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剑出东山(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到这,明月散人停顿了下,才缓缓说道:“于是,叶安石下山了。”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陈棠的心神瞬间紧绷起来。  

以南夏当时的局势,韩温势大,在朝堂中,已经没有力量能与之抗衡。  

而东山剑阁,代表的却是江湖势力!  

:“叶安石当时应该还没有修炼到化境大宗师的境界,抵达京师后,孝武帝命百官出城迎接,夹道叩拜,其中就有沈文度和叶安石。”  

“韩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百官,摆设酒宴。在场有官位声望的人都惊慌失色,沈文度毕竟是文臣,拥立新帝继位,被韩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真正见到韩温这种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宗师强者,哪里抵挡得住那种血气威势,照面之下,便已吓得汗流浃背。”  

“只有叶安石从容就座,与韩温谈笑风生。”  

陈棠听得聚精会神。  

这两位还颇有渊源,当年都是被赤龙居士看好的人。  

:“后来,百官退出,只剩下韩温和叶安石两人在营帐之中,没有人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但那场酒宴之后,韩温退兵,不久就病故了。”  

“啊!”  

陈棠惊呼一声。  

韩温是宗师强者,刚刚过了花甲之年,还处在巅峰状态,怎会随便病故?  

83最新地址陈棠不禁浮想联翩,恨不得逆流时光长河,回到过去,亲眼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剑宗叶安石,真是好手段。  

孤身一人,面对韩温和千军万马,一场谈笑风生的酒宴后,便化解了南夏的危机!  

这是何等的风采?  

若非叶安石出面,恐怕南夏已经不复存在。  

武道力量达到极致之后,一己之力,便能改变朝局!  

陈棠不禁回想起北乾,回想起元青山。  

若是他能达到剑宗叶安石的境界,或许师兄就不用死了。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叶落京师安天下,这句便是在说南夏剑宗。”  

“之后呢。”  

陈棠听得悠然神往,忍不住追问道。  

明月散人道:“叶安石借此泼天功劳,本有机会入朝拜相,位极人臣,但他却托病归隐,避世不出。”  

“当时有传言,两人曾在席间交手,大战一场,两败俱伤,叶安石只能隐居养伤。也有人说,借此一战,叶安石突破境界,踏入化境,当时没人知道详情,直到…”  

略作停顿,明月散人深吸一口气,才道:“直到陛下准备率军南征!”  

陈棠心中一动。  

知道接下来,便是影响神州南北的一场旷世大战,夏江之战。  

他只知道,夏江之战中,武帝这边面临的情况,却不知当时南夏的情形。  

明月散人道:“当时的南夏,韩温虽然病故,但韩氏一族仍牢牢占据着靖州,以此为中心,掌控西边益州和中间的江州之地。”  

“陛下当时降服北神州各部,被称为当世无敌,名声之盛,如日中天,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而南夏朝局动荡,门阀鼎力,皇权式微,朝中无人可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根本挡不住陛下的大军。”  

“不得已,孝武帝只能拜请剑宗出山,剑宗却推辞不出。多次征召拜访之下,剑宗才让一位族人下山,召集江湖各大帮会门派中的好手,绿林豪杰,草莽好汉,短时间内组建出一支十万新军,名为北伐军。”  

“此人名为叶玄,乃是剑宗的侄子,在南夏也极为有名。叶玄率领的这支北伐军,正是在夏江之战中,与陛下大军交战的主力。”  

“当然,真正决定这场大战走向的,乃是两位化境大宗师之间的大战。”  

明月散人提及这段往事,没有悔恨不甘,脸上尽是感慨之色,唏嘘不已。  

“那一次,便是剑宗第二次出面,与陛下拦江一战。也正是那一次,世人才知道,这位当年隐居山林,避世不出的叶安石,已经是大宗师!”  

明月散人道:“后来,南夏世人无不盛赞,剑出东山定乾坤。”  

叶落京师安天下,剑出东山定乾坤。  

南夏剑宗,叶安石。  

怪不得,明月散人身为武帝身边的人,言语之间,都毫不掩饰对这位剑宗的钦佩。  

仅有的两次出手,一次扶大厦于将倾,一次力挽狂澜,改变天下格局!  

陈棠仔细回想了一下。  

即便是武帝当年提到这位南夏剑宗,眼神中也没有什么敌意怨恨。  

或许,到了他们这个境界的人,早就看透世事与生死。  

怪不得明月散人曾说,南夏的江湖势力,甚至能与朝廷抗衡。  

除了南夏剑宗之外,光是这份调动能力,便足以让朝廷忌惮了。  

短时间内,聚集江湖各大帮会门派,各方势力的好手,武林豪杰,组建成一支大军,能与武帝亲率的大军正面硬撼,这是何等的统帅力!  

陈棠问道:“夏江之战后呢?”  

明月散人眼中闪过一丝嘲讽,道:“夏江之战后,剑阁叶氏借此一战,在朝廷和江湖上下,声望都已经达到顶点。叶玄掌控整个南夏战斗力最强的北伐军,势力声望甚至还要强过靖州韩氏。”  

“正因为如此,叶氏遭到夏帝猜忌,生怕叶家与沈家、韩家一样,可以随便废立皇帝。”  

陈棠微微皱眉。  

南夏皇权式微,百年来,始终面临门阀大族的威胁,夏帝有这种担忧倒是有情可原。  

但南夏剑宗两次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