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计破祁县(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但邱清泉却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看向其他人,似乎在问,你们难道不争一下吗?  

可他并不知道杨晓武的身份,小五小五,他可是跟着沈总团长,从罗店北的死人堆里一起爬出来的!  

杨晓武站起身,神色没有倨傲,可说的话却无比傲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狂妄的话也激起了邱清泉的战意:“好!你且去,我亲率3个营跟在你身后,破开城门,我记你大功!”  

杨晓武挺直了胸膛,给邱清泉敬礼:  

“是!”  

夜色的掩护下,杨晓武的第三营很快就消失在了城外的建筑中。  

这个时代,人口极具扩张,城内的住宅是不可能够住的。  

人们在城外的官道上、河道边搭建住宅,久而久之就成了新的建筑群。  

战乱的时候,这些房屋被成片摧毁。  

可山西不一样,除了太远以北抵抗过,自阎锡山放弃太原,南边的城镇几乎城墙、建筑完好无损。  

而日寇的北营地,自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这些民房连成了一片。  

每个路口都设置了障碍、街垒、机枪阵地。  

换成一般的部队,这可比一马平川更难进攻。  

但恰恰相反,遇到了税警总团,他们却仿佛回到了家一般。  

爬不上城墙是没错,但翻院墙,他们确是一把好手。  

在邱清泉的注视下,两名士兵快步冲到院墙下,伸出双手形成一个小型支撑,只是一抬就将一人送了过去。  

而有些地方,两人一组,一人单膝跪地半蹲,另外一人踩着对方的大腿就攀上了院墙,趴在墙头,伸手拉住跳起的同伴,借助下墙的重力,轻松将对方一起带着过去。  

有些整排的士兵一半冲入黑漆漆的巷弄,另外一半直接敲开门窗,端着枪喊着“税警团攻城,不许出声”就从房内穿行过去。  

动作之行云流水,口中咬字清晰,简直让他大开眼界。  

这是巷战能力强?  

这尼玛简直就是艺术啊!  

营地内,今村伦也的不安越来越强烈,被他喊醒的士兵困意十足。  

几个小时都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他们的眼皮已经开始打架,倦意涌上心头,快要坚持不住了。  

而这个时候,街头的黑暗中已经有阴影开始贴着墙挪动。  

街道的房屋内,也开始逐渐响起了猫叫。  

如果不是一条贱兮兮的狗叫突然响起,杨晓武甚至还想再靠近一些。  

哔——!  

一声尖锐的口哨声中,窗口、街道、巷弄,四面八方的都有黑影闪出,而他们的手上,却是开始投掷手榴弹!  

近战!  

没错,巷战最强武器:近距离投射手榴弹!  

手枪、步枪与刺刀都有准头,但手榴弹没有,那是通杀型武器!  

轰轰轰!  

街垒的机枪阵地与铁丝网瞬间被炸得歪七扭八。  

原本两挺重机枪就可以扼守的主干道,如今竟然没有起到作用!  

“敌袭——!”  

凄厉的吼声与信号弹一起彻底让整个北门的守军清醒,但等待他们的却还是下一波手榴弹。  

这帮家伙竟然一边跑,一边投掷手榴弹。  

身后的士兵已经冲到了第一道铁丝网前,四人一组,非常熟练地将他们搬开让后续的部队快速通过!  

整个突袭的队伍被分为了三组,手榴弹组,清障碍组,还有机枪组!  

没错,沈复兴截留的武器中,还有一种数量最多的机枪中的冲锋枪!  

波波沙的哥哥,波波德。  

PPD38,拥有71发子弹盘式弹夹,是不折不扣的移动火力!  

此刻,12支波波德正一边奔跑,一边咆哮。  

近距离作战中,手持三八式步枪的日寇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  

等他们打完一发,波波德就已经送他们去见了天皇。  

恐怖!  

设置在居民区的营地被杨晓武的三营只是一个突击,竟然直接被打穿了!  

今村伦也看着越来越近的支那部队,竟然生起了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在城下驻守?  

为什么不能在城下摆上两个中队?  

为什么要把部队借调给其他大队?  

看着最后两挺驻守城门桥的重机枪被对方的冲锋枪端掉,他知道,自己的末日来了。  

祁县的末日也来了。  

不远处,杨晓武看着城头不断喷射的火舌,冷冷一笑:“迫击炮小队,给我轰掉他们!”  

有房子的地方,税警总团是无敌的!  

百战精锐加上巷战专家,手持北面淘汰下来的苏制武器,竟然可以碾压日寇的中队?  

当然!  

苏制武器的一个营火力就已经超过了日寇一个大队,他们,也只是欺负农业国罢了。  

咚咚咚咚迫击炮优美的声音开始向着城头落下,爆炸声变成了优美的旋律,杨晓武闭上眼睛,聆听着这美妙的乐曲。  

此刻,他还不知道,就在冲锋队那一梭子下,日寇的大队长连同他的营地,一起见了天皇。  

与南门充足的兵力不同,北门本就只有两个中队,城外的中队死的死,跑的跑。  

城楼上的兵力很快变得捉襟见肘。  

半个机枪中队,一个步兵中队,半个掷弹筒小队,加起来也就200多人杨晓武听着听着,突然身旁响起了爆炸。  

“狗日的,小鬼子也开启了无差别轰炸!”  

民房院内,杨晓武的脸上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