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舐犊情深(1/2)
随机推荐:
汴京城。
已是入冬时节,天气渐凉,繁华的京师连路上的行人都少了许多,如果不是为了生计奔波,没人愿意在这种鬼天气出门。
延福宫,庆寿殿。
遂宁郡王赵佶一脸温和的微笑,将一只檀木箱子里的亳州绢帛捧出来,双手递到向太后的面前。
“太后身子单薄多病,天已转凉,儿臣担心太后受了风寒,特意命人从亳州购来这金丝绢帛,据说亳州织工一年所产,亦不过十匹,做工尤为金贵,儿臣一片孝心,太后您请笑纳。”
向太后端坐殿内,露出欣悦的笑容,看着赵佶乖巧懂事的样子,简直如同自己的亲儿子一般。
赵佶的生母并非向太后,她不过是神宗的正宫皇后,神宗在世时,倒是生过一个儿子,可惜早夭过世,后来生了个女儿延禧公主,十一岁时也夭折了。
如今的向太后无儿无女,但她终究是神宗的皇后,于是赵煦登基后便被尊为皇太后。
皇太后地位崇高,极为尊贵,然而终究是无儿无女,后宫的日子太孤单了。
幸得神宗的第十一子遂宁郡王赵佶经常来宫里问安,陪她说些汴京的趣闻,少年的烦恼,还时常送一些名贵的小礼物。
人是感情的动物,太后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向太后对这位遂宁郡王愈发亲密,简直视如己出,神宗先帝那么多皇子,向太后唯独对赵佶高看一眼,常在赵煦面前为赵佶美言。
今日赵佶进宫,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礼物走来了。
绢帛名贵,但更贵的是赵佶的一番孝心,明明不是亲生的,但赵佶常常表露出的舐犊之情,却令向太后分外感动。
母子聊了一阵汴京的趣事,赵佶妙语连珠,逗得向太后大笑不止,后宫太寂寞,也就赵佶探望她时,她才感到些许的快乐,人间值得。
赵佶今日进宫就是为了送礼,礼物送完,闲聊过后,赵佶告辞出宫。
走出宫门,赵佶仰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眼睛眯了起来,喃喃道:“要下雪了…”
宫门外,贴身内侍王喜凑过来,恭敬地为赵佶掸了掸灰尘,正待将他扶上马车,赵佶却一动不动,脸上露出深思之色。
“我那位堂兄安乐郡侯,应该已到渭州了吧?”赵佶突然问道。
王喜呆怔一下,不明白郡王为何无缘无故提起赵孝骞,但还是道:“是的,算算路程,安乐郡侯和所部龙卫营应该已到渭州,与章楶会合了。”
赵佶叹道:“多事之秋啊!好端端的,为何非要招惹我大宋呢,西夏贼子太不晓事,但愿子安兄能率军狠狠教训他们一顿。”
王喜笑道:“殿下说得极是,西夏贼子天生蛮夷,不服教化,我大宋王师正应狠狠教训,让他们世世代代长个记性。”
赵佶却露出一抹奇怪的微笑,仿佛自语般低声道:“给不给教训倒是其次,官家竟给了子安兄兵权,而且还是我大宋最精锐的上四军之一的兵权,这个决定可着实令我吃惊。”
“宗亲啊,给实权官儿也就罢了,居然还能领兵,官家亲政后,我大宋的气象焕然一新,当今天下或许变局即至。”
王喜的眼神闪烁不定。
侍候这位郡王多年,王喜对他的性情自然是了解的。
此刻赵佶看似感慨,但实际上是什么意思,王喜也摸不准,但作为阉奴,他只能顺着主子的话搭腔。
“安乐郡侯能任官职,还能领兵,可见官家对他确实宠信…”
赵佶含笑看着他:“你想说什么?”
王喜迟疑了一下,道:“奴婢的意思是,郡王您才是官家的亲兄弟,无论血脉亲疏,还是能力高低,郡王您都远胜于安乐郡侯,可官家却只宠信他,忽视了郡王,奴婢实在是想不通…”
“您与官家才是真正的同一个父亲的亲兄弟,按理说,安乐郡侯的一切应该是您的才对。”
赵佶面无表情盯着他,良久,突然道:“回王府后,自去领十记脊杖。”
王喜惶恐道:“奴婢知罪,奴婢万死!”
赵佶微笑道:“管好你的嘴,祸从口出的道理你若还是不懂,本王只能让你在这个世上消失了。”
王喜冷汗潸潸,双膝立马跪下磕头不止。
赵佶却仰头望向苍穹,喃喃道:“渭州,是个好地方…”
渭州城内。
环庆路经略司。
赵孝骞没想到,自己这个经略安抚副使,居然有自己的办公地点,甚至还有自己的办公室。
原以为经略安抚使只是个官名,进了城才知道,城里居然设了经略司,正经八百的朝廷官署。
以自己的官职身份,在这个经略司里,他是妥妥的二把手,除了章楶就是他了。
进城后赵孝骞便被请入了城里最豪华的酒楼,渭州的文官武将全部到齐,章楶设宴为赵孝骞接风。
官场应酬,杯觥交错,章楶亦不能免俗。
说实话,这顿酒宴赵孝骞很想拒绝的。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赵孝骞实在不想让自己留下恶名。
奈何环庆路的诸多官员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那模样就好像接风什么的并不重要,而是他们已饿了许多顿,就等这一顿开荤了。
一群官员嗷嗷待哺的眼神下,赵孝骞只好勉为其难地赴宴了。
席间宾主你来我往互相敬酒,赵孝骞偷奸耍滑套路无数,仍旧被官员们灌了个七荤八素,头晕目眩
汴京城。
已是入冬时节,天气渐凉,繁华的京师连路上的行人都少了许多,如果不是为了生计奔波,没人愿意在这种鬼天气出门。
延福宫,庆寿殿。
遂宁郡王赵佶一脸温和的微笑,将一只檀木箱子里的亳州绢帛捧出来,双手递到向太后的面前。
“太后身子单薄多病,天已转凉,儿臣担心太后受了风寒,特意命人从亳州购来这金丝绢帛,据说亳州织工一年所产,亦不过十匹,做工尤为金贵,儿臣一片孝心,太后您请笑纳。”
向太后端坐殿内,露出欣悦的笑容,看着赵佶乖巧懂事的样子,简直如同自己的亲儿子一般。
赵佶的生母并非向太后,她不过是神宗的正宫皇后,神宗在世时,倒是生过一个儿子,可惜早夭过世,后来生了个女儿延禧公主,十一岁时也夭折了。
如今的向太后无儿无女,但她终究是神宗的皇后,于是赵煦登基后便被尊为皇太后。
皇太后地位崇高,极为尊贵,然而终究是无儿无女,后宫的日子太孤单了。
幸得神宗的第十一子遂宁郡王赵佶经常来宫里问安,陪她说些汴京的趣闻,少年的烦恼,还时常送一些名贵的小礼物。
人是感情的动物,太后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向太后对这位遂宁郡王愈发亲密,简直视如己出,神宗先帝那么多皇子,向太后唯独对赵佶高看一眼,常在赵煦面前为赵佶美言。
今日赵佶进宫,他来了他来了,他带着礼物走来了。
绢帛名贵,但更贵的是赵佶的一番孝心,明明不是亲生的,但赵佶常常表露出的舐犊之情,却令向太后分外感动。
母子聊了一阵汴京的趣事,赵佶妙语连珠,逗得向太后大笑不止,后宫太寂寞,也就赵佶探望她时,她才感到些许的快乐,人间值得。
赵佶今日进宫就是为了送礼,礼物送完,闲聊过后,赵佶告辞出宫。
走出宫门,赵佶仰头看着灰蒙蒙的天空,眼睛眯了起来,喃喃道:“要下雪了…”
宫门外,贴身内侍王喜凑过来,恭敬地为赵佶掸了掸灰尘,正待将他扶上马车,赵佶却一动不动,脸上露出深思之色。
“我那位堂兄安乐郡侯,应该已到渭州了吧?”赵佶突然问道。
王喜呆怔一下,不明白郡王为何无缘无故提起赵孝骞,但还是道:“是的,算算路程,安乐郡侯和所部龙卫营应该已到渭州,与章楶会合了。”
赵佶叹道:“多事之秋啊!好端端的,为何非要招惹我大宋呢,西夏贼子太不晓事,但愿子安兄能率军狠狠教训他们一顿。”
王喜笑道:“殿下说得极是,西夏贼子天生蛮夷,不服教化,我大宋王师正应狠狠教训,让他们世世代代长个记性。”
赵佶却露出一抹奇怪的微笑,仿佛自语般低声道:“给不给教训倒是其次,官家竟给了子安兄兵权,而且还是我大宋最精锐的上四军之一的兵权,这个决定可着实令我吃惊。”
“宗亲啊,给实权官儿也就罢了,居然还能领兵,官家亲政后,我大宋的气象焕然一新,当今天下或许变局即至。”
王喜的眼神闪烁不定。
侍候这位郡王多年,王喜对他的性情自然是了解的。
此刻赵佶看似感慨,但实际上是什么意思,王喜也摸不准,但作为阉奴,他只能顺着主子的话搭腔。
“安乐郡侯能任官职,还能领兵,可见官家对他确实宠信…”
赵佶含笑看着他:“你想说什么?”
王喜迟疑了一下,道:“奴婢的意思是,郡王您才是官家的亲兄弟,无论血脉亲疏,还是能力高低,郡王您都远胜于安乐郡侯,可官家却只宠信他,忽视了郡王,奴婢实在是想不通…”
“您与官家才是真正的同一个父亲的亲兄弟,按理说,安乐郡侯的一切应该是您的才对。”
赵佶面无表情盯着他,良久,突然道:“回王府后,自去领十记脊杖。”
王喜惶恐道:“奴婢知罪,奴婢万死!”
赵佶微笑道:“管好你的嘴,祸从口出的道理你若还是不懂,本王只能让你在这个世上消失了。”
王喜冷汗潸潸,双膝立马跪下磕头不止。
赵佶却仰头望向苍穹,喃喃道:“渭州,是个好地方…”
渭州城内。
环庆路经略司。
赵孝骞没想到,自己这个经略安抚副使,居然有自己的办公地点,甚至还有自己的办公室。
原以为经略安抚使只是个官名,进了城才知道,城里居然设了经略司,正经八百的朝廷官署。
以自己的官职身份,在这个经略司里,他是妥妥的二把手,除了章楶就是他了。
进城后赵孝骞便被请入了城里最豪华的酒楼,渭州的文官武将全部到齐,章楶设宴为赵孝骞接风。
官场应酬,杯觥交错,章楶亦不能免俗。
说实话,这顿酒宴赵孝骞很想拒绝的。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赵孝骞实在不想让自己留下恶名。
奈何环庆路的诸多官员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那模样就好像接风什么的并不重要,而是他们已饿了许多顿,就等这一顿开荤了。
一群官员嗷嗷待哺的眼神下,赵孝骞只好勉为其难地赴宴了。
席间宾主你来我往互相敬酒,赵孝骞偷奸耍滑套路无数,仍旧被官员们灌了个七荤八素,头晕目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