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酆都百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华夏,殉国是一等一的死法。  

生前种种,殉国而死罪减一等!  

年初的时候,四川军阀,抗日将领刘湘客死汉口,只留下一句:“日寇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便一日不还乡!”  

死后,被一次性收了40年税的川府百姓,给了他最高的荣誉。  

葬于武侯祠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算陪祀先贤了。  

此刻,纵马而下的穿插营,沉默得可怕。  

他们在马长胜的带领下队伍逐渐变成了锋矢阵,不知道为什么,税警团指挥官要么防守不动如山,要么进攻疯了一般穿插。  

一百骑兵默默将马长胜围到中间,马长胜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将就冲在第一个,士兵们也没有因为主将没冲到第一,便降了士气。  

来到这里的,都明白自己的目的。  

什么目的?  

去死!  

沉默地骑兵冲下山的时候,马蹄声便已经传到了东门的守军耳中。  

黑洞洞的枪口与准心套上了最前面的骑兵,随时准备扣动扳机。  

“1队,前出!”  

马长胜的声音冷漠,不带一丝感情。  

听到这必死的命令,1队的骑兵也没有任何情感波动,10名骑兵没有继续挥动马鞭,而是伸手在携行袋中取出小小的马刺,拍在老伙计的屁股上。  

战马吃痛,速度陡然一升。  

10名骑兵的眼中没有任何感情,脸上只有对死亡的渴望。  

1队的骑兵大多是跟着马长胜南下时的弟兄,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逃兵。  

北大营的逃兵!  

原本只是想苟延残喘在乱世继续活下去而已,可没想到还是被抓了壮丁。  

从开始的不情不愿,一路跟着沈复兴南征北战,如今早已只剩下不足10人。  

而这些人,越打,就是越是愧疚。  

赢得越多,内心的愧疚就越深。  

为什么当初.他们不抵抗呢?  

少帅说有手谕,可他们从没见过,或许真的有。  

但,东北军,什么时候听过南京的话了?  

整个黄河以北,可有南京一兵一卒?  

全国兵马副元帅,因为一纸调令就远离家乡,让出三省?  

他们不理解,也不懂,所以被日寇一路碾入关内,便直接做了逃兵。  

那可是日思夜想的家乡,魂牵梦绕的黑土地。  

就这么拱手让了别人!  

东北王的儿子,就这么不争气吗?  

还不如沈复兴这个商贾之子,有血性,有胆气!  

带着他们从淞沪打到金陵,又从金陵打到豫北,现在更是打到了太原腹地!  

东北王的儿子一路南下,说什么为国家争取了6年时间。  

商贾的儿子一路北上,喊着要出关,带他们回家。  

回什么家?  

他们哪里还有脸回家?  

嗒嗒嗒城头的机枪开始响起,一道肉眼可见的射击线在黄土地上溅起一道道烟尘,似乎下一秒就要扫到他们身上。  

“1队,加速!”  

领头的汉子脸色不变,只是默默地掏出马刺向后伸去。  

没有任何回应,所有人只是跟着领头的汉子掏出马刺。  

这10骑开始疯狂加速,骑士的身体甚至直接挂在战马的两侧。  

一如当年,吴大帅带他们雪夜南下,一举荡平郭松龄的反叛那般。  

“大帅,我们陪你来了!”  

嗒嗒嗒心中的话还没说完,领头的汉子连同战马被机枪命中,囫囵倒地之后,便没了声息。  

或许,这就是他这些年寻求的归宿吧?  

死在抗日的战场上!  

随着决死的骑兵逐渐拉开距离,城墙上的日寇一下子乱了方寸,本能的向前面那些骑兵扫射。  

直到还剩下最后一骑,92式重机枪终于卡壳,任凭弹药手如何敲打,都无济于事。  

可他与同伴很快发现,前面的骑兵几乎丧生,可后面的大部队几乎没什么损失.  

他们没有应对骑兵的经验!  

“2队,破门!”  

马长胜的眼中仍旧没有一丝感情,对他们来说,每一次任务,都会离家乡更近一些,这让他们感到害怕。  

害怕回去,害怕看到家乡同胞,害怕看到那些人哭着问他们:“当年,为什么要走?”  

近乡情怯?  

马长胜不知道,他只知道必须完成任务,不计生死。  

第二波骑兵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这是穿插营独有的马刺,伤口小,流血少,足够刺激战马加速。  

10名骑兵很自觉转化成一字长蛇阵,收击面积更小,更难被命中。  

没有人指挥,大家只是很自觉的排成队,去送死。  

哦不对,不能说送死,应该是掩护战友。  

最后的那名的骑兵,背后背着炸药包!  

原始,有效!  

没有别的理由!  

哒哒哒咔似乎苍天有眼,第二挺机枪被卡住,守在城头指挥官连忙让士兵投掷手榴弹。  

哒哒哒噗噗噗波波德的扫射在城头激起一片碎石,不少日寇匆忙趴下躲避,却被指挥官再次拎起来反击。  

噗噗噗噗又是一片碎石四溅,第二队已经冲进了城门。  

最后的士兵刚打算安置炸药包,却见疯了一样的日寇竟然顺着城墙爬下来作战。  

双方很快激战在一起,爆炸声枪声没有给他任何的思考时间。  

看着那名疯了一般朝他冲过来的小鬼子,他竟然笑了,笑着拉开炸药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