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佳人再难得(2/3)
墙,事情做了,总有痕迹。以前朝廷的目光不在这儿,我们尚可慢慢经营,可柳憕的事已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另外朝廷要在荆州开蛮路,虽然不是我们交易的蛮部,但声气一通,难保不会走漏消息。不仅我们这边的消息可能走漏,永宁蛮那边,也同样可能走漏。
与其被动地等人查,不如主动出击,掌握先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本王不做鱼肉,本王要做刀俎!
温吞水里抱着侥幸,期待别人忘了添柴,自己便能躲过一劫,那不是本王的为人!
本王宁可自己直接把水煮沸了!
熬住不死,便成龙!
熬不住,就给人做鱼羹!
只是连累各位跟本王一起滚水里走一遭。
现在想跳出锅的,便站出来,本王不怒也不怨,还赐你金子,设宴与你作别,算是全了咱们君臣一场的情分。”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谁也不敢再反对了。再反对就是藏私避祸,就是不和王爷一条心。孔长瑜率先跪拜:“誓死追王爷!赴汤蹈火,无所辞也!”
众人纷纷下拜:“誓死追王爷!赴汤蹈火,无所辞也!”
统一思想之后,众人坐定。巴东王向李敬轩道:
“恭舆啊,台使可以杀,但王扬没必要杀。”
李敬轩听王爷叫他的字,心中甚喜,脸上正色道:“王爷,王扬有三必杀。”
巴东王皱眉:“哪三必杀?”
“其一,此人乃通蛮之证,必杀之以灭其口。
其二,此人精明而心未属,必杀之以绝其患。
其三,此人叔父乃散骑侍郎王揖,一旦有变,可通朝廷。必杀之以断其变!”
巴东王面无表情:“言过其实了吧......”
郭文选抢先道:“只凭第一条,王扬就该杀。留下王扬,就是留下个祸患。既然连台使都杀了,王扬怎能留?”
孔长瑜献计:“让王扬跟着台使一同出使,到时一起做掉。”
李敬轩点头:“孔先生之言,与我意合。”
巴东王摆手:“没必要,王扬本王是知道的,没到这个地步。”
陈启铭问道:
“王爷既然能为绝台使之患而杀台使,如何不能为绝王扬之变而杀王扬?”
巴东王眼中闪过一丝焦躁:
“本王杀台使为进取,杀王扬能得到什么?”
薛绍道:“王扬在学林士族间颇有声名,借蛮祸杀之,一可激荆州同仇敌忾之心;二可给朝廷施压,增加对蛮开战的理据,也让王爷的追击深入,变得更顺理成章。三可使王爷出兵平蛮时,兼收荆州士子之望。一举数得!”
巴东王愀然不乐,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刀鞘。
陶睿劝道:
“王爷之前说与其被动,不如主动出击,掌握先手。杀一个王扬,既可绝后患,又能得利,王爷又何可疑?”
巴东王神色有些厌烦,右手抬起,指关节刮了几下额头。
孔长瑜看向刘超之,使了个眼色。
刘超之开口:
“王爷,末将也以为王扬该杀。末将驻扎在新兴郡,连末将手下的小尉都听说王扬做的锦缎生意很大。太惹人眼了。”
巴东王眉头紧蹙,目光直直地盯着地上一处,喃喃道:“佳人难再得......”
李敬轩有一种感觉,虽然巴东王听了他和其他人的几番争论之后,才开口说杀台使,但其实杀台使的决心很快就下好了。现在杀一个王扬,却彷佛比杀台使还难以决断。
他上前道:“王爷,王扬虽有才学,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他早投王爷几年,王爷或许可以缓缓收服,使其归心。只是现在没有时间了。再者,当初把锦缎生意交给他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是死人了。”
巴东王低头不语。
李敬轩又道:
“王爷也不必过于遗憾。王扬经史学问虽佳,如若治天下,可用此人以极名器,彰宏远;然若取天下,这样的人,用处不大。说句略轻狂的话,玩经弄艺,玄谈联句,敬轩自愧不如;但若论起兵略权变,坐运筹策,形机之势,经纬治道,上观天文以察时变,下观地理以抚山川......”
李敬轩说到这儿轻轻一笑:“王扬在我眼中,不过小儿一般。”
巴东王抬头,看向李敬轩。
李敬轩心中一惊,他本以为这又是一次加深王爷印象的机会,可他在王爷脸上,看到了一丝厌恶。
巴东王不是不信李敬轩的话。李敬轩的才能他是知道的。以亲疏论,李敬轩才是自己的人;以效用论,李敬轩的用处也更大。而这番话说的也确实有道理,若是坐天下,那王扬是很有用武之地的。可若取天下,五个王扬恐怕也比不上一个李敬轩。只是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听到李敬轩贬抑王扬,便没来由地厌恶。
巴东王沉默着,目光落到刀鞘上。想着那日与王扬打赌的情形,手掌抚上刀柄,拇指一推,刀刃滑出一寸,然后松手,任由刀刃缓缓滑回鞘中。紧接着,他的拇指再次发力,刀刃又被推了出来,如此反复
出刀,入鞘。
入鞘,出刀。
座中看着巴东王,无人再说话。只有刀鞘声在寂静的屋内回荡
良久,孔长瑜站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王爷不愿做鱼肉,愿做刀俎。然刀俎无情,需以血祭。王扬必杀!”
“臣附议!”
“臣附议!”
“下官附议!”
“末将附议!”
除了冯全祖,所有人都站起附议。
巴东王出刀入鞘的速度越来越快,突然铮的一声,巴东王拔出刀来,往地上一扔,不耐烦道:“杀吧杀吧!”
然后嚯的一下站起,在众人错愕的目光中,一脚踢
与其被动地等人查,不如主动出击,掌握先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本王不做鱼肉,本王要做刀俎!
温吞水里抱着侥幸,期待别人忘了添柴,自己便能躲过一劫,那不是本王的为人!
本王宁可自己直接把水煮沸了!
熬住不死,便成龙!
熬不住,就给人做鱼羹!
只是连累各位跟本王一起滚水里走一遭。
现在想跳出锅的,便站出来,本王不怒也不怨,还赐你金子,设宴与你作别,算是全了咱们君臣一场的情分。”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谁也不敢再反对了。再反对就是藏私避祸,就是不和王爷一条心。孔长瑜率先跪拜:“誓死追王爷!赴汤蹈火,无所辞也!”
众人纷纷下拜:“誓死追王爷!赴汤蹈火,无所辞也!”
统一思想之后,众人坐定。巴东王向李敬轩道:
“恭舆啊,台使可以杀,但王扬没必要杀。”
李敬轩听王爷叫他的字,心中甚喜,脸上正色道:“王爷,王扬有三必杀。”
巴东王皱眉:“哪三必杀?”
“其一,此人乃通蛮之证,必杀之以灭其口。
其二,此人精明而心未属,必杀之以绝其患。
其三,此人叔父乃散骑侍郎王揖,一旦有变,可通朝廷。必杀之以断其变!”
巴东王面无表情:“言过其实了吧......”
郭文选抢先道:“只凭第一条,王扬就该杀。留下王扬,就是留下个祸患。既然连台使都杀了,王扬怎能留?”
孔长瑜献计:“让王扬跟着台使一同出使,到时一起做掉。”
李敬轩点头:“孔先生之言,与我意合。”
巴东王摆手:“没必要,王扬本王是知道的,没到这个地步。”
陈启铭问道:
“王爷既然能为绝台使之患而杀台使,如何不能为绝王扬之变而杀王扬?”
巴东王眼中闪过一丝焦躁:
“本王杀台使为进取,杀王扬能得到什么?”
薛绍道:“王扬在学林士族间颇有声名,借蛮祸杀之,一可激荆州同仇敌忾之心;二可给朝廷施压,增加对蛮开战的理据,也让王爷的追击深入,变得更顺理成章。三可使王爷出兵平蛮时,兼收荆州士子之望。一举数得!”
巴东王愀然不乐,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刀鞘。
陶睿劝道:
“王爷之前说与其被动,不如主动出击,掌握先手。杀一个王扬,既可绝后患,又能得利,王爷又何可疑?”
巴东王神色有些厌烦,右手抬起,指关节刮了几下额头。
孔长瑜看向刘超之,使了个眼色。
刘超之开口:
“王爷,末将也以为王扬该杀。末将驻扎在新兴郡,连末将手下的小尉都听说王扬做的锦缎生意很大。太惹人眼了。”
巴东王眉头紧蹙,目光直直地盯着地上一处,喃喃道:“佳人难再得......”
李敬轩有一种感觉,虽然巴东王听了他和其他人的几番争论之后,才开口说杀台使,但其实杀台使的决心很快就下好了。现在杀一个王扬,却彷佛比杀台使还难以决断。
他上前道:“王爷,王扬虽有才学,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他早投王爷几年,王爷或许可以缓缓收服,使其归心。只是现在没有时间了。再者,当初把锦缎生意交给他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是死人了。”
巴东王低头不语。
李敬轩又道:
“王爷也不必过于遗憾。王扬经史学问虽佳,如若治天下,可用此人以极名器,彰宏远;然若取天下,这样的人,用处不大。说句略轻狂的话,玩经弄艺,玄谈联句,敬轩自愧不如;但若论起兵略权变,坐运筹策,形机之势,经纬治道,上观天文以察时变,下观地理以抚山川......”
李敬轩说到这儿轻轻一笑:“王扬在我眼中,不过小儿一般。”
巴东王抬头,看向李敬轩。
李敬轩心中一惊,他本以为这又是一次加深王爷印象的机会,可他在王爷脸上,看到了一丝厌恶。
巴东王不是不信李敬轩的话。李敬轩的才能他是知道的。以亲疏论,李敬轩才是自己的人;以效用论,李敬轩的用处也更大。而这番话说的也确实有道理,若是坐天下,那王扬是很有用武之地的。可若取天下,五个王扬恐怕也比不上一个李敬轩。只是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听到李敬轩贬抑王扬,便没来由地厌恶。
巴东王沉默着,目光落到刀鞘上。想着那日与王扬打赌的情形,手掌抚上刀柄,拇指一推,刀刃滑出一寸,然后松手,任由刀刃缓缓滑回鞘中。紧接着,他的拇指再次发力,刀刃又被推了出来,如此反复
出刀,入鞘。
入鞘,出刀。
座中看着巴东王,无人再说话。只有刀鞘声在寂静的屋内回荡
良久,孔长瑜站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王爷不愿做鱼肉,愿做刀俎。然刀俎无情,需以血祭。王扬必杀!”
“臣附议!”
“臣附议!”
“下官附议!”
“末将附议!”
除了冯全祖,所有人都站起附议。
巴东王出刀入鞘的速度越来越快,突然铮的一声,巴东王拔出刀来,往地上一扔,不耐烦道:“杀吧杀吧!”
然后嚯的一下站起,在众人错愕的目光中,一脚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