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钳形攻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商丘会战一场10万大军围歼日寇2万余人的战役,就这么在参谋本部被挂上了会战的标签。  

税警1团、第7师、200师一部组成西路军,第71军三个师组成南路军,第20集团军作为东路军。  

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让嫡系部队先从徐州战场撤出来的想法。  

太危险了!  

张自忠的两个师已经从临沂撤了回来,接替了第20集团军的防线。  

现在几方都在抢时间,李宗仁上报的窗口期还有4天。  

4天内,无论陇海线是否打通,第五战区都必须全部撤离,这也导致了总裁一再催促汤恩伯西进。  

根据白崇禧与何应钦提供的几个方案,总裁选定了四面合围.  

这就要求第20集团军的速度必须要快,要赶在日寇逃跑之前将商丘的第16师团合围。  

总裁是做梦都想自己亲手全歼一个师团,这样一来,谁敢不听话,他就能拿这个战绩说事但实际上,商丘作战部队序列确定,方案下发这段时间,李宗仁与徐祖诒已经改变了主意。  

白崇禧的电报很明确:总裁计划围歼第16师团,建议仍旧执行第二套计划。  

早在徐州会战开打的时候,李白组合就已经研究好了撤退计划,往哪里撤,路上怎么走,谁先走,谁掩护,哪些据点要占领,哪些山头要安排阻击。  

一整套的详细计划,比之金陵的撤退方案要详细数倍!  

而第20集团军的西进,直接导致了寺内寿一与日寇大本营的判断错误。  

以为第五战区要强攻陇海线,往郑县西撤。  

土肥原师团一部与半岛师团汇合,再次南下猛攻有王耀武坐镇的兰封国防线。  

另外一部汇合108师团进攻鹤壁至新乡一线。  

大战再次拉开序幕。  

但无论是李宗仁的小九九,还是总裁的微操,此刻都无法影响沈复兴与廖耀湘。  

在长治盆地趋于稳定之后,沈复兴抽走了戴安澜麾下的坦克部队与骑兵部队。  

范庄的前进基地中,两支超级精锐部队已经集结完毕。  

超过50辆坦克与1000名士兵,整整齐齐地排成两个方阵,本应是军容齐整的感觉却多了一股肃杀之气。  

伴随着天色逐渐暗淡,这股肃杀之气愈发浓烈。  

马长胜向前一步,气势如虹:“报告各位长官,税警总团第6穿插营集结完毕,应到503人,实到503人!”  

这是税警总团的直属穿插营!  

另有一人气势半点不输马长胜:“报告各位长官,第7师第7穿插营集结完毕,应到523人,实到523人!”  

说完,那人还扭头看了眼马长胜,挑衅的意味十足。  

他就是廖耀湘专门培养的穿插营指挥官:杜飞。  

从第7穿插营组建开始,廖耀湘就天天在他耳边念叨马长胜的战绩。  

杜飞老早就憋着一肚子火,从番号强行1开始,就连人员编制就要压对方一头。  

今晚,他更是要在自己的师长面前,证明自己比那个什么野路子马长胜更强。  

黄埔第11期步兵科的探花郎,决不能输!  

邱清泉有些尴尬:“我就不用了吧?”  

紧张的气氛顿时缓解,沈复兴上前抓起他的手:“雨庵兄,有时候,还是要给他们一些立功的机会,我还是那句话,你的能力不用再证明了。”  

廖耀湘也上来劝说:“你要相信自己带的兵,彭营长与胡营长会完美实行任务的。”  

没错,今晚的突击计划在白崇禧的建议下做了很大更改,只是从中间突破变成了两翼齐飞的钳形攻势。  

坦克一营24辆坦克配合北线的第6穿插营从北线渡过忠民沟,直插陇海线火车站。  

坦克二营24辆坦克配合南线的第7穿插营从南线渡过忠民沟,直接杀入商丘密集的村镇区域,从南线形成大迂回,包夹火车站。  

中路的进攻交由税警1团承担,南北两线除了2个营的铁拳,廖耀湘还派遣了第1旅的2个团南北跟进。  

整个计划动员了税警2营2000余人,穿插营2营1000余人,2个标准团3000余人。  

合计6000余人的庞大进攻规模!  

而在他们的正面,片桐护郎第9联队已经经过了一日休整,并得到了师团指派的2个大队支援。  

20辆战车,12门75毫米步兵炮,12门轮式山炮,37门掷弹筒,4个补兵大队的加强配置。  

如果不是第71军在南线咄咄逼人,片桐护郎觉得师团长很可能会亲自率兵北上击溃那些可恶的支那人。  

前线的观察哨内,片桐护郎还是喜欢动不动拿出那把据说砍了40几个脑袋的指挥刀到处炫耀。  

“白天的时候,侦察机回报,支那没有明显增兵,似乎因为第14、108师团与半岛师团的南下,让支那军队有些捉襟见肘了。”参谋官在地图上指着兰封的位置继续说道:“如果,第14师团拿下兰封,不光是支那第五战区的部队面临溃散,说不定,还有机会包夹围歼沈复兴!”  

片桐护郎挽了一个刀花,缓缓收起:“哟西,守住今晚,明天就有好戏看了。”  

确实,从第14师团渡河南下,除了兰封遇到一些阻碍,许多城镇几乎是一天就被拿下。  

就算是这商丘的归德古城,他们也是兵不血刃就拿了下来。  

甚至在仓库里还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