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三个破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孙志伟的这句话如同石破天惊,把在场的人都镇住了,连老奎因都以为他只发现了一个破绽。  

“第一处破绽在染料上。”  

“在这幅画中,圣母所穿斗篷的阴影处,运用了少量的蓝紫色染料。”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紫色染料只有一种,那就是‘泰尔紫’。  

“而‘泰尔紫’则来源于地中海染料骨螺的分泌物,因为提取艰难,历来都是权贵的象征。”  

“据我所知,在中世纪,1.2万只地中海染料骨螺才能提取到1.4克‘泰尔紫’,其珍贵程度超过了黄金。”  

“‘泰尔紫’闻起来应该有一股大蒜的味道。但是,我却没有在画作的紫色上面闻到任何味道。”  

“这幅画作的作者显然不是个精通化学的人,他并不知道,在天然色中蓝紫色比紫色更加罕见,中世纪也根本没有蓝紫色的颜料。”  

“我猜它应该是1856年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帕金合成的苯胺紫。苯胺紫溶于水中呈现蓝紫色,而且没有气味。”  

“我想这很容易证实,只要从画中取一点紫色颜料去化验,应该很快就能得出结论。”  

“中世纪的画作中用了19世纪的紫色染料,这显然有问题。”  

众人闻言都很吃惊,因为谁都没有将注意力,放在画作中那不显眼的一点点紫色上面。  

孙志伟能观察到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他眼光独到,观察细致,后面的解释也说明了他富有科学素养。  

协会会长费尔南多·哈里斯听到他的解说后内心振奋。  

虽然在那天的会议上,他想出了这个破解僵局的办法,但他内心中并不像语气里那样坚定。  

如今,孙志伟的这一条鉴定结果一出,他入会的障碍已经一扫而空。从此以后他在协会里就多了一个强力的盟友。  

“第二处破绽在画作底层的线条上。”  

“刚才我们通过紫外灯的照射,发现在画作的背后出现的很多极细的线条,那种线条是现代画家作画前,用石墨铅笔勾勒出的画作的轮廓。”  

大部分画家在画油画前会用铅笔素描打底,以免上色时出现混乱,这个步骤在座的鉴定师都很清楚。  

“据我所知,石墨铅笔出现的年代,最早只能追溯到18世纪中叶,中世纪显然不可能有这么细的石墨铅笔,这显然有问题。”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认可这个判断,这一点刚才他们亲眼所见,所以,对孙志伟的判断,他们一致认可。  

“第三处破绽在画作表面的树脂上。”这却是大家没有想到过的地方。  

“这些树脂的表面已经充满了裂痕,仿佛是时间沉淀的原因,导致了树脂开裂。”  

“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裂痕的分布很不均匀,而且裂隙的大小也不统一。”  

“很明显,这些裂痕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制造的。”  

说完三处破绽,孙志伟环视众人得出最后的结论。  

“所以,我判定这是一副赝品。再依据刚才染料和石墨铅笔的时间来判断,这幅画的绘画时间大概在19世纪中叶以后。”  

孙志伟话音刚落,会议室中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真是精彩的鉴定过程,詹姆斯先生,欢迎您的加入,M国评估师协将以你为荣。”  

说话的是鉴定大师奎因·阿姆斯特朗,因为他从不站队,但他资格又最老,所以他的肯定一般没人会反对。  

这次由他来一锤定音,这比任何一方的认可都更加有效。  

“谢谢奎因大师,感谢费尔南多先生。”即使有了老奎因的肯定,孙志伟也不会忘记费尔南多会长的举荐。  

费尔南多刚才被老奎因抢先宣布了结果,正后悔着呢,却突然听到孙志伟的感谢声,顿时他又高兴了起来,看来这个盟友他没有丢。  

一切尘埃落定,这时候孙志伟才算顿时松了一口气。这还是他第一次将鉴定过程,完整的呈现在外人面前。  

这跟他以前,把空间的鉴定结果,直接写在鉴定证书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一个是看着答案做题目,一个是直接抄答案,这两者完全不同。  

前者代表了他的成长,说明以他目前的知识积累,即使不用空间鉴定,依然有可能通过自主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鉴定结果。  

他矜持的微笑着,一边接受众人的恭维和赞赏,一边让出了主位,开始收拾鉴定用品。  

其他人一部分围着他说话,另一部分人则跑去画作前,他们要亲手验证孙志伟刚才说过的三个破绽。  

等孙志伟收拾完毕,有人开始离场,在M国评估师协会中,这些委员们各司其职,每天的事情多着呢。  

不过在走之前,他们纷纷前来跟孙志伟打招呼告别。  

眼看着孙志伟即将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鉴定师,不管他们以前是怎么看待孙志伟的,现在与之交好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这还是他们不知道孙志伟是个亿万富豪,如果被他们知道孙志伟这么有钱,那他们的笑容会更加的真诚。  

因为每一个亿万富豪,都是鉴定师们的衣食父母啊。  

而孙志伟则对每一个人的问候都温和的回礼,这些就是他的人脉呀,以后他们就是一伙的了。  

指不定他将来还能用上这些委员们呢,给他们笑一个不吃亏的。  

很快众人散尽,孙志伟则跟随会长费尔南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