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共赴国难(2/3)
。”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似乎要将吕诚劝下来。
但吕诚丝毫不为所动,他指了指卸下的指物:“知道这个吗?营长说了,在古代,这就代表将令,我们这叫飞马传令,再上一级,就是露布飞捷,若有不从者、拦路者,直接军法处置!”
“诶”
两人哀叹一声,转身各自去检查武器。
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山里面埋个人,几百年都没人知道。
见两人不再言语,吕诚又从怀里掏出那份檄文,低声念了一遍,这才心怀激荡地睡去。
第二日天色未亮,冬日的薄雾将整个狼巷笼罩。
从西侧的小鳖山、尖山、东狍子山到大棺材山与铜箍山,怎么看怎么不吉利。
三人站在山下,看着狭窄的山道,望着见不到头的狼巷,心中惴惴不安。
要知道,狼巷还有个名称,叫做狼巷迷谷。
外面的雾散了,里面的雾可不见得立马就散了。
吕诚再次掏出檄文看了一遍,深吸一口气:“咱们进山!”
说着便主动下马,牵马进山。
山路崎岖无比,唯一的道路看起来还是上山采药的人踏出来的。
正应了那句,初极狭。
没错,这里并不是传统的山路,而是在峡谷中的山路,不过两米宽的通道两旁,尽是陡峭的山壁,抬起头,还是雾蒙蒙的一片,望不到尽头。
走出不过一炷香时间,竟然前后都是薄雾,根本看不清。
时不时的,竟然真的传来狼叫,很是瘆人。
“老吕,要不.算了,这怎么看也不像是有人住的啊。”身后之人终于忍不住开口。
“闭嘴!”
此刻的吕诚同样脑门出汗,强咬着牙继续前进。
又是半小时过去,通道越来越窄,吕诚只能留下一人看着战马,带着身后的洛阳老乡继续前进。
“站住!”
嘶——!
突如其来的喝声在狭小的山谷回荡,吕诚一惊,才抬头,就看到了黑洞洞的枪口顶着自己的脑门。
完了!
真是土匪!
已经是檄文发出的第三日早晨,凤阳县外的军营已经挤满了应征的乡勇。
那面国难时刻见忠诚旗帜下,无数“淮西后裔”从山林间,从湖泊里,从淮西各地前来报到。
甚至更远的地方,听到沈复兴募兵抗日,也开始自发组织起来。
从昨天开始,便陆续有人或是骑马,或者步行来到凤阳。
行至军营外,往往都会大喊一声,就如同现在:
“大石岗村乡勇7人,应沈将军令,特来应征,再战凤阳!”
“亮岗村乡勇5人.”
尽管来的人有限,沈复兴还是进行了筛选,他不想带他们去送死。
太年长的,太年幼的,都被他亲自劝了回去。
直到一名中年人,斜背着布包,手持一杆红缨枪出现在营门口朗声道:“明,中山王徐达第19代世孙,徐彬,特来应征!”
整个军营的人纷纷扭头看向营门外的中年人,粗腰壮膀,一双手臂竟然无法自然垂下?
少说也有200斤的体重,那脖子粗的,跟普通人大腿似的。
天生的武将?
沈复兴急忙出门,第一眼见到那人,便感觉自己这事儿做对了。
“沈复兴!”
没有用军职,也没有用在下,直接报出自己的名字。
这让徐彬感觉极好,尤其是双手抱拳,更让他好感翻倍:“沈将军无须如此,我只是来应征杀鬼子的。”
“这里都是杀鬼子的,里面请!”
沈复兴直接拉着他往里走,这样的金字招牌,他是不会放过的。
虽然进入了新的时代,但猛人,就有猛人的用法。
迎着所有人的目光,沈复兴拉着他到登记处直接指示:“徐彬,先领一个连长的位置,登记下来。”
徐彬一听,连忙摆手,刚才在门口那架势荡然无存:“使不得使不得,我虽然自幼习武,可也只是一名铁匠,还不是合格的铁匠”
“无碍,会有人教你的。”
沈复兴不由分说,直接示意登记下来。
有指挥点数,又29军的军官辅导,这些都不是问题。
徐彬在登记后,有一件事情很尴尬。
没有合适的军服需要定制。
“诶,老王在就好了”
时间来到中午,约定的时间就要结束,沈复兴也必须出发,支援明光。
尽管最终只筛选出2000余人,但这种自发募集而来的士兵,却比有些地方强征的士兵更强。
其中猎户占到了一半,近千人!
在一一登记后,军部会往他们家里送200斤米面。
两天的时间,所有的部队都在坚守,就连180师与38师都各分出一个团支援池河县与定远县。
李宗仁那边紧急调遣第135师苏祖馨、第179师何基沣两个师乘火车沿津浦线南下支援。
“召集全军,我们出发!”
沈复兴等不及了,他必须带着这2000乡勇与一营老兵混合的支援团,直奔明光。
通信营的营长黄文杰在门口焦急地盼望,所有派出去的都回来了,唯独三个洛阳老乡没有回来。
一问就说往最南边去了,没了音讯。
2300人的队伍很快整队完毕,一半人持枪,一半人持刀。
说白了,更多的就是壮声势,并不是跟鬼子硬碰硬去的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似乎要将吕诚劝下来。
但吕诚丝毫不为所动,他指了指卸下的指物:“知道这个吗?营长说了,在古代,这就代表将令,我们这叫飞马传令,再上一级,就是露布飞捷,若有不从者、拦路者,直接军法处置!”
“诶”
两人哀叹一声,转身各自去检查武器。
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山里面埋个人,几百年都没人知道。
见两人不再言语,吕诚又从怀里掏出那份檄文,低声念了一遍,这才心怀激荡地睡去。
第二日天色未亮,冬日的薄雾将整个狼巷笼罩。
从西侧的小鳖山、尖山、东狍子山到大棺材山与铜箍山,怎么看怎么不吉利。
三人站在山下,看着狭窄的山道,望着见不到头的狼巷,心中惴惴不安。
要知道,狼巷还有个名称,叫做狼巷迷谷。
外面的雾散了,里面的雾可不见得立马就散了。
吕诚再次掏出檄文看了一遍,深吸一口气:“咱们进山!”
说着便主动下马,牵马进山。
山路崎岖无比,唯一的道路看起来还是上山采药的人踏出来的。
正应了那句,初极狭。
没错,这里并不是传统的山路,而是在峡谷中的山路,不过两米宽的通道两旁,尽是陡峭的山壁,抬起头,还是雾蒙蒙的一片,望不到尽头。
走出不过一炷香时间,竟然前后都是薄雾,根本看不清。
时不时的,竟然真的传来狼叫,很是瘆人。
“老吕,要不.算了,这怎么看也不像是有人住的啊。”身后之人终于忍不住开口。
“闭嘴!”
此刻的吕诚同样脑门出汗,强咬着牙继续前进。
又是半小时过去,通道越来越窄,吕诚只能留下一人看着战马,带着身后的洛阳老乡继续前进。
“站住!”
嘶——!
突如其来的喝声在狭小的山谷回荡,吕诚一惊,才抬头,就看到了黑洞洞的枪口顶着自己的脑门。
完了!
真是土匪!
已经是檄文发出的第三日早晨,凤阳县外的军营已经挤满了应征的乡勇。
那面国难时刻见忠诚旗帜下,无数“淮西后裔”从山林间,从湖泊里,从淮西各地前来报到。
甚至更远的地方,听到沈复兴募兵抗日,也开始自发组织起来。
从昨天开始,便陆续有人或是骑马,或者步行来到凤阳。
行至军营外,往往都会大喊一声,就如同现在:
“大石岗村乡勇7人,应沈将军令,特来应征,再战凤阳!”
“亮岗村乡勇5人.”
尽管来的人有限,沈复兴还是进行了筛选,他不想带他们去送死。
太年长的,太年幼的,都被他亲自劝了回去。
直到一名中年人,斜背着布包,手持一杆红缨枪出现在营门口朗声道:“明,中山王徐达第19代世孙,徐彬,特来应征!”
整个军营的人纷纷扭头看向营门外的中年人,粗腰壮膀,一双手臂竟然无法自然垂下?
少说也有200斤的体重,那脖子粗的,跟普通人大腿似的。
天生的武将?
沈复兴急忙出门,第一眼见到那人,便感觉自己这事儿做对了。
“沈复兴!”
没有用军职,也没有用在下,直接报出自己的名字。
这让徐彬感觉极好,尤其是双手抱拳,更让他好感翻倍:“沈将军无须如此,我只是来应征杀鬼子的。”
“这里都是杀鬼子的,里面请!”
沈复兴直接拉着他往里走,这样的金字招牌,他是不会放过的。
虽然进入了新的时代,但猛人,就有猛人的用法。
迎着所有人的目光,沈复兴拉着他到登记处直接指示:“徐彬,先领一个连长的位置,登记下来。”
徐彬一听,连忙摆手,刚才在门口那架势荡然无存:“使不得使不得,我虽然自幼习武,可也只是一名铁匠,还不是合格的铁匠”
“无碍,会有人教你的。”
沈复兴不由分说,直接示意登记下来。
有指挥点数,又29军的军官辅导,这些都不是问题。
徐彬在登记后,有一件事情很尴尬。
没有合适的军服需要定制。
“诶,老王在就好了”
时间来到中午,约定的时间就要结束,沈复兴也必须出发,支援明光。
尽管最终只筛选出2000余人,但这种自发募集而来的士兵,却比有些地方强征的士兵更强。
其中猎户占到了一半,近千人!
在一一登记后,军部会往他们家里送200斤米面。
两天的时间,所有的部队都在坚守,就连180师与38师都各分出一个团支援池河县与定远县。
李宗仁那边紧急调遣第135师苏祖馨、第179师何基沣两个师乘火车沿津浦线南下支援。
“召集全军,我们出发!”
沈复兴等不及了,他必须带着这2000乡勇与一营老兵混合的支援团,直奔明光。
通信营的营长黄文杰在门口焦急地盼望,所有派出去的都回来了,唯独三个洛阳老乡没有回来。
一问就说往最南边去了,没了音讯。
2300人的队伍很快整队完毕,一半人持枪,一半人持刀。
说白了,更多的就是壮声势,并不是跟鬼子硬碰硬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