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突降大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凡没有话。

桃花源与世隔绝,四周环山,山壁陡峭没树。

这里面的火势再大,没有新的助燃物,也有停下来的时候。

他不担心大火不灭。

可如果桃花源没有了,对所有村民会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只是。

眼下就算是张凡也想不到其他好办法。

从县城调救火队过来?

估计等冉了,黄花菜都凉了。

“如果能有一场大雨就好了。”

唐五爷知道,张凡不话,就意味着拿不出更好的办法。

只能仰奢望。

“咦,水?这是哪来的水?”

“下雨了!下雨了,真的下雨了。”

洪昊刚摸了摸脸颊,冯洋就突然像个疯子一样,跳着大叫起来。

他的脸上。

一滴,两滴,越来越多的雨滴,扑面而来。

“真的是下雨了。”

就连张凡也不禁喃喃一声,看向了空。

这才是真正的及时雨啊。

“昊,洋洋,让保安部全部员工,还有村民们,全都回来吧。”

张凡着手安排。

雨滴越来越大,落在地上,砸出了响声。

“好!”

洪昊和冯洋挨个通知到位。

洞口!

不一会儿就挤满上百人,全都呆在这里避雨。

洞外!

雨滴连成线,密集无比,砸落地上,还有水雾溅起。

雨势巨大。

原本一村子上百人,还有保安部几十人。

全力联手也只能是勉强压制眼前的火势,这会儿却已经有了逐渐变的苗头。

无疑,桃花源刚才的火势是十分巨大的。

没有消防车的帮助,单纯依靠人力提桶泼水,几乎是没可能浇灭。

好在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再大的火势,不灭也得灭了。

“这雨……这雨来得太及时了。”

“是啊,看着根本无法彻底压制的火势,我都以为桃花源已经没了,没想到,没想到啊!”

“让雨下得越大越好吧!”

洞口外,因为大雨的缘故,能见度已经只有两三米了。

这样的大雨,放在平日,村民们又得骂了。

因为地里的庄稼,他们没法做。

但现在,每个人都高兴无比。

这场大雨,能灭了桃花源的大火。

他们的增收项目保住了。

“及时雨,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凡,一定是你的仁德感动了上,这才下了一场及时雨来解围!”

唐五爷同样激动不已。

他认为这场大雨,就是老为张凡下的。

“唐五爷得没错,这一切,都是凡的功劳!”

“桃花源最终能保住,还得感谢凡。”

“有凡在,真是我们白石村大的幸运啊!”

村民们也认可唐五爷的话。

一个个对张凡敬若神明,感激涕零。

就连洪昊和冯洋他们,也是有着和唐五爷一样的想法。

看向张凡的眼神,都不自觉的发生了变化。

顿时。

张凡有些哭笑不得。

他没好气的瞪了洪昊和冯洋他们一眼,道:“你们几个不会也是这么认为吧?”

“师父,眼下好像就这个理由能够让我们信服。”

洪昊当然知道,张凡没可能操作气。

但有些迷信的东西,也不可不信。

张凡的仁德感动上,那也不是没可能啊。

谁让张凡回了白石村之后,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利村子和村民的好事?

“胡扯!”

张凡摇了摇头,看向洞口外面的空。

“这场雨来得突然,是因为桃花源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张凡十分认真,收回目光之后,他道:“之前看书的时候,诸葛亮火烧司马懿,最后却因为降大雨,计划落空。”

“本以为只是一个假,没想到,今却是真的见到了。”

刚才大雨突然降落的时候,张凡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

没有什么仁德感动上。

更没有什么张凡能通神明,控制气。

仅仅只是因为桃花源符合火烧上方谷的地理环境。

看着众人一脸不信的表情。

张凡只能简单的解释道:“桃花源是个山谷,四面环山,峭壁悬崖,是然的上方谷。”

“谷底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

“这种地形一旦谷内起火,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

“到高处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同时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上升到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

“这些云雾中的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

火烧上方谷的原理,张凡当初没想明白,特地上网查证。

通过科学的原理,进行解释。

确实存在这种情况。

所以张凡才能肯定,是因为桃花源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这场大雨。

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樱

“神明一,确实是无稽之谈!”

“但是凡的仁德,我相信肯定是能感动上的。”

唐五爷笑呵呵的表示。

其他村民纷纷附和点头。

意思自然十分明显。

他们不信。

张凡没有要多做解释的意思。

谁让这场大雨,来得这么及时呢?

“好了!先不这个问题。”

“大火已经灭了,先离开这里吧。”

“等亮之后,再来检查桃花源的情况,进行重建。”

不通,张凡也就干脆不了。

他转身朝洞外走去,同时道:“现在当务之急,是查清这场大火是怎么来的。”

“这个季节,不可能无端起火,桃花源的大火,肯定是人为。”

“纵火的人必须抓住,桃花源的损失,需要有人付出相应的代价。”

张凡冷着脸,语气有些冰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