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有人来劝(1/2)
第34章有人来劝
朱祁钰坐在上首,沉吟不语。
翰林院比他想象的要难对付的多。
前世的时候,文臣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甚至就连很多部院的官员,也主张为了营救天子,可以向瓦剌让步。
过分些的,甚至提出可以让出互市权,放开很多紧要物资给瓦剌。
虽然开放物资的提议,被于谦和陈镒等人强力否决掉了,但是让步的声音一直都存在。
朝廷也只是委婉的下令,说圣驾一应器物都已丢失,不要被贼虏所骗,擅自开城。
至于其他的要求,则是一律应下,更是规避了最关键的问题,如果皇帝亲口命令开关,应该怎么做。
这样一来,朝廷的态度暧昧不清,就直接导致了边境守将和京城上下,一直都动荡不安。
直到后来,不断有守将假托天子口谕,行弃城而逃之事,而也先又贪欲不足,一边索要越来越多的财帛,一边挥师南下,直逼京师。
朝臣们才意识到,也先根本没有诚意送还天子,朝野上下让步的声音才彻底消退。
但是那个时候,距离土木之役,已经过了小半个月了。
朝廷犹豫的这些日子,让边境的防线迅速崩溃,直接导致了北京防卫战打的无比艰难。
时至今日,朱祁钰回忆起前世的北京保卫战,都犹自感到心惊肉跳。
那是一场真真正正的,决定国运的战役!
面对也先的数万大军,没有人知道,这场仗能不能打赢。
他们只知道,必须要赢。
一旦输了,大明百年国祚,便在他们的手中,毁于一旦。
那个时候,朝廷也真正团结起来。
无论文臣武将,勋戚宗室,能战者无一例外,全部登上城楼,誓死守卫京师。
甚至于如今朱祁钰想来,都感到无比的庆幸。
但凡打仗,很大程度上都是要赌运气的。
他现在回想起来,有太多次的可能,他们会在那场守卫战当中失败。
哪怕是重活一次,他依旧没有万全的把握,敢说必定能够守住京师。
所以现在,他必须要抓紧一切时间,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争取每一分的可能。
他当然知道重文轻武的危害,也当然知道,这个时候锋芒太露,会引起很多人的忌惮。
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
若是这场仗打输了的话,一切皆休!
更何况,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大明要面对的是什么。
俘虏了大明天子,让也先的野心空前膨胀,他从来都没有一丝要和谈的想法。
从抓到皇帝的那一刻起,他想的就是,如何攻破大明京师,重现大元帝国的雄威!
所以哪怕朱祁钰知道,他哪怕什么都不做,过些日子,在现实的面前,陈循等人也同样会不得不低头。
但是他还是要在今天,打消所有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等危急时刻,早一天统一所有人的想法,便能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多一分胜利的把握。
但是显然,陈循和高谷所代表的侍从之臣,翰林清流,并不好对付。
哪怕朱祁钰已经用了各种手段,争取到了兵部,户部,刑部,大理寺等等一干衙门掌事官的表态,在这殿中营造了一种大势所趋的迹象,他们二人依旧不动如山。
迹象终究只是迹象!
高谷等人不是那些容易糊弄的郎官,在宦海沉浮多年,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朝堂之上,最重要的是顺应大势。
这不错!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区分真正的大势,和虚假的大势。
身在局中之人,最难辨别的就是这一点,但这恰恰是考验一个官员政治能力的时候。
有明一代,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嘉靖朝的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到底坚持礼法是大势,还是顺从皇帝是大势。
对于嘉靖朝的官员来说,顺从皇帝是真正的大势,但是对于万历朝的官员来说,坚持礼法才是真正的大势。
通常来说,这种事情,除非尘埃落定,谁也没有办法言之凿凿的说,自己就是对的。
就如于谦现在的主张。
朱祁钰自然清楚,他会赢,所以他主战就是大势。
但是身在局中之人,却并不知道他最终会不会赢,若是输了,那么于谦不仅不是功臣,更是千古罪人。
放到崇祯年间,主战的人难道就真的错了吗?
未必,只是因为战败了,国祚不保,神器崩裂,所以迁都一说被后人认为是大势所趋。
高谷等人入仕多年,面对这样巨大的抉择,或许不敢说能够准确的跟对大势。
但是殿中的局面,还是诳不到他们的。
眼下看似群情汹涌,一面倒的支持于谦,但是实际上,局面远远没有看起来恶劣。
六部当中,只有兵部,刑部,户部表明了态度,而且说话的人,都只是侍郎级别。
其他的人只是沉默不言,未曾表明态度,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于谦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样。
但是只要王直,胡濙,陈镒三人当中,有两个人持反对的看法。
那么局面立刻就会倒转过来。
两位尚书级别的大佬,加上翰林院的两位学士,足以掀翻整个局面。
这三位只要不表态,那么事情就未成定局。
这是殿中真正的局面!
远远没有到了,他们不得不妥协的地步。
所以高谷的态度,依旧十分坚定。
这些情况,朱祁钰自然都是清楚的。
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步步做。
他找李永昌前来,本来就没打算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能够形成这种“虚假”的大势,其实
朱祁钰坐在上首,沉吟不语。
翰林院比他想象的要难对付的多。
前世的时候,文臣内部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甚至就连很多部院的官员,也主张为了营救天子,可以向瓦剌让步。
过分些的,甚至提出可以让出互市权,放开很多紧要物资给瓦剌。
虽然开放物资的提议,被于谦和陈镒等人强力否决掉了,但是让步的声音一直都存在。
朝廷也只是委婉的下令,说圣驾一应器物都已丢失,不要被贼虏所骗,擅自开城。
至于其他的要求,则是一律应下,更是规避了最关键的问题,如果皇帝亲口命令开关,应该怎么做。
这样一来,朝廷的态度暧昧不清,就直接导致了边境守将和京城上下,一直都动荡不安。
直到后来,不断有守将假托天子口谕,行弃城而逃之事,而也先又贪欲不足,一边索要越来越多的财帛,一边挥师南下,直逼京师。
朝臣们才意识到,也先根本没有诚意送还天子,朝野上下让步的声音才彻底消退。
但是那个时候,距离土木之役,已经过了小半个月了。
朝廷犹豫的这些日子,让边境的防线迅速崩溃,直接导致了北京防卫战打的无比艰难。
时至今日,朱祁钰回忆起前世的北京保卫战,都犹自感到心惊肉跳。
那是一场真真正正的,决定国运的战役!
面对也先的数万大军,没有人知道,这场仗能不能打赢。
他们只知道,必须要赢。
一旦输了,大明百年国祚,便在他们的手中,毁于一旦。
那个时候,朝廷也真正团结起来。
无论文臣武将,勋戚宗室,能战者无一例外,全部登上城楼,誓死守卫京师。
甚至于如今朱祁钰想来,都感到无比的庆幸。
但凡打仗,很大程度上都是要赌运气的。
他现在回想起来,有太多次的可能,他们会在那场守卫战当中失败。
哪怕是重活一次,他依旧没有万全的把握,敢说必定能够守住京师。
所以现在,他必须要抓紧一切时间,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争取每一分的可能。
他当然知道重文轻武的危害,也当然知道,这个时候锋芒太露,会引起很多人的忌惮。
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
若是这场仗打输了的话,一切皆休!
更何况,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大明要面对的是什么。
俘虏了大明天子,让也先的野心空前膨胀,他从来都没有一丝要和谈的想法。
从抓到皇帝的那一刻起,他想的就是,如何攻破大明京师,重现大元帝国的雄威!
所以哪怕朱祁钰知道,他哪怕什么都不做,过些日子,在现实的面前,陈循等人也同样会不得不低头。
但是他还是要在今天,打消所有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等危急时刻,早一天统一所有人的想法,便能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多一分胜利的把握。
但是显然,陈循和高谷所代表的侍从之臣,翰林清流,并不好对付。
哪怕朱祁钰已经用了各种手段,争取到了兵部,户部,刑部,大理寺等等一干衙门掌事官的表态,在这殿中营造了一种大势所趋的迹象,他们二人依旧不动如山。
迹象终究只是迹象!
高谷等人不是那些容易糊弄的郎官,在宦海沉浮多年,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朝堂之上,最重要的是顺应大势。
这不错!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区分真正的大势,和虚假的大势。
身在局中之人,最难辨别的就是这一点,但这恰恰是考验一个官员政治能力的时候。
有明一代,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嘉靖朝的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到底坚持礼法是大势,还是顺从皇帝是大势。
对于嘉靖朝的官员来说,顺从皇帝是真正的大势,但是对于万历朝的官员来说,坚持礼法才是真正的大势。
通常来说,这种事情,除非尘埃落定,谁也没有办法言之凿凿的说,自己就是对的。
就如于谦现在的主张。
朱祁钰自然清楚,他会赢,所以他主战就是大势。
但是身在局中之人,却并不知道他最终会不会赢,若是输了,那么于谦不仅不是功臣,更是千古罪人。
放到崇祯年间,主战的人难道就真的错了吗?
未必,只是因为战败了,国祚不保,神器崩裂,所以迁都一说被后人认为是大势所趋。
高谷等人入仕多年,面对这样巨大的抉择,或许不敢说能够准确的跟对大势。
但是殿中的局面,还是诳不到他们的。
眼下看似群情汹涌,一面倒的支持于谦,但是实际上,局面远远没有看起来恶劣。
六部当中,只有兵部,刑部,户部表明了态度,而且说话的人,都只是侍郎级别。
其他的人只是沉默不言,未曾表明态度,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于谦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样。
但是只要王直,胡濙,陈镒三人当中,有两个人持反对的看法。
那么局面立刻就会倒转过来。
两位尚书级别的大佬,加上翰林院的两位学士,足以掀翻整个局面。
这三位只要不表态,那么事情就未成定局。
这是殿中真正的局面!
远远没有到了,他们不得不妥协的地步。
所以高谷的态度,依旧十分坚定。
这些情况,朱祁钰自然都是清楚的。
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步步做。
他找李永昌前来,本来就没打算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能够形成这种“虚假”的大势,其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