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天助我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到了海东青号上开会。

这并不是唐嘉尧对巴图鲁号、哲锋号的管带席迅与李维国产生了怀疑,而是两舰的督监许昌寿和哈尔莫在故意再给李维国、席迅以难堪。

对于手下的举动唐嘉尧并没有说什么,三名蒙满管带都是他亲点的,也都是朝中各方面委托照顾的,而李维国与席迅是属于在水兵之中威信很高的,学习成绩又是数一数二的尖子学员,在离开英国普林斯顿的时候不得不任命的两名临时舰长,到了大沽口等曾国藩整军之后,两人还能不能上舰都是另外一回事了。

唐嘉尧看了看全部的自己人,见所有人都毕恭毕敬的站在一旁望着自己,于是满意的清了清嗓子打了个官腔道:“诸位诸位请坐,请坐,都不要站着说话,诸位都是我大清的擎天之柱,跨海虹桥,眼见到了家门口了,几万里的风浪都闯过了过来,相信林逆匪军此刻一定已经盯上了我们,这战舰是朝廷的,是两宫皇太后的心血,是北洋之根本,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

在座的几乎都是满人,所以听唐嘉尧一提朝廷和两宫皇太后都有些洋洋得意,不过这会每个人的心中之前的那种惧怕早就消散得无影无踪了,因为他们战舰上悬挂的英国国旗就是他们最大的依仗,一路归国万里海疆,可以说英国国旗几乎成了他们的通行证

优先进港、优先补给,装最好的白烟煤,港口官员态度毕恭毕敬,可以说此番归国建制就是一种享受,因为即便在大清国内洋人也不是那么好惹的,能够让洋人们给自己点头哈腰?这帮在旗的大爷们忘记的自己在英国遭受的白眼和受的洋气了,恰恰就没有人注意过,或者是有选择性的遗忘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别人尊重的也许并不是他们本人,而是那面英国国旗。

唐嘉尧见众人兴致高昂,于是道:“大家也漂泊了许久,到也真是乏了,不过全体靠岸是否可行?隆科隆,你是明白海军的,我则是个外行,遇到这种内行的事情我就需要问你们内行人了。”

隆科隆听见唐嘉尧提到了自己,于是微微一笑道:“我方五舰编队,至少要有二舰警戒巡弋,今晚连夜进行补给,明天上午集中全力补给,这里距离大沽口依然不远,各舰在补充二、三层即可,我们现在争取的是时间,只要赶回大沽口与哈斯他们的舰队汇合,即便遇到林逆之海军主力,我方依旧可以依托大沽口各个炮台最新安装的英国生产的阿姆斯特朗大炮抵挡击敌,随后以此番带回的水雷封锁主要航道,我舰队集中力量于尚未布雷之航线迎敌,无论他中华帝国船比我们多多少,任是谁也无法展开,无法展开还能发挥屁个优势?”

好好好对海军一窍不通的唐嘉尧一连叫了三个好,随即道:“我就想不明白了,洋夷眼拙啊隆科隆这样的大才竟然发现不了?总拿那些李维国、席迅之类的当宝,之前更将有叛逆倾向的李江、高志辛、吴乃华等人捧在手上,现在这会咱们朝廷的战舰不知让这帮小子开到哪里去了。”

唐嘉尧虽然嘴上是这么说,但是他的心里却比谁都明白,英国人的眼睛不瞎,要是选了这帮每人至少都带了三、五个丫头,一天到晚还惦记着洋妞的大爷们才是真瞎了,私下换丫头互相玩不说,单单是这两年得了花柳被退学的就不下二十多个,如果不是朝廷源源不断的派留学生前来,大体上人数保持还算勉强能够混过关,毕竟海军不是陆上,想把一个晕船的人训练成一舰的管带?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所以唐嘉尧就妥善的利用了该员勤学努力,无奈体亦不适的借口,勉强也算都把事情盖了过去。

唐嘉尧的忿忿不平顿时引起了许昌寿的共鸣,许昌寿腾的站了起来激动道:“哲锋号的管带李维国这个小王八蛋,今天差点没把老子气死,竟然跟我叫板,提什么海军,提什么北洋**他大爷的北洋算的鸟啊”

许昌寿可以说是个大字不是一箩筐的主,此番是走了恭亲王奕忻的门路过来的,他的这番话在整个房间里面只有唐嘉尧听着非常刺耳至极,不过唐嘉尧是什么人?当然是面无表情的安抚道:“急什么?等他们到了大沽口就是摘了他的顶子又能如何?到时候随你处置,现在的耽误之急是将战舰安全送递大沽口,先说说今晚的事情”

许昌寿听唐嘉尧的口气没什么变化,突然灵机一动道:“就让海东青号、南园号、长福号三舰先补给吧这里是英国人的地盘,我们挂的又是英国国旗,林逆匪军还敢主动进攻不成?在发信号给巴图鲁号、哲锋号,让他们整夜巡弋不止,让他们精神一点,明天下午等他们补给完毕就起航?列为大人看这个主意怎么样?”

许昌寿所言的其实就是隆科隆的心里话,只不过这个心里话不能放到明面上来说,隆科隆的海东青号是此番编队的旗舰,海东青号、南园号、长福号三位管带中他又是老大哥,平日总是多吃多占习惯了,眼下要归国回大沽口,到底是归恭亲王还是曾国藩众人心底也是没底,再者说这种小事也是抢个头宾就太没意思了,虽然心里十分渴望,但是嘴上却不明说。

唐嘉尧看了隆科隆的表情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于是点了点头道:“隆科隆、明兰、赫尔达,你们要好生注意,切记要牢牢控制住战舰包括兵员,全舰警戒更是少不得,兵员严禁登岸,裕廊岛这里有个小镇子,镇子中据说有不少华人经营的酒楼之类,唯恐其中有中华帝国坐探趁机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