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章 内阁分歧(2/3)
利通过。
当天下午,内阁就收到了好几份奏疏,内容都是举荐主持者的……
王翺的公房当中,日头近了午间,中书舍人走进来,道。
“首辅大人,次辅大人到了。”
闻听此言,王翺从案牍当中抬起头来,瞥了一眼自己手边刚刚看过的奏疏,上头的票拟正写着……
“……整饬军屯干系重大,主持之人当选德行出众,能力过人,在朝素有威望之大臣,方能顺利。臣王翺。”
将这些奏疏放好,他点了点头,道。
“请进来吧。”
不多时,俞士悦迈步进来,手里同样拿着几本奏疏,躬身微微行礼后,他便将奏疏放在了王翺面前的桌上。
“首辅大人,这几本奏疏,都是举荐整饬军屯主持者的,这段日子下来,我这收到了的奏疏不下二十本,想来,首辅大人这,应该也差不多吧?”
在一旁坐下,俞士悦端起中书舍人奉上的茶水,端起抿了一口,道。
王翺没有立刻答话,而是拿起俞士悦递过来的奏疏翻开了一番,方才道。
“昌平侯杨洪,宁阳侯陈懋,成国公朱仪,靖安伯范广,忻城伯赵荣,成安候郭晟,都督同知张輗,都督同知武兴……倒是差不多。”
说着话,王翺抬起头,道。
“看来这次,京中的勋贵们,是真的有些着急了。”
俞士悦点了点头。
这段时间,他收到的这些奏疏当中,举荐的人很多,基本上,就是王翺所说的这些人。
这并不难理解,整饬军府,说白了,就是要对如今就在军府当中的官员进行清查。
现如今的军府当中,几乎所有的官员,多多少少都跟京中的勋贵之间有所联系,清查军府,无异于是京中势力的一次大洗牌。
那么,谁来主持此事,对于各家勋贵来说,自然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旦是和自己交好之人来主持,那么便是一个扩大势力的大好机会。
自天子登基以来,勋贵备受打压,尤其是在这次整饬军屯当中,更是损失惨重,这次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自然是要好好把握。
因此这段时间下来,这帮勋贵可算得上是铆足了劲儿,不仅是军府自己的官员上本,各家的勋贵也纷纷出动,甚至就连他们平日里交好的一些文官,也被说动替他们上本。
除此之外,俞士悦还听说,有些人还把主意打到了皇亲身上,据说这几日,宫里受宠的杭贵妃,刚诞下皇子的李贤妃,父兄都不约而同的进宫觐见,虽说后宫不得干政,但是总是条路子。
如此纷纷扰扰,可见这帮勋贵,这次是真的下足了功夫,要将这件差事给揽下来了,不过……
“人选虽多,但是真正可用者却不多,要主持此事,须得威望,德行,能力皆足之人,勋贵之中,能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怕寥寥。”
眼瞧着王翺从奏疏当中抬起头了,俞士悦放下茶盏,笑着开口道。
见此状况,王翺亦是一笑,道。
“看来次辅大人,心中也有人选啊……”
俞士悦并不承认,也未否认,只是道。
“此等大事,具体人选自当是由陛下决断,但是,以本官浅见,既是整饬军府,那么,便不能由军府官员自行主持,否则难以服众,至于京中诸勋贵,同军府牵扯太深,只怕也不合适。”
这话看似什么都没说,但是其实,已经什么都说了。
武臣当中,品级高的官员基本都在军府当中,除此之外,便是勋贵,军府官员不行,勋贵也不行,言下之意,其实就是武臣都不适合主持此事。
于是,王翺轻轻点了点头,算是对他的说法表示认可。
其实双方都心照不宣,俞士悦这次过来,说白了,就是统一他们的意见的。
自从江渊去后,内阁迟迟没有增补新的阁臣,朱鉴因此前之事低调下来,张敏又素来没有主见,所以大多数的事务,只要他们二人达成了一致,也就意味着内阁的意见统一。
只不过这件事……
听了俞士悦的话,王翺从手边同样翻出基本奏疏,命人递了过去,然后道。
“次辅大人所言有理,此事军府官员及勋贵来主持,都不甚妥当,这段日子,我这也的确收到了不少奏疏。”
“其中,有人觉得,此事涉及军务,当归兵部,由于少保主持,也有人觉得,此事本属监察之权,故而,应由都察院主导,陈总宪主持,还有人说,就如今查的的状况来看,军府官员所涉罪行繁多重大,所以,该由刑部和大理寺介入,如今大理寺卿空缺,当由金尚书主持。”
“如此种种,意见不一,陛下也一直未曾表示倾向,本辅想着,陛下心中应该也在犹豫,不知次辅大人觉得,此事该归何部主持?”
有些时候,问话也是一种态度。
俞士悦和于谦私交甚笃,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所以,从俞士悦的立场出发,他肯定是希望,这件事情最终落到兵部的手中。
事实上,这也的确是希望最大的选项,因为,如果不让武臣参与的话,那么兵部显然是最合适的。
可是……翻看了一番自己眼前的奏疏,俞士悦不由皱起了眉头,抬头望着王翺,目光中带上了几分若有所思。
看来今天,这位首辅大人,是专程等着他来了。
这段日子,他不是没有听闻有人举荐都察院和刑部,但是,到他手中的奏疏,却仍是以勋贵和兵部为主,他原本以为,前者只是零星有些,却没想到,都被王翺压在他这。
所以说,这就是首辅分票权的好处,如若需要,他完全可以将某些特殊的奏疏分到特殊的人手里,又
当天下午,内阁就收到了好几份奏疏,内容都是举荐主持者的……
王翺的公房当中,日头近了午间,中书舍人走进来,道。
“首辅大人,次辅大人到了。”
闻听此言,王翺从案牍当中抬起头来,瞥了一眼自己手边刚刚看过的奏疏,上头的票拟正写着……
“……整饬军屯干系重大,主持之人当选德行出众,能力过人,在朝素有威望之大臣,方能顺利。臣王翺。”
将这些奏疏放好,他点了点头,道。
“请进来吧。”
不多时,俞士悦迈步进来,手里同样拿着几本奏疏,躬身微微行礼后,他便将奏疏放在了王翺面前的桌上。
“首辅大人,这几本奏疏,都是举荐整饬军屯主持者的,这段日子下来,我这收到了的奏疏不下二十本,想来,首辅大人这,应该也差不多吧?”
在一旁坐下,俞士悦端起中书舍人奉上的茶水,端起抿了一口,道。
王翺没有立刻答话,而是拿起俞士悦递过来的奏疏翻开了一番,方才道。
“昌平侯杨洪,宁阳侯陈懋,成国公朱仪,靖安伯范广,忻城伯赵荣,成安候郭晟,都督同知张輗,都督同知武兴……倒是差不多。”
说着话,王翺抬起头,道。
“看来这次,京中的勋贵们,是真的有些着急了。”
俞士悦点了点头。
这段时间,他收到的这些奏疏当中,举荐的人很多,基本上,就是王翺所说的这些人。
这并不难理解,整饬军府,说白了,就是要对如今就在军府当中的官员进行清查。
现如今的军府当中,几乎所有的官员,多多少少都跟京中的勋贵之间有所联系,清查军府,无异于是京中势力的一次大洗牌。
那么,谁来主持此事,对于各家勋贵来说,自然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旦是和自己交好之人来主持,那么便是一个扩大势力的大好机会。
自天子登基以来,勋贵备受打压,尤其是在这次整饬军屯当中,更是损失惨重,这次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自然是要好好把握。
因此这段时间下来,这帮勋贵可算得上是铆足了劲儿,不仅是军府自己的官员上本,各家的勋贵也纷纷出动,甚至就连他们平日里交好的一些文官,也被说动替他们上本。
除此之外,俞士悦还听说,有些人还把主意打到了皇亲身上,据说这几日,宫里受宠的杭贵妃,刚诞下皇子的李贤妃,父兄都不约而同的进宫觐见,虽说后宫不得干政,但是总是条路子。
如此纷纷扰扰,可见这帮勋贵,这次是真的下足了功夫,要将这件差事给揽下来了,不过……
“人选虽多,但是真正可用者却不多,要主持此事,须得威望,德行,能力皆足之人,勋贵之中,能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怕寥寥。”
眼瞧着王翺从奏疏当中抬起头了,俞士悦放下茶盏,笑着开口道。
见此状况,王翺亦是一笑,道。
“看来次辅大人,心中也有人选啊……”
俞士悦并不承认,也未否认,只是道。
“此等大事,具体人选自当是由陛下决断,但是,以本官浅见,既是整饬军府,那么,便不能由军府官员自行主持,否则难以服众,至于京中诸勋贵,同军府牵扯太深,只怕也不合适。”
这话看似什么都没说,但是其实,已经什么都说了。
武臣当中,品级高的官员基本都在军府当中,除此之外,便是勋贵,军府官员不行,勋贵也不行,言下之意,其实就是武臣都不适合主持此事。
于是,王翺轻轻点了点头,算是对他的说法表示认可。
其实双方都心照不宣,俞士悦这次过来,说白了,就是统一他们的意见的。
自从江渊去后,内阁迟迟没有增补新的阁臣,朱鉴因此前之事低调下来,张敏又素来没有主见,所以大多数的事务,只要他们二人达成了一致,也就意味着内阁的意见统一。
只不过这件事……
听了俞士悦的话,王翺从手边同样翻出基本奏疏,命人递了过去,然后道。
“次辅大人所言有理,此事军府官员及勋贵来主持,都不甚妥当,这段日子,我这也的确收到了不少奏疏。”
“其中,有人觉得,此事涉及军务,当归兵部,由于少保主持,也有人觉得,此事本属监察之权,故而,应由都察院主导,陈总宪主持,还有人说,就如今查的的状况来看,军府官员所涉罪行繁多重大,所以,该由刑部和大理寺介入,如今大理寺卿空缺,当由金尚书主持。”
“如此种种,意见不一,陛下也一直未曾表示倾向,本辅想着,陛下心中应该也在犹豫,不知次辅大人觉得,此事该归何部主持?”
有些时候,问话也是一种态度。
俞士悦和于谦私交甚笃,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所以,从俞士悦的立场出发,他肯定是希望,这件事情最终落到兵部的手中。
事实上,这也的确是希望最大的选项,因为,如果不让武臣参与的话,那么兵部显然是最合适的。
可是……翻看了一番自己眼前的奏疏,俞士悦不由皱起了眉头,抬头望着王翺,目光中带上了几分若有所思。
看来今天,这位首辅大人,是专程等着他来了。
这段日子,他不是没有听闻有人举荐都察院和刑部,但是,到他手中的奏疏,却仍是以勋贵和兵部为主,他原本以为,前者只是零星有些,却没想到,都被王翺压在他这。
所以说,这就是首辅分票权的好处,如若需要,他完全可以将某些特殊的奏疏分到特殊的人手里,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