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妻妾团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芳林园位于汴京西北,从御街出发,穿过内城阊阖门,绕外西城而出。  

快到芳林园,马车速度渐渐放缓,赵孝骞坐在马车里莫名有了几分紧张。  

大约,这便是近乡情怯吧。  

芳林园外的宅院门口,马车终于停下。  

赵孝骞下了马车,仰头看着紧闭的大门,深深吸了口气。  

正要举步上前,却见宅院的侧门打开,里面走出三道袅娜的身影。  

却正是狄莹,姜妙仙和鸢儿三女。  

三女站在侧门内,泪眼婆娑地看着他,赵孝骞也在笑,然后冲着三女张开了双臂。  

三女一声啜泣,然后飞扑上来,也不顾周围禁军和路人的目光,乳燕投林般钻进赵孝骞的怀抱,失声痛哭不已。  

“狠心的狗男人,一去大半年,怕是早忘了家里还有妻妾了吧?”狄莹一边哭一边狠狠掐着他的腰。  

姜妙仙则一声不吭,狠狠咬住他的肩头不松嘴。  

赵孝骞吃痛,左右挣扎不过,尤其是姜妙仙,那小嘴儿尖利得很,咬得肩膀生疼。  

“住手!住嘴!”赵孝骞左手推着狄莹,右手捏着姜妙仙的下巴:“再动手你们就当寡妇了!”  

朝一旁静立的鸢儿扬了扬下巴,赵孝骞道:“你们都跟鸢儿学学,看她多文静,多柔情似水。”  

狄莹美眸通红怒瞪着他,道:“鸢儿胆子小,你以为她不想咬你么?”  

赵孝骞索性一咬牙,将施暴的二女一左一右搂住,像狗熊掰棒子似的夹在腋窝里,大步流星进了门。  

好奇怪,明明是个文弱书生般的男人,为何抱自己婆娘如此顺手,一抱就俩,不费劲。  

进了门,赵孝骞放下二女,在前庭内整了整衣冠,昂然走入正堂。  

母亲冯氏正端坐在正堂内,眼眶通红看着赵孝骞微笑。  

赵孝骞走近,双膝跪拜:“娘亲,孩儿回来了。”  

冯氏起身将他扶起来,上下打量他,见赵孝骞似乎壮实了不少,但皮肤比以前黑了,不由心疼抹泪。  

“壮了,但也黑了许多,戍边风吹日晒的,骞儿定是遭了不少罪,这大半年在真定府,可有饿着冻着?身子可有生病?”  

赵孝骞心头一暖,世人见他无不敬畏,嘴里谈论的都是他的功劳和辉煌事迹,唯独只有自己的母亲,对他的功劳一字不问,只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挨饿受冻。  

“娘亲宽心,孩儿在真定府享受着呢,跟度假一样,事情总是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孩儿只吃喝玩乐,只逢大事才拿一拿主意,一点也不辛苦。”  

冯氏摇头:“你莫诓我,莫忘了我也是出身宰相门第,戍边是怎么回事,我最清楚,苦寒不毛之地,食不果腹,衣不附体,为娘年轻时见过戍边回京的将士,一个个落魄得像乞丐似的,看一眼就觉得他们实在太苦了。”  

赵孝骞苦笑道:“孩儿真没受过苦,娘亲应该知道孩儿的德行,我是那吃苦的人吗?在真定府,孩儿都是顿顿吃熊掌,日子简直赛神仙…”  

冯氏瞪了他一眼,道:“胡说八道!还顿顿吃熊掌,真定府有多少熊够你吃的?罢了,幸好见你身子比以往壮实,这大约是戍边唯一的好处了。”  

握住他的手,冯氏眼里带着期待:“这次回京,不走了吧?”  

赵孝骞迟疑了一下,还是笑道:“孩儿回来侍奉母亲膝下,不走了。”  

冯氏很精明,还是捕捉到了他眼里短暂一瞬的迟疑,脸色僵了一下,展颜笑道:“不走就好,回来多吃点,好好补一补身子,多歇息些时日。”  

“终归还是汴京好,比真定府繁华,回来后多在家里待几日…”  

冯氏说着,不经意似的朝旁边的三女瞥了一眼,笑道:“最紧要的,是快与你的妻妾们生几个娃儿,子嗣可是大事,耽误不得,你这常年不在家,妻妾们的年龄也渐长,不能再蹉跎了。”  

三女羞涩地扭过身,装作什么都没听到。  

赵孝骞咧嘴笑道:“是,孩儿一定多努力,这就给自己定下任务,一年生八个,生下来让娘亲帮我看孩子。”  

冯氏笑骂道:“又胡说八道,没个正经!三个女人如何一年生八个,你教教我?”  

旁边的狄莹忍不住道:“哼!阿母怕是不知,官人的妻妾可不止我们三个呢,他在真定府戍边也没闲着,听说在那里又收了三个,其中两个还是姐妹,是日本人…”  

赵孝骞一惊,愕然望向她。  

这婆娘啥时候在我身边安插了眼线?  

所以,这就是来自正室大妇的压迫感吗?  

冯氏闻言微微皱眉,道:“日本人?骞儿你纳妾室为娘不说什么,但番邦蛮夷之女,最好还是三思。”  

“我朝立国后,听闻沿海常有日本女子雇船与我大宋男子渡种的习气,骞儿可要睁眼看清楚,莫上了当,毕竟非我族类,不知她们打着什么主意。”  

赵孝骞咳了咳,道:“孩儿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反正…我没吃亏。”  

冯氏无奈地道:“罢了,你如今名满天下,是世人敬重的大宋功臣,凡事有你的道理,为娘不便多说什么,将来若是你的亲生骨肉流落异国,看你家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饶不饶你。”  

“娘亲放心,孩儿这辈子注定子孙满堂,流落异国几个,正好让他们帮我开疆拓土。”  

冯氏笑了:“你还是这副德行,满嘴混账话,让外人听见了岂不笑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