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 翻旧账(2/3)
”
以往的时候,有天子压着,自然是平安无事。
天子他老人家……
二人看着像小孩子发脾气一样的天子,不由感到一阵头疼,踌躇片刻,王翱开口劝道。
更何况,于谦在奏疏当中,将地方的状况形容的残破不堪,动乱不已,初初读之,说一句亡国之相都不过分。
就算他自己能够谨言慎行,可底下具体执行的人,难免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陛下圣明英断,宽厚仁慈,臣等之幸也!”
既然杨杰传信来的时候,天子能够审时度势,最终决定只是加以威慑,便说明天子仍旧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可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整饬军屯,事务庞杂繁多,就算是于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毕竟这是改革,触动别人利益的事,即便是于谦,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所有手段,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最多,他也只能保证自己不被抓住大的把柄。
“先生所言,朕自然明白,整饬军屯的大政庞杂,而且,触动各方利益,容易遭受攻讦,这是难以避免之事,于先生的品性,朕自然是信得过的。”
“如今,边境诸镇,经金尚书呕心沥血,已厘清诸事,若非有此变故,半月之内,当能回京复命,山西,陕西等处,杜宁刚刚到任,也需一段时日。”
“何况,边事一道,于少保乃个中行家,其谏言亦是为社稷国家考虑,恳请陛下切勿生怒。”
但是,问题就在于,如今于谦远在湖广,他并不清楚天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臣等不敢。”
这话客气的,简直不像是皇帝说出来的话。
这是夸人的好话吗?
他他他他他……
别的人不清楚,但是,那天议事,王翱和俞士悦都是在的,所以,他们很清楚天子的态度,其实实际上是不打算开战的,现在的朝野上下种种流言,乃至是兵部,户部,宣府的一系列行动,都不过是造势而已。
听听天子说的什么话?
可是,镇平王就是躲着不肯交田,无奈之下,于谦才派人强行接管。
一边说话,天子一边挑挑拣拣,拿出了好几本奏疏,然后命人递了下来,给王翱和俞士悦看,好证明他所言非虚。
别的人不知道,但是,朝中重臣几乎都心知肚明,如今天子,对于太上皇的态度,颇带着几分轻蔑瞧不起。
就刚刚天子说的这些事,他们都清楚的很。
为了让唐王露面,于谦亲自在王府外等了足足一个时辰,最后实在没了办法,才闯了进去。
‘强夺’倒是真的,但是,在此之前,于谦已经命人将所有的田契,以及其流转过的户主,都清清楚楚的查验过一遍,并且数日派人送到镇平王府。
看着天子一件件的开始数,底下的王翱和俞士悦二人脸上苦笑之意越来越浓。
就于谦的这份奏疏,怕是谁看了,都得生气。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朕还是懂的,二位先生不必担心。”
“陛下,首辅大人所言甚是,于少保身在兵部,又奉旨意赴地方整饬军屯,所见之事必为实情,纵然言辞不当,但亦是为规谏陛下。”
于是,天子轻轻点了点头,状若无意的瞥了一眼手边的奏疏,又叹了口气,道。
“不瞒二位先生,这些日子以来,朕接到各地宗室上呈的奏疏,都快要摞成山了。”
“便如这份,一个月前,镇平王奏,于谦指使地方州府强夺王府私田……”
“而且,如今朝野上下流言纷纷,于少保不在京中,难免受流言所惑,不能上体圣心,明晓陛下用意,此非于少保之过也,待此事风波平息,相信于少保定能知晓陛下一片苦心,主动入宫,向陛下赔罪。”
他刚刚已经对于谦直呼其名了!
这可不是个好兆头,一念至此,二人对视一眼,正想上前开口,却听得天子的声音已然再度响起。
“于谦身为朝廷重臣,又是兵部尚书,为边事上疏,乃是职责所在,若不肯上疏,才是玩忽职守。”
将这些奏疏放在御案上,天子随手翻了翻,方又抬头,看着王翱和俞士悦,神色颇有几分为难,道。
所以事实上,这才是二人匆匆赶来的目的。
“这里头,有诸王长辈的,也有普通宗室的,其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弹劾于谦跋扈擅权,任意妄为,欺压宗室,强买强卖的。”
不过,于谦毕竟是进谏,而且说的也都没错,所以,天子没法直接发火,这不,就开始找茬了。
“但是这段时间,岷王叔祖,已经进宫来寻朕多次了,带来了不少长辈的家信,明里暗里,说的也是这桩事,如今叔祖还在偏殿等着呢,不出意外的话,还是因为这个。”
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的主张,其实和天子是一致的。
二人面面相觑,苦笑着接过奏疏翻看起来,与此同时,天子继续大倒苦水,道。
与此同时,他们也终于明白过来,到底是哪不对劲儿了。
“陛下为朝廷大政呕心沥血,臣等自然明白。”
“朕当然知道,于谦在各地整饬军屯,难免触动宗室们的利益,所以这段时日以来,朕一直竭力安抚宗室,支持于谦推行大政。”
但是到了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多言。
但是现在……
不过,天子都这么说了,他们也只能跟着附和,道。
打从刚才开始,天子虽然脸色平静,面带笑容,甚至口气都温和了许多。
从奏疏上来看,这货说话也实在是让人火大,虽然说,天子待于谦一向宽和,但是,俩人架也没少吵,万一天子真的因此心生芥蒂,那可就
以往的时候,有天子压着,自然是平安无事。
天子他老人家……
二人看着像小孩子发脾气一样的天子,不由感到一阵头疼,踌躇片刻,王翱开口劝道。
更何况,于谦在奏疏当中,将地方的状况形容的残破不堪,动乱不已,初初读之,说一句亡国之相都不过分。
就算他自己能够谨言慎行,可底下具体执行的人,难免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陛下圣明英断,宽厚仁慈,臣等之幸也!”
既然杨杰传信来的时候,天子能够审时度势,最终决定只是加以威慑,便说明天子仍旧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可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整饬军屯,事务庞杂繁多,就算是于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毕竟这是改革,触动别人利益的事,即便是于谦,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所有手段,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最多,他也只能保证自己不被抓住大的把柄。
“先生所言,朕自然明白,整饬军屯的大政庞杂,而且,触动各方利益,容易遭受攻讦,这是难以避免之事,于先生的品性,朕自然是信得过的。”
“如今,边境诸镇,经金尚书呕心沥血,已厘清诸事,若非有此变故,半月之内,当能回京复命,山西,陕西等处,杜宁刚刚到任,也需一段时日。”
“何况,边事一道,于少保乃个中行家,其谏言亦是为社稷国家考虑,恳请陛下切勿生怒。”
但是,问题就在于,如今于谦远在湖广,他并不清楚天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臣等不敢。”
这话客气的,简直不像是皇帝说出来的话。
这是夸人的好话吗?
他他他他他……
别的人不清楚,但是,那天议事,王翱和俞士悦都是在的,所以,他们很清楚天子的态度,其实实际上是不打算开战的,现在的朝野上下种种流言,乃至是兵部,户部,宣府的一系列行动,都不过是造势而已。
听听天子说的什么话?
可是,镇平王就是躲着不肯交田,无奈之下,于谦才派人强行接管。
一边说话,天子一边挑挑拣拣,拿出了好几本奏疏,然后命人递了下来,给王翱和俞士悦看,好证明他所言非虚。
别的人不知道,但是,朝中重臣几乎都心知肚明,如今天子,对于太上皇的态度,颇带着几分轻蔑瞧不起。
就刚刚天子说的这些事,他们都清楚的很。
为了让唐王露面,于谦亲自在王府外等了足足一个时辰,最后实在没了办法,才闯了进去。
‘强夺’倒是真的,但是,在此之前,于谦已经命人将所有的田契,以及其流转过的户主,都清清楚楚的查验过一遍,并且数日派人送到镇平王府。
看着天子一件件的开始数,底下的王翱和俞士悦二人脸上苦笑之意越来越浓。
就于谦的这份奏疏,怕是谁看了,都得生气。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朕还是懂的,二位先生不必担心。”
“陛下,首辅大人所言甚是,于少保身在兵部,又奉旨意赴地方整饬军屯,所见之事必为实情,纵然言辞不当,但亦是为规谏陛下。”
于是,天子轻轻点了点头,状若无意的瞥了一眼手边的奏疏,又叹了口气,道。
“不瞒二位先生,这些日子以来,朕接到各地宗室上呈的奏疏,都快要摞成山了。”
“便如这份,一个月前,镇平王奏,于谦指使地方州府强夺王府私田……”
“而且,如今朝野上下流言纷纷,于少保不在京中,难免受流言所惑,不能上体圣心,明晓陛下用意,此非于少保之过也,待此事风波平息,相信于少保定能知晓陛下一片苦心,主动入宫,向陛下赔罪。”
他刚刚已经对于谦直呼其名了!
这可不是个好兆头,一念至此,二人对视一眼,正想上前开口,却听得天子的声音已然再度响起。
“于谦身为朝廷重臣,又是兵部尚书,为边事上疏,乃是职责所在,若不肯上疏,才是玩忽职守。”
将这些奏疏放在御案上,天子随手翻了翻,方又抬头,看着王翱和俞士悦,神色颇有几分为难,道。
所以事实上,这才是二人匆匆赶来的目的。
“这里头,有诸王长辈的,也有普通宗室的,其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弹劾于谦跋扈擅权,任意妄为,欺压宗室,强买强卖的。”
不过,于谦毕竟是进谏,而且说的也都没错,所以,天子没法直接发火,这不,就开始找茬了。
“但是这段时间,岷王叔祖,已经进宫来寻朕多次了,带来了不少长辈的家信,明里暗里,说的也是这桩事,如今叔祖还在偏殿等着呢,不出意外的话,还是因为这个。”
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的主张,其实和天子是一致的。
二人面面相觑,苦笑着接过奏疏翻看起来,与此同时,天子继续大倒苦水,道。
与此同时,他们也终于明白过来,到底是哪不对劲儿了。
“陛下为朝廷大政呕心沥血,臣等自然明白。”
“朕当然知道,于谦在各地整饬军屯,难免触动宗室们的利益,所以这段时日以来,朕一直竭力安抚宗室,支持于谦推行大政。”
但是到了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多言。
但是现在……
不过,天子都这么说了,他们也只能跟着附和,道。
打从刚才开始,天子虽然脸色平静,面带笑容,甚至口气都温和了许多。
从奏疏上来看,这货说话也实在是让人火大,虽然说,天子待于谦一向宽和,但是,俩人架也没少吵,万一天子真的因此心生芥蒂,那可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