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解谜其一(2/3)
意?什么旨意?
要知道,按理来说,除非是特别紧急的事务,否则的话,朝廷下发的旨意,即便是密旨,也要由内阁来拟定,然后由六科对应的都给事中加盖钤记后下发。
就算是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内阁这一道流程,也基本是免不了的,可是,这份旨意,为什么他们这些内阁大臣,却从没有任何印象?
这话问出,更是让所有人都一阵疑惑,难不成,这桩案子,还和于少保有什么牵连?
于是,他们纷纷望向王翱,却见后者竟真的从袖中拿出一份密报,道。
“……臣于谦,于十月初三日领陛下旨意,受命协助福建巡抚朱鉴调查福建各级官员勾结,庇护倭寇一案,已有结果,以此奏向陛下复旨。”
虽然说是三人联名,但是明显还是以于谦为主笔的口吻来说的。
“吏部尚书王文,罚俸半年,俸禄减半,左都御史陈镒罚俸一年,副都御史王竑,降品半级,诸福建道巡查御史,全部外放出京,降品一级,刑部即刻联合福建巡抚朱鉴,严查历年以来,是否有巡查御史参与其中,有受贿庇护之罪,查得之后,直报御前!”
以至于,当怀恩继续往下读,开始出现一个个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司乃至是都指挥使司的官员的时候,老大人们已经能平静以对了。
“少保太子太师右都御史提督征倭大军事臣于谦,右都督领征倭大将军印臣张輗,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巡抚福建臣朱鉴联名启奏……”
随着一个个名字被说出来,朝中的众臣已经都有些麻木了。
在大多数大臣还在疑惑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大臣,听到这三人联名,似乎想起了什么,脸色都有些变了。
就算是当初土木之役那么大的事情,军报抵达兵部的时候,也是由当时留守的侍郎于谦开拆阅后,深夜叩阙呈递上去的。
所有人都被这句话当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所震撼,刚刚的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庇护倭寇,另一个,则是各级官员。
别的不说,就现如今已经读出来的这些官员来说,整个福建官场,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官员,都已经涉事其中。
“陛下息怒!”
话音落下,底下顿时一阵惊疑,掀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当然,这点小细节,在当下的朝堂上,并没有什么人在意。
如今于谦送回来一份军报,却是密奏的形式,这还当真是头一回,却不知道,这份密奏的军报,里头到底写了什么。
“沿海倭寇,屡剿屡起,却原来,真正的倭寇不在海上,而在我大明的朝廷当中!”
如果说,这是一份普通的密奏,那么,理当送往通政司,而非是送到兵部,如果说,这是一份军报,那么,又为什么会以密奏的形式呈上呢?
要知道,军报一般都是和前线的军情相关,所以,不管是捷报还是其他的消息,需要的都是一个快字,所以一般来说,兵部的主官是有预闻之权的。
“……泉州府知府贾允仁,推官章乙,文书游惟康……漳州府知府田元音,府丞杜千载……汀州府……延平府……”
不过,瞧着天子的神色,对于这桩事情却不算意外,显然是早有预料,待得底下渐渐静了下来,天子总算是开口,道。
这话说的有些奇怪,但是,熟悉兵部流程的大臣,却立刻就反应了过来。
几位内阁大臣面面相觑,睁着茫然的眼睛,个个都是一副你别看我,我也不知道的神色,当然,如果仔细看去,就会发现,某俞姓次辅的脸上,莫名有些心虚的样子……
要说这今年的年景,也太过奇怪了,一桩桩的大案,不断地刷新着他们认知,每当他们觉得,眼下的案子就很有可能是景泰朝第一大案的时候,总会有新的,更大的案子冒出来。
可是,这关朱鉴什么事?
没有启用红翎急使,说明并不是需要立刻呈上的紧急军报,加盖了于谦的钤记,代表这是一封密奏,应当直达御前,其他人无权开拆。
于是,一殿的人都跪了下去,倒是显得原本跪着的几个人没那么显眼了。
正确的流程,理当是暂时先扣留传旨之人,将圣旨留存之后,遣派三人以上的信使连夜进京核实才是。
可是,就这份奏疏来看,于谦显然是已经按照圣旨的吩咐做了,这就让一干内阁大臣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了。
而且,这还仅仅只是披露出来的,要知道,能够写在这种奏疏当中的,必然是查有实据或者是直接牵扯其中的,要是算上没查出来的,或者是间接牵涉其中的人,或许整个福建的官场,都已经烂的差不多了。
然而,就在他们都以为事情到此结束的时候,怀恩歇了口气,却继续开口道。
可即便如此,当他们听到下一句话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惊了一惊……
见此状况,除了一些朝中重臣之外,殿中诸臣纷纷跪倒在地,连声道。
不过,看天子的样子,又似乎是早就知道这份军报的样子……
这么一长串的名字,听着便让人心惊,粗略算来,光是涉及的县就已经有接近二十个之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知县,推官和县丞,更有些县,几乎是所有官员都涉及其中。
于是,怀恩恭敬的将军报接过,扫了一眼,便打算开口。
结果这个当口,天子对案情却不做任何处置,反而开始让人读一份远在千里之外的,来自征倭大军的军报。
前者已经足够令人心惊了,而后者则代表着,涉案的官员人数绝对不少,否则,也不可能用上各级这个词。
片刻之后,
要知道,按理来说,除非是特别紧急的事务,否则的话,朝廷下发的旨意,即便是密旨,也要由内阁来拟定,然后由六科对应的都给事中加盖钤记后下发。
就算是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内阁这一道流程,也基本是免不了的,可是,这份旨意,为什么他们这些内阁大臣,却从没有任何印象?
这话问出,更是让所有人都一阵疑惑,难不成,这桩案子,还和于少保有什么牵连?
于是,他们纷纷望向王翱,却见后者竟真的从袖中拿出一份密报,道。
“……臣于谦,于十月初三日领陛下旨意,受命协助福建巡抚朱鉴调查福建各级官员勾结,庇护倭寇一案,已有结果,以此奏向陛下复旨。”
虽然说是三人联名,但是明显还是以于谦为主笔的口吻来说的。
“吏部尚书王文,罚俸半年,俸禄减半,左都御史陈镒罚俸一年,副都御史王竑,降品半级,诸福建道巡查御史,全部外放出京,降品一级,刑部即刻联合福建巡抚朱鉴,严查历年以来,是否有巡查御史参与其中,有受贿庇护之罪,查得之后,直报御前!”
以至于,当怀恩继续往下读,开始出现一个个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司乃至是都指挥使司的官员的时候,老大人们已经能平静以对了。
“少保太子太师右都御史提督征倭大军事臣于谦,右都督领征倭大将军印臣张輗,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巡抚福建臣朱鉴联名启奏……”
随着一个个名字被说出来,朝中的众臣已经都有些麻木了。
在大多数大臣还在疑惑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大臣,听到这三人联名,似乎想起了什么,脸色都有些变了。
就算是当初土木之役那么大的事情,军报抵达兵部的时候,也是由当时留守的侍郎于谦开拆阅后,深夜叩阙呈递上去的。
所有人都被这句话当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所震撼,刚刚的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庇护倭寇,另一个,则是各级官员。
别的不说,就现如今已经读出来的这些官员来说,整个福建官场,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官员,都已经涉事其中。
“陛下息怒!”
话音落下,底下顿时一阵惊疑,掀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当然,这点小细节,在当下的朝堂上,并没有什么人在意。
如今于谦送回来一份军报,却是密奏的形式,这还当真是头一回,却不知道,这份密奏的军报,里头到底写了什么。
“沿海倭寇,屡剿屡起,却原来,真正的倭寇不在海上,而在我大明的朝廷当中!”
如果说,这是一份普通的密奏,那么,理当送往通政司,而非是送到兵部,如果说,这是一份军报,那么,又为什么会以密奏的形式呈上呢?
要知道,军报一般都是和前线的军情相关,所以,不管是捷报还是其他的消息,需要的都是一个快字,所以一般来说,兵部的主官是有预闻之权的。
“……泉州府知府贾允仁,推官章乙,文书游惟康……漳州府知府田元音,府丞杜千载……汀州府……延平府……”
不过,瞧着天子的神色,对于这桩事情却不算意外,显然是早有预料,待得底下渐渐静了下来,天子总算是开口,道。
这话说的有些奇怪,但是,熟悉兵部流程的大臣,却立刻就反应了过来。
几位内阁大臣面面相觑,睁着茫然的眼睛,个个都是一副你别看我,我也不知道的神色,当然,如果仔细看去,就会发现,某俞姓次辅的脸上,莫名有些心虚的样子……
要说这今年的年景,也太过奇怪了,一桩桩的大案,不断地刷新着他们认知,每当他们觉得,眼下的案子就很有可能是景泰朝第一大案的时候,总会有新的,更大的案子冒出来。
可是,这关朱鉴什么事?
没有启用红翎急使,说明并不是需要立刻呈上的紧急军报,加盖了于谦的钤记,代表这是一封密奏,应当直达御前,其他人无权开拆。
于是,一殿的人都跪了下去,倒是显得原本跪着的几个人没那么显眼了。
正确的流程,理当是暂时先扣留传旨之人,将圣旨留存之后,遣派三人以上的信使连夜进京核实才是。
可是,就这份奏疏来看,于谦显然是已经按照圣旨的吩咐做了,这就让一干内阁大臣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了。
而且,这还仅仅只是披露出来的,要知道,能够写在这种奏疏当中的,必然是查有实据或者是直接牵扯其中的,要是算上没查出来的,或者是间接牵涉其中的人,或许整个福建的官场,都已经烂的差不多了。
然而,就在他们都以为事情到此结束的时候,怀恩歇了口气,却继续开口道。
可即便如此,当他们听到下一句话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惊了一惊……
见此状况,除了一些朝中重臣之外,殿中诸臣纷纷跪倒在地,连声道。
不过,看天子的样子,又似乎是早就知道这份军报的样子……
这么一长串的名字,听着便让人心惊,粗略算来,光是涉及的县就已经有接近二十个之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知县,推官和县丞,更有些县,几乎是所有官员都涉及其中。
于是,怀恩恭敬的将军报接过,扫了一眼,便打算开口。
结果这个当口,天子对案情却不做任何处置,反而开始让人读一份远在千里之外的,来自征倭大军的军报。
前者已经足够令人心惊了,而后者则代表着,涉案的官员人数绝对不少,否则,也不可能用上各级这个词。
片刻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