员长可是一拍脑袋,要拉着中法英苏共同组成反侵略联盟。  

这还好没有发表申明,否则现在日寇与莫斯科停战,人部队刚进入波兰,你这个大旗一举,日子不过了?  

王世杰更是直接表示:“人华盛顿、罗马、东京都表示中立,你跳出来干鸡毛?”  

这一日《大公报》发表社论,直接否定了波兰的“正义性”。  

内容核心是这样的:波兰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妄思兼并他国疆土”,嗯,不是个好国家。  

然后又引用了,伦敦首相劳合乔治的话:“压迫他族之凶猛,倍于其自身所受”。  

报纸上还说:这个柏林吞并苏台德的时候,波兰就不老实,此举暴露其“甘与傀儡为伍”的投机本质。  

评论的最后,更是称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居民“与莫斯科本就是一家人”。  

所以,莫斯科的这次行动,只是在收回“固有领土”。  

沈复兴拿到报纸的时候人都傻了,他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这时候的政治风向竟然如此善变?  

他当然也不会料到,莫洛托夫很快就会公开抨击英法。  

而大公报竟然为了得到援助,竟然全文转载,就是现在意义上的点赞并转发。  

只能说,弱国的悲哀就在这里了。  

这一日委员长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如今,看起来柏林与莫斯科的联盟已经产生了雏形,而英美法这一方是板上钉钉的,毕竟他们有合作的基础。  

而现在看起来,由于日寇与莫斯科的矛盾,很有可能日寇会加入英法集团。  

无论日寇最终加入哪一方,我只能加入另外一方。  

否则这个国家,将会彻底失去未来。  

这一日杨杰与先总理之子前往莫斯科,希望继续履行援助。  

毕竟承诺的2.5亿援助,目前只兑现了1.7亿,而近期的各类援助以生产、运输为由,几乎全线停止。  

但没有结果!  

至此,莫斯科对于我们的帮助,几乎暂停,只有援华飞行员还在继续作战。  

可这也将成为双方谈判的筹码,而不是真心实意。  

也是在这一日阎老西在得到重庆的支持后,下定决心开始专注内斗,准备挑起与太岳新军的摩擦。  

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军队,居然变成别人的了,这让已经偏居一隅的他重拾军阀的野心,打算在这个时候扩张自己的势力。  

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一日之间,云波诡谲的程度让整个世界都开始迷茫,未来的走势会变成什么样。  

面对这一切,身在滑县指挥作战的沈复兴只有一句话:“宁波有一句老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口袋有!”  

没错,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