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请你们继续前进(3/6)
带着镣铐,脚下是一滩滩的血迹。
这是地球上电影《辛亥革命》中,胡歌饰演的林觉民的片段,方澈给搬了过来。
“华夏积弱,在今天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这样的朝廷还有何用!”
“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
在黑暗的地方,传来一道声音:“年轻人,朝廷也不容易。”
“你为什么躲在暗处。”视频中的林觉民靠着一把椅子,死死支撑着,但是脸色的表情却充满了讥讽。
“你怕什么?”
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黑暗之中,林觉民的对面是一个扎着辫子身穿官服的男人。
“我怕什么?”男人讥讽道。
林觉民笑了:“你怕我年轻,我选择了死,但是我依然年轻。”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看电视的人没有想到这个节目是这样展开的。
电视机前的成年人也表情凝重起来。
看过《那年那兔》的人,相对更能理解这种表达方式。
林觉民,他们知道。
他们更知道,林觉民那封《与妻书》的内容。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真正看过这封书信的人,是能够明白这封信中,林觉民对妻子那浓浓的爱意的!
我自遇见你以后,就希望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了。
这是何其浓郁的爱啊。
试问,如果有这样的爱人存世,又有多少人能够舍得慷慨赴死呢。
然而信中却说:“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舍小爱,求大爱。
这是林觉民的选择。
到这里,节目的节奏开始加快了。
一个个的物件亮起,视频兀自切换着。
1911年10月10号,武昌起义爆发。
1919年5月4号,五四运动爆发。
视频里,学生们拿着一个个的条幅走上街头,一位先生在最前方打头阵:“同学们,历史的重要时刻就要到了!”
“我们今天的行动,是华夏美好未来的先声!”
城墙上,一位学生大喊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这是在过年,没人愿意在春晚的舞台上提及那过去的事情,但是方澈提起了。
因为他看过的一个视频里,看过一位老兵说过的话。
所以他觉得提一提过去也没什么。
……
视频还在继续,观众们已经聚精会神起来了。
这一次,是一个老兵的采访。
他叫苏国章,1938年,成都遭到樱花飞机轰炸,18岁的苏国璋,慨然出川,他一家四兄弟,三个哥哥都相继战死在战场上。
看到这些内容,在四川一代,有的老人立马就泪眼婆娑了。
川军!
川军!
川军出川,手里拿的是汉阳造,脚底下穿的是草鞋,身上穿的是单衣,背后背的是斗笠。
但是川人从来没怂过,从成都誓师,到樱花投降,川人几乎拼的家家戴孝。
十户九悲!
当年有一个叫王者成的50岁老汉,主动要求去打仗,但是被告知超龄,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军。儿子王建堂去参军的时候,王者成送了他一面旗。
旗上面写了个斗大的“死”字!
两侧还有小字。
右边是“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是“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想起这些事情,当年的那些老人,怎能不泪目。
视频里的老人还在说着。
他已经很苍老了,脸上的皮肤也下垂,放在膝上的手也有些发抖。
“我二哥走之前摸我的脑壳。”
说到这里老人泪眼婆娑,又重复了一遍:“他摸我的脑壳。”
“他说弟弟,你把爸爸经忧好,我们出川了。”
“二哥出川,三哥出川。”
“三哥死在山东,尸骨无存的。”
“二哥死在衡阳金链寺。”
老人的情绪,即使透过屏幕,大家也能感受的到。
有的人觉得无聊,要换台,被爸爸一把拦住。
再看时,爸爸眼里已经有泪。
“听他说完。”
谷/span视频里的老人接着说,带着四川口音:“师长讲话,出川,你们晓不晓得?”
“我们晓得,打日本!”
“你们晓不晓得,去死!怕不怕?”
“不怕!”
说到这里,老人开心地笑了:“不是我一个人在吼嘛,是大家都在吼。”
“都是十多岁的孩子。”
“为撒子不怕?”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国家!”
看视频的人有些顶不住了。
电视机前一些上了年纪的,尤其是家里有军人的,手都在颤抖!
星云视频的弹幕里,有人发言:“川人从不负国!”
“满门忠烈。”
视频再换,还是一位老兵。
是抗霉援朝时候的老兵。
“什么叫祖国?当我们跨国鸭绿江,看到前面的战火的时候,后背就是祖国。”
视频再换。
是志愿军回国的景象。
“我们是东方航空056航班,运送志愿军战士遗骸……”
“欢迎志愿军忠
这是地球上电影《辛亥革命》中,胡歌饰演的林觉民的片段,方澈给搬了过来。
“华夏积弱,在今天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这样的朝廷还有何用!”
“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
在黑暗的地方,传来一道声音:“年轻人,朝廷也不容易。”
“你为什么躲在暗处。”视频中的林觉民靠着一把椅子,死死支撑着,但是脸色的表情却充满了讥讽。
“你怕什么?”
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黑暗之中,林觉民的对面是一个扎着辫子身穿官服的男人。
“我怕什么?”男人讥讽道。
林觉民笑了:“你怕我年轻,我选择了死,但是我依然年轻。”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看电视的人没有想到这个节目是这样展开的。
电视机前的成年人也表情凝重起来。
看过《那年那兔》的人,相对更能理解这种表达方式。
林觉民,他们知道。
他们更知道,林觉民那封《与妻书》的内容。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真正看过这封书信的人,是能够明白这封信中,林觉民对妻子那浓浓的爱意的!
我自遇见你以后,就希望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了。
这是何其浓郁的爱啊。
试问,如果有这样的爱人存世,又有多少人能够舍得慷慨赴死呢。
然而信中却说:“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舍小爱,求大爱。
这是林觉民的选择。
到这里,节目的节奏开始加快了。
一个个的物件亮起,视频兀自切换着。
1911年10月10号,武昌起义爆发。
1919年5月4号,五四运动爆发。
视频里,学生们拿着一个个的条幅走上街头,一位先生在最前方打头阵:“同学们,历史的重要时刻就要到了!”
“我们今天的行动,是华夏美好未来的先声!”
城墙上,一位学生大喊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这是在过年,没人愿意在春晚的舞台上提及那过去的事情,但是方澈提起了。
因为他看过的一个视频里,看过一位老兵说过的话。
所以他觉得提一提过去也没什么。
……
视频还在继续,观众们已经聚精会神起来了。
这一次,是一个老兵的采访。
他叫苏国章,1938年,成都遭到樱花飞机轰炸,18岁的苏国璋,慨然出川,他一家四兄弟,三个哥哥都相继战死在战场上。
看到这些内容,在四川一代,有的老人立马就泪眼婆娑了。
川军!
川军!
川军出川,手里拿的是汉阳造,脚底下穿的是草鞋,身上穿的是单衣,背后背的是斗笠。
但是川人从来没怂过,从成都誓师,到樱花投降,川人几乎拼的家家戴孝。
十户九悲!
当年有一个叫王者成的50岁老汉,主动要求去打仗,但是被告知超龄,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军。儿子王建堂去参军的时候,王者成送了他一面旗。
旗上面写了个斗大的“死”字!
两侧还有小字。
右边是“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是“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想起这些事情,当年的那些老人,怎能不泪目。
视频里的老人还在说着。
他已经很苍老了,脸上的皮肤也下垂,放在膝上的手也有些发抖。
“我二哥走之前摸我的脑壳。”
说到这里老人泪眼婆娑,又重复了一遍:“他摸我的脑壳。”
“他说弟弟,你把爸爸经忧好,我们出川了。”
“二哥出川,三哥出川。”
“三哥死在山东,尸骨无存的。”
“二哥死在衡阳金链寺。”
老人的情绪,即使透过屏幕,大家也能感受的到。
有的人觉得无聊,要换台,被爸爸一把拦住。
再看时,爸爸眼里已经有泪。
“听他说完。”
谷/span视频里的老人接着说,带着四川口音:“师长讲话,出川,你们晓不晓得?”
“我们晓得,打日本!”
“你们晓不晓得,去死!怕不怕?”
“不怕!”
说到这里,老人开心地笑了:“不是我一个人在吼嘛,是大家都在吼。”
“都是十多岁的孩子。”
“为撒子不怕?”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国家!”
看视频的人有些顶不住了。
电视机前一些上了年纪的,尤其是家里有军人的,手都在颤抖!
星云视频的弹幕里,有人发言:“川人从不负国!”
“满门忠烈。”
视频再换,还是一位老兵。
是抗霉援朝时候的老兵。
“什么叫祖国?当我们跨国鸭绿江,看到前面的战火的时候,后背就是祖国。”
视频再换。
是志愿军回国的景象。
“我们是东方航空056航班,运送志愿军战士遗骸……”
“欢迎志愿军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