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章 找理由(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占理吗?

怎么这会,又义正言辞的说有何不可,这正话反话全让你说了呗?

宁王这边一阵郁闷,一旁的鲁王却是皱眉思索了片刻,道。

“说得好,为什么不呢?”

“明日我等便进宫求见,将这朝中官员上下藐视尊卑,犯上无状的罪行诉与陛下,且看陛下,是否为我等做主。”

说着话,鲁王的目光落在一旁的周王身上,问道。

“你觉得呢?”

“听王兄的!”

周王沉吟片刻,随即便点了点头,说罢,他侧身望向一旁的朱音埑,道。

“回头,本王写一份奏疏,你带回去让你父王瞧瞧,按例,我等上奏,总是要经过宗人府的。”

“明白……”

朱音埑点了点头,目光闪动,不过到底却没说什么。

…………

岷王府。

朱徽煣斜卧在榻上,手里拿着一份奏疏,皱着眉头一行行的扫着,在他的对面,朱音埑规规矩矩的坐着。

片刻之后,眼瞧着朱徽煣将奏疏撂下,朱音埑问道。

“父王,这份奏疏,您可要附奏?”

“自然是要的。”

朱徽煣抬头看着朱音埑,淡淡的道。

“周王那个老家伙,他把你叫过去,想的不就是这个吗?”

说着话,朱徽煣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摇了摇头道。

“所以说,跟周王比起来,伊王这几个人简直是草包一个,还想着把我和代王排除在外。”

“他们也不想想,藩王进京,朝野上下瞩目,就这么明目张胆的聚在一起密议,传了出去,会是什么后果……”

今天的这场诸王议事,朱徽煣知道这些人不想让他去,他本来也就不想去。

但是没奈何,周王上了门,将朱音埑讨了去,以周王的身份,既开了口,他也没法子。

这朝野上下,谁都不是傻子,单凭一个宗学探亲的由头,让这么多藩王齐聚京师,鬼都不信。

所以,他们到底为何而来,稍稍动动脑子,就想得到。

这种情况下,他们遮遮掩掩的举动,无异于掩耳盗铃,让人看笑话。

反倒是周王的做法,才是最聪明的。

朱徽煣是宗人令,按理来说,宗室们受了委屈,他来出面主持公道,跟天子交涉,是名正言顺的。

这帮人忌惮他和代王当初主动将府中田土献了出来,害怕他会向着天子说话,所以故意选了这么个时间,看似巧妙,可实际上,这点手段,又能瞒得过谁呢?

甚至于,就像朱徽煣说的,他们刻意低调,把朱徽煣排除在外,反而会给人机会,让别有用心之辈用来做文章。

藩王的身份本就敏感,按照祖制,现在他们这些人一同进京,其实都属违制,这种情况下,撇开宗人令,闭府密议,朱徽煣只能说,这帮人简直是舒服日子过久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了。

见此状况,朱音埑轻轻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抹冷意,道。

“怕又是那位襄王爷出的主意,此人当真是丢尽了我宗室的颜面,倒不知道,他如何鼓动了伊王,组起了这么一场局……”

于是,朱徽煣慢慢坐直了身子,道。

“他们两个,在十王府里被禁足了这么久,有些交情不足为奇,倒是周王,这个人不好对付,得小心些。”

和伊王这个没脑子的比起来,明显周王才是考虑更周全的那个。

其实这种聚会,对于朱徽煣来说,不请他反倒是好事。

就算不提可能被人非议的风险,以他的身份,如果到了,态度会很难办。

他这个宗人令,可不仅仅是管辖宗务这么简单的,宗室利益受损,他自然也要做出表态。

这已经不是讲不讲理的范畴了,而是这些藩王心里都憋着火,他们需要宣泄。

这种时候,朱徽煣作为宗人令,就得和他们站在一起,否则的话,这股火就会撒到他的身上。

别以为藩王们没有话语权,当初襄王之所以下台,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宗学的那帮学生天天闹腾,将各家的长辈都搬了出来。

宗人令若不能服众,那么,自然是要换人的。

众意难违!

这压根就不是讲理的时候,现在这个当口,立场,远远比道理要重要。

居中裁决,不偏不倚,那是陛下才有的特权,不是他的。

所以,朱徽煣满指着他们从头到尾都将自己抛弃在外才好呢,等他们闹上了殿,出了事端,自己再出来收尾,又没风险,又得了好名声,何乐而不为?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么好糊弄的。

至少周王就不是,他将朱音埑带过去,用意其实很明显。

其一,表示自己等人坦坦荡荡,没有密谋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对于藩王来说,忠于朝廷,是一切的大前提。

朱音埑在,就相当于朱徽煣在,朱徽煣在,就相当于朝廷在,就算是传了出去,或许会被人说是挑动朝廷是非,但是至少不会被人栽上其他的罪名。

其二,就是拉上他一起闹事。

对,闹事!

于谦在官场多年,自有他的为官之道,就像朱音埑今天驳斥伊王等人的话一样。

在各个封地当中,于谦看似大开大合,但是实则事事有依据,谋定而后动。

他对藩王的每一步逼迫,都必然是手中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证据。

因此,想要靠讲理,这帮藩王一定是理亏的。

所以,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闹!

虽然说,在朱音埑的建议下,他们改变了方向,将重点放在了地方官员对藩王不敬,越权抓捕王府中人,冲撞王驾,藐视宗室的罪名上。

但是,也仅仅只是给他们的闹事,找了一个看起来还站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