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藩王之利(2/3)
的第一选择,就是来找朱祁钰问明白情况,而不是听朱仪这种外人的‘挑拨’。
这是出于他长久以来潜移默化被影响的观念,或许伊王自己都说不清楚。
甚至于,他不会想到,自己这下意识的选择,才是真真正正的,让藩王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对于朱祁钰来说,他之前一直在思考,藩王对于大明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这些藩王和朝廷的文武大臣比起来,有什么特殊的不可替代之处?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许久,但是现在,朱祁钰觉得自己隐隐能够摸到一点边了。
藩王当中,自然不乏有那么一些野心家,但是,在现如今的藩王体制之下,绝大多数的藩王,对于大明是足够忠心的。
而且,和朝中大臣不同的是,他们忠心的是朱家天下,像是于谦等人,他们当然忠于大明,但是,却未必忠诚于皇家。
崇祯帝自缢的时候,紫禁城中,多的是开门迎候新皇的大臣。
所以,对于这些藩王来说,朱家坐稳了天下,他们才能过得安稳,朝臣护的是天下,藩王护的是朱家。
当然,朱祁钰同时也能清醒的认识到,他自己和朱家并不能等同,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单说藩王的问题上,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朱祁钰便觉得,很多的问题,其实都迎刃而解了。
既然朱祁钰和这些藩王的核心利益是一致的,那么在具体的手段上,可变通的余地就大了不少。
这也是前世朱祁钰看过的历代天子,都不曾试过的一条路,但是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眼看着周王等人仍旧不相信他,朱祁钰也并无不悦。
因为过往所有的宗藩改革,其核心都是限制藩王,像是现在这样适度放权的,确实是反常,换了他是藩王,也不敢应承。
既然如此,那他就得软硬兼施了。
“朕还是那句话,朝中诸臣众口悠悠,即便朕是皇帝,也总是要顾及几分的。”
“如若诸王仍旧同往常一般,于国事民事之上毫无建树,那么,就算朕能压得下这次,也压不下以后。”
“长此以往,宗藩改革,势在必行矣!”
这……
周王和鲁王等人面面相觑,眼中皆是一阵惊疑不定。
天子这话几乎算是摆明了说,要么接受礼部已经拟定出来的改革章程,要么,就得参与到赈灾当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朝廷上下看见,藩王并非全无作用。
这个道理,他们当然能懂,可问题就在于……
这差事,真的能接吗?
皱眉沉吟片刻,周王斟酌着开口,道。
“陛下明鉴,若是为国效力,臣等自然义不容辞,但是,朝中舆情叵测,臣等若安分守己,则朝臣恐攻讦臣等于国无用,若安抚一方,则朝臣恐攻讦臣等邀买人心,居心不轨。”
“臣等并非不愿出力,实则是两相为难,只能两害相权,只替陛下牧守一方,时刻待朝廷召唤,不敢有其他所为。”
这话说出来,周王自己都一身冷汗。
因为已经不能说的再明显了。
他们每个人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自幼锦衣玉食,要什么有什么,可唯独就是不能做事情,地方民政赈灾,他们不是不愿意参与其中,甚至于,他们非常愿意做些事情。
毕竟,如果有的选,谁又愿意一辈子赋闲在家,毫无作为呢?
但是,不行!
靖难之役的教训太深了,所以,作为燕藩一脉,对于其他藩王的防备,是渗进骨子里的。
哪怕现在天子说的多么情真意切,可要让他们相信,朝廷对他们撤去了防备,还是太难了。
眼瞧着周王等人再三推拒,朱祁钰叹了口气,神色之间,隐隐透着几分失望,道。
“既是如此,那朕也不勉强叔祖了,叔祖不愿亲自参与到赈灾当中,那换个法子也可。”
周王等人心底有些惆怅。
他们本以为,自己态度这么坚决,天子就算再有疑心,也该是打消掉了。
可谁想到,天子前半句话还正常,后半句话却话锋一转,显然,还是不打算放过他们。
恰在这个时候,怀恩重新折返回来,在一旁禀道。
“启禀陛下,诸王已在殿外侯旨。”
于是,朱祁钰点了点头,道。
“召进来吧,去把王诚,宋文毅也一并召来。”
于是,周王等人算是松了口气,人多点,到最后万一应对不当,天子震怒了,那也好有人一块分担。
回过神来,听到天子说出的两个人名,他们却是一头雾水……
“拜见陛下!”
不多时,怀恩引着几个藩王进了殿中,行礼各毕之后,朱祁钰便道。
“今日几位叔祖进宫,同朕谈起今岁旱情一事,皆是十分担忧,为解民困国忧,几位叔祖主动捐出共两万三千石粮食用以赈灾,朕心甚慰。”
这个开场白,顿时引得诸王瞪大了眼睛,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周王等人。
却不料,周王等人也是一脸的惊讶……
陛下您不是说不要吗?
几位老王爷轻咳一声,相互看了一眼,到底是没有说话。
天子都开口了,他们总不能说不给,不然的话,下场肯定很惨。
但是这番默许的神色,落在其他诸王的眼中,却觉得他们一定是和天子达成了什么交易。
伊王倒是不意外,他们赶来的路上,也听了些消息,据说礼部要将他留在京中,为了早回封地,破财免灾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但是,周王和鲁王二人,他们总不会也有什么把柄,捏在天子的手里吧?
又或者,是为了宗藩改革的事?
可是,
这是出于他长久以来潜移默化被影响的观念,或许伊王自己都说不清楚。
甚至于,他不会想到,自己这下意识的选择,才是真真正正的,让藩王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对于朱祁钰来说,他之前一直在思考,藩王对于大明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这些藩王和朝廷的文武大臣比起来,有什么特殊的不可替代之处?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许久,但是现在,朱祁钰觉得自己隐隐能够摸到一点边了。
藩王当中,自然不乏有那么一些野心家,但是,在现如今的藩王体制之下,绝大多数的藩王,对于大明是足够忠心的。
而且,和朝中大臣不同的是,他们忠心的是朱家天下,像是于谦等人,他们当然忠于大明,但是,却未必忠诚于皇家。
崇祯帝自缢的时候,紫禁城中,多的是开门迎候新皇的大臣。
所以,对于这些藩王来说,朱家坐稳了天下,他们才能过得安稳,朝臣护的是天下,藩王护的是朱家。
当然,朱祁钰同时也能清醒的认识到,他自己和朱家并不能等同,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单说藩王的问题上,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朱祁钰便觉得,很多的问题,其实都迎刃而解了。
既然朱祁钰和这些藩王的核心利益是一致的,那么在具体的手段上,可变通的余地就大了不少。
这也是前世朱祁钰看过的历代天子,都不曾试过的一条路,但是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眼看着周王等人仍旧不相信他,朱祁钰也并无不悦。
因为过往所有的宗藩改革,其核心都是限制藩王,像是现在这样适度放权的,确实是反常,换了他是藩王,也不敢应承。
既然如此,那他就得软硬兼施了。
“朕还是那句话,朝中诸臣众口悠悠,即便朕是皇帝,也总是要顾及几分的。”
“如若诸王仍旧同往常一般,于国事民事之上毫无建树,那么,就算朕能压得下这次,也压不下以后。”
“长此以往,宗藩改革,势在必行矣!”
这……
周王和鲁王等人面面相觑,眼中皆是一阵惊疑不定。
天子这话几乎算是摆明了说,要么接受礼部已经拟定出来的改革章程,要么,就得参与到赈灾当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朝廷上下看见,藩王并非全无作用。
这个道理,他们当然能懂,可问题就在于……
这差事,真的能接吗?
皱眉沉吟片刻,周王斟酌着开口,道。
“陛下明鉴,若是为国效力,臣等自然义不容辞,但是,朝中舆情叵测,臣等若安分守己,则朝臣恐攻讦臣等于国无用,若安抚一方,则朝臣恐攻讦臣等邀买人心,居心不轨。”
“臣等并非不愿出力,实则是两相为难,只能两害相权,只替陛下牧守一方,时刻待朝廷召唤,不敢有其他所为。”
这话说出来,周王自己都一身冷汗。
因为已经不能说的再明显了。
他们每个人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自幼锦衣玉食,要什么有什么,可唯独就是不能做事情,地方民政赈灾,他们不是不愿意参与其中,甚至于,他们非常愿意做些事情。
毕竟,如果有的选,谁又愿意一辈子赋闲在家,毫无作为呢?
但是,不行!
靖难之役的教训太深了,所以,作为燕藩一脉,对于其他藩王的防备,是渗进骨子里的。
哪怕现在天子说的多么情真意切,可要让他们相信,朝廷对他们撤去了防备,还是太难了。
眼瞧着周王等人再三推拒,朱祁钰叹了口气,神色之间,隐隐透着几分失望,道。
“既是如此,那朕也不勉强叔祖了,叔祖不愿亲自参与到赈灾当中,那换个法子也可。”
周王等人心底有些惆怅。
他们本以为,自己态度这么坚决,天子就算再有疑心,也该是打消掉了。
可谁想到,天子前半句话还正常,后半句话却话锋一转,显然,还是不打算放过他们。
恰在这个时候,怀恩重新折返回来,在一旁禀道。
“启禀陛下,诸王已在殿外侯旨。”
于是,朱祁钰点了点头,道。
“召进来吧,去把王诚,宋文毅也一并召来。”
于是,周王等人算是松了口气,人多点,到最后万一应对不当,天子震怒了,那也好有人一块分担。
回过神来,听到天子说出的两个人名,他们却是一头雾水……
“拜见陛下!”
不多时,怀恩引着几个藩王进了殿中,行礼各毕之后,朱祁钰便道。
“今日几位叔祖进宫,同朕谈起今岁旱情一事,皆是十分担忧,为解民困国忧,几位叔祖主动捐出共两万三千石粮食用以赈灾,朕心甚慰。”
这个开场白,顿时引得诸王瞪大了眼睛,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周王等人。
却不料,周王等人也是一脸的惊讶……
陛下您不是说不要吗?
几位老王爷轻咳一声,相互看了一眼,到底是没有说话。
天子都开口了,他们总不能说不给,不然的话,下场肯定很惨。
但是这番默许的神色,落在其他诸王的眼中,却觉得他们一定是和天子达成了什么交易。
伊王倒是不意外,他们赶来的路上,也听了些消息,据说礼部要将他留在京中,为了早回封地,破财免灾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但是,周王和鲁王二人,他们总不会也有什么把柄,捏在天子的手里吧?
又或者,是为了宗藩改革的事?
可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