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营救苏苏(1/2)
随机推荐:
抛开萧兀纳的间谍身份,仅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说,他也觉得不应该杀苏轼。
苏轼是宋国赫赫有名的文人,在文坛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门生故交拥趸遍布天下,辽国若杀了苏轼,后果或许比耶律洪基想象的更严重。
再说宋辽之战里,辽国本就处于劣势,两战两败的事实已说明,如今的辽国已是江河日下,不复往日强盛了,这样的情势下若还把宋使杀了,两国可真就成了死敌,不死不休的那种。
因个人情绪而泄愤杀人,对帝王来说是非常不理智的。
萧兀纳的建议很中肯,这番话他确实是站在辽国的立场上说的。
可惜此时的耶律洪基已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对萧兀纳的建议很不以为然。
“不杀宋使,我大辽与宋国难道就有转圜的余地了?他们如今已占了我大辽四百余里的土地,还在拒马河休整兵马,不知何时又将发兵北上,朕若放宋使离去,赵孝骞会撤兵把土地还给朕吗?”
萧兀纳见耶律洪基似乎铁了心要杀人,不由再次劝道:“陛下或许不知,赵孝骞与宋使苏轼的私交甚佳,可谓知己,今日苏轼若死在上京,就不知赵孝骞是什么反应了。”
耶律洪基眯起了眼:“赵孝骞与苏轼私交甚佳?”
萧兀纳微笑道:“赵孝骞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此人不仅能造火器,会领兵征战,他所作的诗词不输苏轼,宋人送其雅号曰‘赵半阙’,他与苏轼惺惺相惜,结为知交好友,在宋国东京谓为佳话。”
耶律洪基皱眉:“那又如何?就算苏轼被朕杀了,赵孝骞难道会因私交而兴兵?他的麾下可是宋廷的兵,不是他的私兵。”
萧兀纳叹道:“宋廷皇帝对赵孝骞深为信任,尤其是他对辽国已两战两胜,皇帝对他的信任更是到了极致,他若欲兴兵,宋廷皇帝是不会反对的。”
“杀苏轼的后果太严重,臣希望陛下三思。”
耶律洪基眉头愈深,他对萧兀纳今日的谏言很不满意,帝王生出的杀意,是不容易消弭下去的,萧兀纳一力阻止他的杀意,让耶律洪基感到很不爽。
于是耶律洪基望向耶律斡特剌,道:“你怎么说?”
耶律斡特剌与苏轼之间早已有了一笔风流债没算,闻言立马道:“臣以为,苏轼该杀!”
“以辽宋两国如今的情势,苏轼死或不死,都不会改变现状,既然死不死都不重要,那么不如让他死。”
说着耶律斡特剌眯着眼看着萧兀纳,冷笑道:“倒是萧都使,今日一味为宋人开脱,显得怕了宋廷似的,东北路与女真部打了几年,把你的胆子打小了不成?哈哈!”
萧兀纳面色坦然,淡淡地道:“臣只是据实进谏,陛下若不纳谏,就当臣什么都没说。”
耶律洪基点点头,道:“斡特剌所言有理,苏轼死不死,其实无关大局,既然如此,不如让他死。”
“异国使臣,敢在上京妖言惑众,煽动谋反,这件事朕若饶了,以后别人有样学样,朕也饶他们吗?”
沉思片刻,耶律洪基冷冷道:“斡特剌,今夜你亲自领五百禁军,一把火烧了馆驿,城防军救火拖延耽误一番,把馆驿烧干净了再说。”
“明日一早,对外宣称馆驿走水,救援不及,宋使不幸罹难,快马向宋廷送去朕的亲笔书信,大辽深表哀痛和歉意…”
耶律洪基顿了顿,眼中杀意愈盛,冷冷道:“总之,苏轼必死!”
耶律斡特剌兴冲冲地领命。
萧兀纳在旁边暗叹了口气。
良言难劝该死的鬼,作为辽臣,刚才的谏言是真的站在辽国的立场上的,然而耶律洪基固执不听,萧兀纳对辽国的最后一丝善念也因此而断。
辽国历代先祖先帝啊,臣真的尽力了,陛下不纳臣之谏,如之奈何!
所以,莫怪臣转奔大宋,辽国实在是没有希望了啊!
萧兀纳自我攻略,自我原谅一番后,表情立马变得灿烂起来,脸上露出了谁也看不懂的微笑。
从形势所迫的辽奸,变成铁杆辽奸,过程就是这么丝滑,且自然。
甄庆接到了一封密信。
密信是从赵孝骞派人送来的。
赵孝骞叮嘱事关重大,送信的骑士跑断了腿,三天狂奔上千里,终于将密信送到甄庆手中。
交出密信的那一刹,送信的人差点断了气,甄庆更是眼皮猛跳。
能被郡王殿下如此重视的,绝对不是小事。
于是顾不得安顿送信人,甄庆急忙拆开了信。
密信有两封,一封是给甄庆的,告诉甄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苏轼,哪怕暴露一些皇城司的眼线也在所不惜。
另一封信是给苏轼的,上面烙了火漆,甄庆不敢打开。
但从郡王殿下给他的信里,甄庆已经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再联想到今日苏轼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学辩经,以及昨日苏轼被乱棍打出宫后决然赴死的表情,甄庆心中咯噔一下,愈发感到不安。
甄庆在上京的身份是商人,而且是粮商,上京的繁华地带开了三家粮铺,里面的伙计大多也是皇城司的属下。
于是甄庆当即叫上几名伙计,关了粮铺,匆匆赶往馆驿。
赶到馆驿,发现苏轼未归,甄庆急了,从赵孝骞的信里,他已察觉到辽国针对苏轼的浓浓的杀机。
馆驿扑了个空,甄庆带着人正待去苏轼讲学之处,走到馆驿的门
抛开萧兀纳的间谍身份,仅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说,他也觉得不应该杀苏轼。
苏轼是宋国赫赫有名的文人,在文坛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门生故交拥趸遍布天下,辽国若杀了苏轼,后果或许比耶律洪基想象的更严重。
再说宋辽之战里,辽国本就处于劣势,两战两败的事实已说明,如今的辽国已是江河日下,不复往日强盛了,这样的情势下若还把宋使杀了,两国可真就成了死敌,不死不休的那种。
因个人情绪而泄愤杀人,对帝王来说是非常不理智的。
萧兀纳的建议很中肯,这番话他确实是站在辽国的立场上说的。
可惜此时的耶律洪基已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对萧兀纳的建议很不以为然。
“不杀宋使,我大辽与宋国难道就有转圜的余地了?他们如今已占了我大辽四百余里的土地,还在拒马河休整兵马,不知何时又将发兵北上,朕若放宋使离去,赵孝骞会撤兵把土地还给朕吗?”
萧兀纳见耶律洪基似乎铁了心要杀人,不由再次劝道:“陛下或许不知,赵孝骞与宋使苏轼的私交甚佳,可谓知己,今日苏轼若死在上京,就不知赵孝骞是什么反应了。”
耶律洪基眯起了眼:“赵孝骞与苏轼私交甚佳?”
萧兀纳微笑道:“赵孝骞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此人不仅能造火器,会领兵征战,他所作的诗词不输苏轼,宋人送其雅号曰‘赵半阙’,他与苏轼惺惺相惜,结为知交好友,在宋国东京谓为佳话。”
耶律洪基皱眉:“那又如何?就算苏轼被朕杀了,赵孝骞难道会因私交而兴兵?他的麾下可是宋廷的兵,不是他的私兵。”
萧兀纳叹道:“宋廷皇帝对赵孝骞深为信任,尤其是他对辽国已两战两胜,皇帝对他的信任更是到了极致,他若欲兴兵,宋廷皇帝是不会反对的。”
“杀苏轼的后果太严重,臣希望陛下三思。”
耶律洪基眉头愈深,他对萧兀纳今日的谏言很不满意,帝王生出的杀意,是不容易消弭下去的,萧兀纳一力阻止他的杀意,让耶律洪基感到很不爽。
于是耶律洪基望向耶律斡特剌,道:“你怎么说?”
耶律斡特剌与苏轼之间早已有了一笔风流债没算,闻言立马道:“臣以为,苏轼该杀!”
“以辽宋两国如今的情势,苏轼死或不死,都不会改变现状,既然死不死都不重要,那么不如让他死。”
说着耶律斡特剌眯着眼看着萧兀纳,冷笑道:“倒是萧都使,今日一味为宋人开脱,显得怕了宋廷似的,东北路与女真部打了几年,把你的胆子打小了不成?哈哈!”
萧兀纳面色坦然,淡淡地道:“臣只是据实进谏,陛下若不纳谏,就当臣什么都没说。”
耶律洪基点点头,道:“斡特剌所言有理,苏轼死不死,其实无关大局,既然如此,不如让他死。”
“异国使臣,敢在上京妖言惑众,煽动谋反,这件事朕若饶了,以后别人有样学样,朕也饶他们吗?”
沉思片刻,耶律洪基冷冷道:“斡特剌,今夜你亲自领五百禁军,一把火烧了馆驿,城防军救火拖延耽误一番,把馆驿烧干净了再说。”
“明日一早,对外宣称馆驿走水,救援不及,宋使不幸罹难,快马向宋廷送去朕的亲笔书信,大辽深表哀痛和歉意…”
耶律洪基顿了顿,眼中杀意愈盛,冷冷道:“总之,苏轼必死!”
耶律斡特剌兴冲冲地领命。
萧兀纳在旁边暗叹了口气。
良言难劝该死的鬼,作为辽臣,刚才的谏言是真的站在辽国的立场上的,然而耶律洪基固执不听,萧兀纳对辽国的最后一丝善念也因此而断。
辽国历代先祖先帝啊,臣真的尽力了,陛下不纳臣之谏,如之奈何!
所以,莫怪臣转奔大宋,辽国实在是没有希望了啊!
萧兀纳自我攻略,自我原谅一番后,表情立马变得灿烂起来,脸上露出了谁也看不懂的微笑。
从形势所迫的辽奸,变成铁杆辽奸,过程就是这么丝滑,且自然。
甄庆接到了一封密信。
密信是从赵孝骞派人送来的。
赵孝骞叮嘱事关重大,送信的骑士跑断了腿,三天狂奔上千里,终于将密信送到甄庆手中。
交出密信的那一刹,送信的人差点断了气,甄庆更是眼皮猛跳。
能被郡王殿下如此重视的,绝对不是小事。
于是顾不得安顿送信人,甄庆急忙拆开了信。
密信有两封,一封是给甄庆的,告诉甄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苏轼,哪怕暴露一些皇城司的眼线也在所不惜。
另一封信是给苏轼的,上面烙了火漆,甄庆不敢打开。
但从郡王殿下给他的信里,甄庆已经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再联想到今日苏轼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学辩经,以及昨日苏轼被乱棍打出宫后决然赴死的表情,甄庆心中咯噔一下,愈发感到不安。
甄庆在上京的身份是商人,而且是粮商,上京的繁华地带开了三家粮铺,里面的伙计大多也是皇城司的属下。
于是甄庆当即叫上几名伙计,关了粮铺,匆匆赶往馆驿。
赶到馆驿,发现苏轼未归,甄庆急了,从赵孝骞的信里,他已察觉到辽国针对苏轼的浓浓的杀机。
馆驿扑了个空,甄庆带着人正待去苏轼讲学之处,走到馆驿的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