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边帅定边(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惇沉着脸捋须不语。  

作为宰相,章惇的长处在于内政,对军事倒是不甚了了,而且眼下朝堂新旧两党仍在激烈争斗,章惇更笃信“攘外必先安内”的观点,他目前的重心是放在如何弄死所有旧党上面。  

军事方面,如果宋军在前线打得不争气,或许章惇不得不干预一下,认真选调将领,厉兵秣马什么的。  

可偏偏前线的赵孝骞和龙卫营太争气,不到半年两败辽军,而且还把大宋的国界推进了四百多里,章惇还能说什么?  

除了无脑夸赵孝骞,他还能说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孝骞其实无形中也帮了章惇。  

正是由于前线的屡战屡胜,章惇才免于后顾之忧,他才能够在汴京大展手脚,专心致志投身弄死旧党的伟大事业中,同时宋军大胜,无形中也助长了章惇这位宰相在朝中的威望。  

毕竟功臣无论干出多大的功绩,一切都是官家与宰相的英明领导,大宋国势强盛,越说明章惇这位宰相的正确性与合理合法性。  

所以在面对辽国是战是和的问题时,章惇的态度其实并不是那么强势。  

眼下既然官家的语气明显偏袒赞同楚王,章惇也觉得二人的话确实有道理。  

章惇也不想因为这件事与官家闹得不愉快,万一逼急了,官家索性召回赵孝骞,对章惇来一句“你行你上”,那么章惇可就坐蜡了,他很清楚自己不行,也不能上。  

边疆的事,就该交给边疆的人去办,战也好,和也好,赵孝骞做主也无妨,总之不要打扰老夫在汴京弄死旧党。  

良久,章惇捋须微笑道:“官家与楚王殿下所言,臣亦甚为赞同,既如此,便由官家下旨,辽国勘定边界之请,交由河间郡王定夺便是。”  

“我大宋朝堂不直接出面比较妥当,将来宋辽若有变故,朝廷亦有从容转圜进退的余地。”  

赵煦喜道:“子厚先生也如此认为,看来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此事就这么定了,朕这就给子安下旨,令他全权处置辽国勘定边界一事,攻守进退,赵子安可便宜行事,临机决断。”  

章惇捋须微笑:“甚好,臣无异议。”  

笑容一顿,章惇紧接着从怀里摸出一张纸,纸上列了几个官员的名字和官职。  

“官家请过目,臣又发现了几个元祐党余孽,在任之时贪赃枉法,欺君罔上,罪不容赦…”  

边疆之事说完,宰相再次投身轰轰烈烈的弄死旧党的伟大事业中,谁都拦不住。  

赵煦接过名单,眉头紧锁,与章惇仔细商议这几名官员的罪名。  

而一旁的赵颢,肥胖的身躯微微一晃,眼神呆滞空洞,再次元神出窍…  

真定城。  

赵孝骞仍沉醉在温柔乡里,家里仨婆娘温柔侍候,作为一家之主,不仅要一碗水端平,也要雨露均沾。  

这些日子,赵孝骞的雨露沾得有点多,仨婆娘倒是风调雨顺了,他却已是浑身大旱,挤都挤不出了。  

酒色令他如此憔悴,今日起,戒色!  

赵孝骞果断与仨婆娘暂时分房睡了,谁都不碰,主打一个清心寡欲。  

苏轼走后,赵孝骞的日子有点无聊,少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吃货陪伴,赵孝骞发现自己做出来的菜都吃得没滋没味了。  

李清臣倒是隔三岔五过来蹭饭,赵孝骞嫌弃得不行。  

在美食这个领域,志同道合者聊的是如何让食物变得更好吃,双方都有精湛的厨艺,以及对美食的高端品味。  

而是不像李清臣这种,只负责吭哧吭哧吃,不仅拿不出任何对美食的有效建议,就连评价也是一句“好吃”,这样的人,赵孝骞怎能不嫌弃?  

给李清臣一个石槽,里面倒点剩菜泔水,李清臣的评价想必也是“好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