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夏江之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陈棠看着地上的尸体,压下心中的欲望。  

他很想在这些人的身上仔细搜索一番。  

但他也清楚,摸尸也要分场合,看时机。  

眼下他们正在追杀,多留一刻,便多一分危险。  

美妇抱着独孤倾城,三人跟在身后。  

如此这般,走了半天之后,独孤倾城苏醒过来,见到陈棠三人还在身边,毫发无损,不禁心中大喜。  

期间美妇出去了一段时间。  

回来的时候,不知找来几套衣衫,扔给陈棠几人,让他们换掉。  

陈棠四人穿着的衣衫,不仅沾染着血迹,而且被不少人看见,确实容易引起注意。  

换好衣衫,几人跟着美妇,重新上路。  

大概走了十天,来到一处名为烟雨村的地方。  

此地仍在并州境内,距离山中客提及的景阳县倒是不远。  

烟雨村位于一片沃野之中,周围群山环绕,峰峦叠翠。  

每逢雨季,群山之间便会升起一团雾气,氤氲升腾,村庄置身其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村落外围更是竖起一道矮墙,起到一些防御用处。  

村口,一颗古老的槐树下,正有不少人围坐一团,大人小孩都有,聚精会神的听着里面一位花甲老者讲述着什么。  

陈棠众人从村外进来,这群人都没有留意。  

倒是那位花甲老者抬眼,朝陈棠几人的方向看了一眼。  

“说书的,你快接着说啊,秦天王率领百万大军抵达符水河畔,然而吴国只有八万大军,两军对峙符水,吴国如何抵挡?”  

听到众人催促,花甲老者才收回目光,继续说道:“秦军号称百万,其实只有二十余万。当时北方异动,秦军主力仍在镇守北境,以防北方入侵。”  

“可即便如此,秦天王对于吴国仍是志在必得!当时秦天王,被誉为秦国第一高手,如日中天,锋芒正盛。而吴国有一位剑神,被称为吴国第一。”  

“两军阵前,两人对决于符水之上,这一战打得惊天动地,符水断流…”  

听到这里,走在最前面的独孤倾城突然说道:“娘,这人说的好像是…”  

“别乱说!”  

美妇神色一冷,对着独孤倾城呵斥一声,竟是从未有过的严厉。  

独孤倾城吓了一跳,不敢说话。  

长孙鸣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古怪,看向陈棠和宇文黑狗,小声道:“这个说书的,说的好像是前朝的事。”  

“是吗。”  

宇文黑狗似乎不感兴趣,只是随便应了一声。  

长孙鸣小声道:“什么符水之战,分明就是前朝夏江一战,那位秦天王说的就是前朝武帝,据我所知,前朝武帝就是姓秦。”  

陈棠心中一动,似乎想到什么。  

三人在村口驻足,倾听起来。  

只听那位花甲老者讲道:“正常来说,吴国那位剑神,并非是秦天王的对手。但就在两人大战之时,却有小人出手,暗杀秦天王!”  

“啊!”  

众人正听到紧要关头,不禁发出一声轻呼。  

花甲老者道:“此人虽然战力不及秦天王,但精通刺杀之道,等待这个时机许久。若只是此人,也伤不到秦天王。”  

“就在此人出手的一刻,还有另外一位绝世高人对秦天王出手!”  

有人听得勃然大怒,愤声道:“既然是绝世高人,怎么不敢与秦天王一对一,反而行此落井下石之事,当真无耻!”  

“三对一,秦天王肯定敌不过了。”  

“秦天王就没有帮手吗?”  

听着众人的话,花甲老者微微摇头,道:“这个级别的强者,旁人很难插手进来。其实那一战,秦天王以一敌三,最后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只可惜,最后符水之战,秦军还是败了。”  

“最后出现的那位绝世高人,用了一些超出常人理解的手段,将草木都变成手持利刃的将士,还有一些驾鹤而至的强者,身处高空,驾驭飞剑屠杀秦军,鹤唳响起,必有秦军死伤…”  

“啊!”  

“用出这等手段的是仙人吧?”  

“这個仙人为啥要帮助吴国对付秦天王?”  

众人听得一阵惊呼,议论纷纷。  

陈棠听得瞠目结舌。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个花甲老者描述的一幕,似乎与前世史书记载的一场战役有些相似之处。  

当然,老者口中描述的更加玄乎。  

陈棠早就发现,这个世界的有些痕迹,与前世有契合的地方。  

但绝大多数,有着天差地别。  

长孙鸣低声道:“我敢肯定,这个老人家说的就是前朝的事,只不过换了一些称呼。什么吴国剑神,分别就是南夏剑宗!”  

宇文黑狗道:“走吧,前朝的事别听了。”  

几人跟着美妇进了烟雨村,长孙鸣仍是有些念念不忘,不时回头看一眼那位花甲老者,咋舌道:“这位老人家好大的胆子,换了几个称呼,就敢将前朝那些事讲出来。”  

“若是有人将此事告到官府,他肯定是杀头的罪!”  

美妇突然问道:“你打算告官吗?我估计,告官还能领一份赏银,记一份功劳。”  

独孤倾城突然变得有些紧张,看向长孙鸣。  

长孙鸣没注意到她的神色,闻言心生不悦,皱眉道:“前辈这是什么话,我长孙鸣是什么人,怎会做这等卑劣无耻之事!”  

“就算这位老人家说的是前朝之事,在我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