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收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轻将奏疏搁在面前的案上,随后侧身吩咐道。

在此案出现之前,所有人都觉得,这次征剿倭寇,和往常没有任何的区别,如果说有,那就是提督大臣是于谦这个响当当的朝中重臣,所以,恐怕在福建的一干官员看来,这次剿倭,也是和往常一样,交出一些倭寇,让大军能够交差,然后蛰伏一段时间,待大军离去,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要知道,如今陈循自己的案子,都还没有了结呢!

虽然说,从刑部到百官,现在都倾向于陈循无罪,是陈英自己贪财而已,可问题是,真是如此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现阶段只能说,是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罢了。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流就算再落魄,可至少基本盘还是在的,陈循还在,他此前在翰林院多年,门生弟子们不说遍布朝野,但是,从这次的案子就可以看出来,他仍然在朝中有不弱的势力。

可以说,无论是资历,能力还是名声,他几乎都是最有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竞争七卿的人选。

见此状况,旁边的一众重臣倒是有些好整以暇……这可就有意思了!

因此,这些依靠科举考中的清流们,自然对他也并没有什么认同感。

“陛下明鉴,臣也是看到这份奏疏方知,杜巡抚竟然如此大胆,竟敢勾结倭寇,收受贿赂,更兼结党营私等诸般罪行,此等奸恶之臣,若再立于朝堂之上,恐是社稷大患。”

对于贾修平来说,哪怕是调兵围攻巡抚衙门,也还有一线生机,可以落草为寇,但是,如果说这些罪证不销毁的话,那么,他背后的那些人,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天子一日没有在此案上头松口,这桩案子,便一天不算是结了,就算是天子不会直接说陈循有罪,可让有司继续查证,总是可以的,若是下了决心,将此案的主审权,从刑部移到锦衣卫,也未必没有可能。

而且……

当然,如今的情势已经基本明朗,摆在陈循面前的,其实也就是两条路。

最后这一句话,顿时让朝中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底下陈循的身上。

“此等大案,臣恳请陛下,即刻派锦衣卫将杜宁捉拿归案,锁拿诏狱当中,详查其罪!”

如果有一个人,和陈循关系匪浅,而且,还有能耐能够成为贾修平的后台的话,那么,就非杜宁莫属了!

至于翰林院这个清流的大本营,原本那些所谓的士林华选,一个个的被转调,要么是被扔出京师到各地做监察御史,要么是安安稳稳的去做地方官。

掌院学士,更是一个和清流素无牵扯的郕王府旧臣仪铭,要知道,这位仪铭大人,虽然家学出身,但却实实在在的,并非是科考出身,而是靠举荐入仕的。

天子的话音落下之后,便将面前的奏疏递给身旁的怀恩,随后,怀恩走下御阶,将奏疏递到了陈循的面前。

陈循现在虽然占着优势,可从刚刚的朝堂论辩便可看出来,他在朝中不仅有明面上的政敌,更有暗中觊觎他地位的人。

除此之外,从上一届恩科开始,进士一甲的那几位,不再入翰林院,而是会到各部院,跟着掌事的尚书观政,其中有出色的,比如王越,余子俊,最后都被各部的尚书看中,直接带在了身边,这可比往日里进士们抢破头拿到一个庶吉士的名额,却还要在翰林院熬上好几年强多了。

一旁的内侍见他已经看完,便上前将奏疏收回,重新送回了御案上,天子轻轻将奏疏按在手中,随后,声音落下。

陈循的得意门生,前大理寺卿,如今的右都御史陕西巡抚……杜宁!

作为继陈循之后,最有希望能够扛起清流大旗的人,杜宁虽然如今并不在京师,可他不仅继承了陈循几乎所有的人脉,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杜宁深受天子的器重,曾经主办过殿试舞弊一案,被调任陕西巡抚之后,在和几座王府的对抗当中,也收效颇丰,顺利的完成了整饬军屯,改建皇庄的后续事宜。

但是话说回来,天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当众揭破这件事,恐怕也正是在防着陈循这么做。

过了这个年,杜宁才刚满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只要他能维持住局面,然后潜移默化的对东宫施加影响,数十年后,清流便仍有复起的希望,毕竟,如今的东宫属官,还是有不少人,都是清流出身的。

一条是护着杜宁,毕竟,如今的一切,都只有这份奏疏写了,而对于杜宁的指控,也只是来自贾修平的幕僚,账册和书信这些,虽然可以作为证据,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可以辩驳的余地。

与此同时,不少大臣也恍然大悟,为什么天子刚刚审着审着陈循的案子,突然就拐到了兵部的军报上头。

可现在,杜宁出事了……

作为七卿大臣,而且,朝中还有不弱的势力,如果说陈循想要保杜宁,那么,有很多的事情是可以做的。

“这份奏疏里头,除了查到了布政使贾修平之外,还查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据朱鉴所奏,贾修平之所以如此丧心病狂,是因为除了福建官场之外,朝中也有大臣同他勾结,其他的人,朕就不在此处多说了,这其中有一位,倒是和陈尚书关系匪浅……”

天子登基之后,有意无意的对清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原本清流的两大支柱,陈循和高谷,一个被调到和清流八竿子打不着的工部,另一个更是直接被丢到了南京养老。

得出答案之后的一干重臣,目光紧紧的盯着陈循的脸色,不出意外的是,陈循在翻开那份奏疏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