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0章 伏击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关键点来了,寅国的公冶将军,为何会误判形势,觉得周兴云等人,是一个规模上数万人的军团,而非一支小小部队?  

除了周兴云等人在飞龙崖西南方留下的许多战绩外,最重要的因素,周兴云在同一时间段内,在不同的地方,打了六场伏击战,歼灭了六支增援西南方的寅国部队。  

上面这句话听起来很矛盾,很不可思议,但周兴云和他的炎姬军,真就做到了。  

在一个时间段内,在不同的地方,打了六场伏击战,歼灭了六支前往飞龙崖西南方的寅国部队。  

从飞龙崖东北方通往西南方的主干道有三条,增援西南方的寅国部队,十有八九会经过这三条干道。  

周兴云连夜率领蟠龙众回到飞龙崖的东北方,就是要提前做埋伏。  

蟠龙众分成了六队人马,分别潜伏在三条主干道的山路旁,静候蛮夷部队自投罗网!  

众所周知,蟠龙众成员的战斗力差强人意,遇上寅国的精锐部队,没有周兴云等人相助,他们只有挨打的份儿。  

如今蟠龙众分成了六队人马,他们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不可能击溃寅国的精锐部队。  

这么说吧。蟠龙众成员不分兵的情况下,倒是有可能战胜一支寅国的精锐部队。  

玄阳天尊和沈泉都不是省油的灯,有他俩压阵,蟠龙众小胜寅国的精锐部队,问题不大。  

但是蟠龙众兵分六路,去伏击六支寅国的精锐部队,那真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一定会完犊子。  

不过,有周兴云和他的炎姬军助战,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将军!你死的好惨!”  

“天亡我军…天亡我军啊!”  

“为什么!你们从何而来!你们究竟是什么人!”  

“快跑!兄弟们快撤!我们必须有人活着回去!”  

“我们必须有人回飞龙崖本营,告诉公冶元帅!飞龙崖上的中原势力只是个幌子,中原武林真正的强者都在…这…里…”  

“副将!”  

寅国精锐部队的副将,撕心裂肺的呐喊,命令寅国将士立即撤退,把他们此刻的所见所闻,告知公冶大将军。  

然而,副将话还没说完,轩辕崇武已将其斩于三尺剑锋下。  

目睹此景的寅国将士,只能悲愤的哀嚎!  

“崇武、小帆!这边交给你们了,完事后速度来帮我们!夙遥、朵儿,我们转战下个区域!”周兴云目睹寅国精锐部队的小副将战亡,立即振臂高挥:“织云婢听令!随我走!”  

“是、宗主!”炎姬军的美女们齐声应道,险些让周兴云爽到翻天。  

这是伏击寅国部队的第一战,周兴云率领炎姬军,摧枯拉朽击毙寅国精锐部队中的高手,立马就撤出战场。  

他们没入山林,骑上预备好的马匹,火速赶往下一个战场,伏击下一支寅国部队。  

蟠龙众与蛮夷大军开战前,周兴云就认为,他们虽然在敌军实际管控的地区作战,看似非常不利,但十三国同盟乃入侵者,他们即便占领了南境边缘区,也没有主场优势。  

还记得周兴云深入敌后时,说过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吗?  

敌军阵中强者离营,此乃天时。  

蟠龙众熟悉南境地势,此为地利。  

周兴云只要调动起蟠龙众成员的士气,让他们确信自己是站在战场上、食物链顶端的最强兵种,便可成就人和。  

今日埋伏增援飞龙崖西南方的寅国部队,蟠龙众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他们没有不成功的理由。  

首先,飞龙崖西南方的寅国据点失守,约有近万人被神秘莫测的中原军团消灭。  

战死的寅国士卒,无不被割下头颅,一马车一马车的送到其他部队。  

此消息在寅军流传,寅国将士免不了会诚惶诚恐。  

尤其是之前就驻扎在飞龙崖西南方的寅国精锐部队,他们肯定料想不到,自己的部队仅离开几天,整个西南方的局势就变天了。  

再则是,增援西南方的寅国部队,他们之前的任务,是全力搜捕躲藏在飞龙崖东北方,剿灭三支寅国先遣队的中原人马。  

他们一直在飞龙崖东北方,漫山遍野的搜寻敌人,此时又匆匆忙忙的赶回西南方,将士们多少会感到疲惫。  

这对蟠龙众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  

其次,有一部分蟠龙众成员,非常熟悉南境边缘区的地势,周兴云等人埋伏寅国精锐部队的路线,规划得十分精致与精细。  

寅国部队通往飞龙崖西南方的主干道有三条,这三条主干道,形同一把三叉戟,寅国部队甭管走哪条路,最终都会在飞龙崖西南方的边郊集结。  

分散在飞龙崖东北方的寅国部队,要先回到主干道,顺着主干道前往飞龙崖的西南方,而后在三条主干道交织点集合。  

千万不要问飞龙崖东北方的寅国部队,为何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的,因为他们此前的任务是四处搜捕隐匿的敌人。  

千万不要问寅国部队为何要先回到主干道,然后顺着路径前往飞龙崖西南方。  

行军打战有路你不走,莫非要翻山越岭?你是不考虑军队携带了多少储备物资,以及行程速度等因素。  

更何况,对于寅国的将士而言,飞龙崖地区是他们控制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不走正路,怕不是脑子有病。  

哪怕在敌人的地盘行军,将士们也得走主干道。除非你不考虑士兵们的体能消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