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考校(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1167章考校

漳州府。

一处小小的海滩上,长长的官军早已经将此处封锁起来,不远处有一座小山,身着绯色官袍的于谦,站在山上遥遥眺望着无边无际的海面,拧着眉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此处便是前宋时,漳州港的旧址,自从朝廷禁海之后,这处港址被基本荒废,禁止商船再从此处出海,按理来说,早就应该破败不堪。

但是实际上,于谦到达此处之后才发现,这处港口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破旧,虽然说,大多数的建筑的确早已经荒废,但是,基本的港口设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他曾经和此处的知府沟通过,名义上,保留这些设施,是为了方便渔民在近海捕鱼谋生,可是实际上,这处港口却还是屡屡有走私之事发生,朝廷虽然派了官军巡逻,但架不住此处太过便捷,总有铤而走险之辈。

甚至于,近些年来,倭寇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些精良的武器,有时碰上官军,不仅不躲,甚至还敢打上一场,而且,这些倭寇狡猾的很,时常扮做普通渔民,稍有不慎就会错过去,总之就是一句话,想要管辖起来,困难的很。

这些话,于谦听了听,也便一笑置之,地方上的官员说的话,有些能信,有些不能信。

这个知府把自己说的如此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可实际上,看此处的规模就知道,已经不是偷渡这么简单,俨然已经成了时常会进行小规模贸易的场所,这可不是一句时有偷渡就能解释的了的。

说到底,地方官有地方官的难处,也有地方官的办法,走私海贸,已经成了沿海一带心照不宣的秘密,地方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牵扯,此次,如果不是大军出动的话,恐怕也不会如此顺利,但即便是如此……

“大人,京中刚刚传了信来,说陛下已经下旨,开始彻查刘益的案子,京中如今人心惶惶,无暇旁顾,大人可放心了。”

话至此处,王越又抬起头,目光也变得坚定起来,道。

至于他自己……

但是,士绅家族之所以被称之为士绅家族,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族中就有在朝中出仕之人,此次查抄于谦动了雷霆手段,用大军剿除了这些劣绅家族,虽然看似痛快,可实际上,埋下的隐患也是巨大的,不说别的,单说是这些乡绅家族背后的官员,就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可是,天子所说的商船,却丝毫都没有回航的迹象,这一年下来,虽说于谦并不在京中,但朝廷的消息,他还是大致知道的。

正因如此,后来于谦调任出京,他亲自提携起来的几员干将,都被他留在了京师,可唯独王越,却被他带在了身边,就连这次出兵,也是如此。

观政一年,王越和余子俊两个人,都顺利留在了兵部和户部之中,对于这个年轻人,于谦是十分看重的,为人豪迈,心有壮志,更难得的是,在边防机务一道上,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许多观点,都和于谦不谋而合,在于谦看来,只要好好栽培,未来必定是大明的栋梁之臣。

除此之外,他到了漳州一带这半年多,除了封锁海域之外,也查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这么多年以来的走私所得,绝不该仅仅只是现在已经查封的这些财产而已,有大批的金银去路不明,不出意外的话,都流入了官场当中。

这么做固然有好处,不仅可以迅速的剿灭大量的倭寇,而且,可谓一举摧其根基,没有地方士绅的支持,即便是还有零星的倭寇,他们抢到的东西也无处销赃,日常所需的物资,也没了来源,在新的士绅家族崛起之前,可想而知,大明的海疆必将安定至少数年的时间。

就算是这样,根据近来州府所报,百姓们的怨气也已经是极重了,如果说,继续严禁下海的话,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总不能他这个来剿匪的,最后把百姓给逼反了吧……

“开国之初,各地大战方止,百废待兴,即便是这漳州贫瘠之地,亦有许多田地无人耕种,那时,只需保证百姓不受袭扰,能够安心耕种,劝课农桑,自然便能使国力恢复,可是如今……”

捏了捏眉心,于谦问道。

不过,也因为他低下了头,所以,没有看见于谦脸上一闪而过的赞许。

“这些倭寇,固然有和地方乡绅勾结的,但是,那都是些头目的人物做的事,像是一些底层的倭寇,大多,也都是活不下去,落草为寇罢了。”

即便是抛开这些不谈,沿海一带除了有倭寇,还有那些依靠渔猎为生的普通百姓,为了围剿倭寇,于谦下令封锁了海域,这也就导致了,普通的渔民也不得下海,如果不是今年的灾情,基本没有波及到东南一带的话,那么,恐怕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啊?

一旁的年轻人瞪大了眼睛,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王越这个名字,在如今的官场上,还十分的不起眼,但是,能够跟在于谦的身边,自然不是常人,王越自然也是如此。

此次剿倭,于谦采取了和以往全然不同的办法,没有和倭寇硬碰硬,而是从当地的士绅入手,顺藤摸瓜,才将这些倭寇一网打尽。

轻轻的叹了口气,于谦的目光看向一旁的年轻人,问道。

“太祖之时,神器方定,北方尚有残元势力觊觎,但是如今,有赖当今圣上运筹帷幄,草原各部陷于内乱之中,无暇他顾,互市一开,草原各部同朝廷互通有无,更令各部对朝廷依赖加重,数十年内,边患可解,此为其一。”

一旁的年轻人俯身道。

于谦没有转身,只是轻轻的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