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寝食难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送茶叶入宫,算是赵孝骞的营销手段。  

有些东西要普及开来,最合适的方法是从上层开始营销。  

试想如果赵煦每天捧着个两升的保温杯,笑呵呵地参加朝会,当着群臣的面不时啜上一口,露出一脸享受的样子,下面的群臣怎么想?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不需要力竭声嘶地打广告,也不需要街边发传单搞活动,赵煦的一个喝茶的动作,茶叶就能卖疯了。  

如果赵煦能够在金殿上喝一口茶后,面带微笑对群臣说:“楚王府牌茶叶真好喝,朕一直喝它。”  

那就更妙了,销量蹭蹭往上涨。  

但赵孝骞左思右想,赵煦应该不会干这么没底线的事儿。  

这个想法不大现实。  

宫人取来沸水,赵孝骞搁入少许茶叶,沸水冲泡后,照旧是满殿清香怡人。  

赵煦不停地抽动鼻翼,表情越来越期待。  

浅啜一口热茶,赵煦的反应跟赵颢如出一辙。  

“此物…是茶?与我大宋的点茶截然不同。”赵煦俯身观察着茶汤的颜色。  

“官家觉得如何?”赵孝骞问道。  

赵煦用力点头:“好!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带了几分烟火气,又有一股出尘脱世之意,尤其是,一口喝下,朕的精神都提振了许多,好东西!子安果然没让朕失望。”  

说完赵煦又喝了一口,阖眼细细回味,表情十分享受。  

赵孝骞道:“此物浓淡皆宜,全凭个人口味,臣见官家经常夙夜不眠,劳于朝政,若实在顶不住时,可冲泡一壶浓茶,能让官家的头脑清醒,灵思如潮。”  

赵煦惊喜道:“此物竟还有如此妙用?好,好!朕以后每日便饮它了!”  

赵孝骞笑道:“臣每月向宫里进贡十斤茶叶,官家饮之足够,也请官家给太后和后宫诸位太妃们捎带一些,也算臣的一点孝心。”  

赵煦连连点头:“好,好!子安有本事,也明事理,朕得子安,如得半壁江山。”  

“官家,半壁江山在辽国手里呢…”  

赵煦嘴角一扯:“所以,你去帮朕拿回来呀。”  

“有生之年,有生之年…”  

赵煦大笑:“不急,来日方长,朕还年轻,子安你更年轻,你我一对少年君臣,且试试能不能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功业。”  

又啜了一口茶水,赵煦连连点头:“好东西!子安,朕有时候恨不得把你的脑子掰开看看,看里面还藏了多少新奇的东西。”  

“你自幼内向,常年不出门,或许那些年独处静室的日子,培养出了一位绝世英才。”  

“佛陀独坐在菩提树下,顿悟了佛法,成就了金身,子安,朕觉得你也有这股子味道了。”  

赵孝骞笑道:“官家太夸张了,臣没那么大的本事,这些年独处静室,也不过是一些胡思乱想的念头,有些或许有用,有些纯粹是胡扯。”  

“有用的都拿出来,大宋迫切需要改变,子安,朕对你的期望很高,你是朕的亲兄弟,不必担心朕会猜忌,古往今来,多少王朝的覆灭之由,皆因君臣猜忌而起,朕不会做这种蠢事。”  

赵煦的语气很诚挚,赵孝骞抿了抿唇,点头应了。  

然后赵孝骞提起了峡谷伏击一案的结果。  

结果不算好,也不算坏,查到最后只留了一个字,赵煦眉头紧锁,心情顿时不好了。  

“这股势力,比朕想象的更大,祸患更深。皇城司缉拿刘姚之前,他们竟已提前得到了风声,抢先一步赶到应天府将刘姚一家灭口,可见朝中重要的位置上,已有他们的党羽。”  

赵孝骞想了想,道:“促使他们灭口的原因,恐怕并非由缉拿刘姚而起,而是皇城司派员进驻军器监,查阅以往十年的神臂弓进出卷宗,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于是他们才找到了当年的漏网之鱼刘姚,将其一家灭口。皇城司深挖之后,臣越来越觉得,这股势力恐怕比咱们当初想象的更庞大。”  

“他们有严密的组织和预谋,内部分工明确,行事极为谨慎,轻易不会暴露行迹,而且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已渗透到朝堂的某些重要位置上,只是目前没有证据可查实。”  

赵煦闻言脸色越来越凝重:“这样一股势力,竟悄无声息潜伏在朝堂中,朕着实…寝食难安!”  

赵孝骞叹道:“官家,要揪出他们,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事,他们太谨慎了,出手一次以后,他们一定会蛰伏下来,敌人不动,咱们也无从查起。”  

赵煦深知他的话没错,无奈地道:“皇城司继续往下查,试着找到突破的缺口,一举歼之!这件事,是皇城司的首要任务,时刻不可忘。”  

赵孝骞点头应了,眼中的光芒闪动。  

这股势力很明显对他个人的敌意甚深,两次刺杀都是针对他的,莫说赵煦寝食难安,作为当事人,他更寝食难安。  

君臣聊了几句闲话,桌案上的茶水已微凉。  

赵煦饮尽之后,看到盏中泡过的茶叶,眼神一闪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俩手指拈起茶叶便往嘴里送,然后嘎吱嘎吱嚼了起来。  

赵孝骞大惊,手刚伸出去阻拦,赵煦已嚼得飞起。  

“还行,有点涩,但…绵绵脆脆的,可堪入口。”赵煦边嚼边道。  

赵孝骞缓缓缩回了手,沉默半晌,忍不住道:“官家以前喝过药吗?”  

“朕自幼体弱,常常生病,没人比朕更懂喝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