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紫命之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中年书生面色寡淡的很,但是他与钱元同为府衙中层,也是熟识。  

只见他开口说道:  

“我叔叔闭关了,安排我来看管学监几日。”  

“开个命灶而已,即便是六品之灶,我也开得。”  

“你只管放心便好!”  

“是这个小娃娃要定命吗?真是好运气,咱们岛上这尊紫命之炉,有三十年未曾开启了,里面的命火旺的很,保管能助他定出个好命!”  

钱元点了点头,转身对景迁说道:  

“你且去厢房之中做好准备,三日之后,陶主事会将命灶开启,将命火输送给你。”  

景迁点了点头,便去一边的厢房,随意挑选了一间空房,走了进去。  

这一处庭院之中,只剩下了钱元和这位陶雍。  

而后,钱元又再次开口说道:  

“陶管事,你别看里面那小子不起眼,却是我们房主看重之人。”  

“你给他勾连命火之时,多加一道吧!”  

那陶雍面露惊诧,开口说道:  

“祝房主连轮回天生定命法都传他了?”  

“你放心,我保准给他多加一把大火!”  

“只不过,这一道命火乃是抚恤额外的支出,你看看这账怎么挂。”  

钱元开口道:  

“先从我的命火份额里面扣吧,到底都是我们海事房的事。”  

陶雍点了点头,目送钱元转身离开了这一处院落。  

厢房之内,景迁盘坐在一个蒲团之上,长舒了一口气!  

千回百转之下,他这粗浅的计划,还真就成功了。  

他手持浪潮龟卜,通晓井氏大秘,竟无人质疑他的身份!  

接下来,他只需要安全渡过这命火烧身的仪式,便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  

井家只剩下了自己一人,再没人能够拆穿他,质疑他了。  

而那栖织式岛,更不会想到,自己这海事房新晋九品小修,能是他们苦苦寻觅的景氏遗孤。  

凭借着新的身份,和自己的修为,他有信心在这浑洲岛上,混的风生水起。  

景迁收束散乱的心神,将念头聚焦在了接下来的命火烧身之上。  

在这个世界,修士引动命灶,勾连命火,灼烧己身,以求觉醒先天命格,修行入道。  

此乃每一位修士的必经之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修士只能经受一次命火烧身。  

相反,这神奇的命火,本身就有无穷妙用,能精粹法力,纯化修为,破除异气,洗炼肉身。  

若非如此,也无法帮助凡人入道。  

而对于已经入道的修士来说,命火烧身,同样也是好处多多。  

只不过,命灶的建立颇为艰难,命火的积累更是颇耗资源。  

这让命火的价值同样不菲!  

普通人,求一道命火帮助自身入道,便已经是千难万难。  

除非是自己烧灶成功的命灶之主,不然,极少有人能够借助多余的命火,来供养修行。  

这也是为何,在这浑洲地界,真正修行有成的七品延寿修士,会想着开辟命岛,建立自己的传承。  

唯有这样,才能掌控这命火资源,培植势力,供养自身的修行。  

而在这浑洲之地,掌控最多命火资源的,无疑就是府衙了。  

这学监之中,藏有四尊九品的白焰之灶、两尊八品的焚青之灶、一尊七品的如蓝之灶和一尊六品的紫命之炉。  

府衙以此来满足了全岛上千万人口的定命需求,以及三房两监之中,诸多大修的基本日常修行。  

也正是因此,景迁对于接下来的命火烧身,可谓是相当期待!  

六品的紫命之炉,火力精纯,先天便能够助力修士,觉醒更高一层的命格。  

若是一位普通散修,借助白焰之灶,觉醒一枚青翼命格,那要是换成了紫命之炉,少说也得提升到蓝血命格!  

这是散修与传承修士之间,拉开巨大差距的第一步!  

而对于景迁来说,此生的第二次烧身过程,同样极为重要!  

只见他从虚界之中,摸出来了三件白牙级数的海妖法材,充做那三牲定命法的必要素材。  

紧接着,他便将心神直接投入到了命碑空间之内。  

这一次,他没有借助虚界隐藏自己的身躯,而是在打坐之中,完成了意识的转移。  

坐到了那命碑之下,景迁开始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修行准备。  

只见他以神识勾连命碑,使用了一道铸命之机。  

紧接着,那一枚半步蓝血位阶的浪潮命格,闪现到了命碑之上。  

而景迁也不停顿,再次使用起了第二道铸命之机。  

这一回,轮到织魂魄命格,进入此间,落在了命碑之上。  

第三道铸命之机继续激发!  

他识海之中的最后一枚须弥命格,也被他挪移到了命碑之上!  

至此,景迁耗费了三道宝贵的铸命之机,却并未追求重铸命格。  

而是借助铸命之机的力量,做了一次完美的尝试!  

眼下,景迁的识海之中,空空如也,竟然全然没了命格的痕迹,只有十多枚白牙命元存于其内。  

他竟然奇迹般的,造成了一种重回养元大成境界的假象!  

他浑身上下,全无命格存在的痕迹,却偏偏丝毫不影响他使用三枚命格的力量!  

采用命火烧身,淬炼法力修为,固然是一件极好之事。  

可又如何能与再来一次定命相比?  

景迁以更深厚的命元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