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冲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接下来三人对新剧本展开了讨论。  

司徒兆敦对着剧本一个字一个字拆开了问,姜闻在在后面补充。  

路江做好学生角色,一一解释。  

整体剧本的主题就不用说了,就是隐喻历史轮回。  

主角开场普通人,代表的就是底层老百姓。  

遇到女神的包厢很是和谐,代表社会稳定阶段,女神代表普通人的爱情,也代表了底层人民所珍视的事物。  

第二包厢出现贫富、阶层等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和真相。  

放在循环剧本中,也代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腐败等问题开始滋生。  

女神变成玩物,可以隐喻美好事物都有两面性,看问题得客观,爱情也不能盲目。  

也可以代表和谐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分配进入极度不平衡阶段,底层人民所珍视的事物开始被剥夺。  

第三个包厢比第二个包厢更大,美女也更多,代表既得利益者们的奢靡程度更上一层楼,但很快被黑衣人代表的新势力用暴力取代。  

主角在革命阶段站对了位置,于是在第二个循环中成了新的权贵阶层。  

面对新来的女神和愣头青,主角和第一循环的权贵们一样冷漠,享受既得利益,视底层为无物,丝毫不记得自己也曾是底层。  

接着奢靡程度更甚,来到更大包厢,视更多“女神”为玩物。  

结果没有意外地引起新势力的革命,新政权倒台,主角回到走廊,重新变回底层。  

在第三次循环时,主角亲身经历了旧时代历史的循环枷锁,开始觉醒。  

拒绝了女神的召唤,也就是拒绝了进入新轮回,转而坚定地带着兄弟朋友们,走过禁忌之路,经历蜿蜒曲折的道路,顺利走出大楼。  

这一段致敬的是谁就不用多说了。  

走出大楼后,大楼外的各色行人都曾是大楼里的人,只是身份不同,代表主角已经跳出封建落后的旧历史循环,来到全新的理想世界。  

最后主角的朋友上错车,代表了新的循环依旧在继续,只是形式不一样,能否阻止或者再次冲出循环,留了个悬念。  

至此,剧本端的事情基本捋顺。  

用司徒兆敦的话来说就是:比原版要好一些了。  

姜闻的评价是:片名用不醉很合适。  

但剧本只占此次制作任务的不到三成。  

剩下的七成,在于落地。  

确实。  

无论什么样的剧本,能否落地呈现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路江的片子又是一镜到底。  

别的不说,光说改编后的调度难度就比原版大了一大截。  

原本五个房间互相独立,演员不用四处跑场,流水账一样跟着主角视角去拍即可,难度其实并不大。  

新剧本房间虽然少了,但主要的演员们的戏份却大量增加。  

又因为一镜到底,留给演员们的换装转场时间就极其有限。  

关键还不止转场一次,而是多次,难度剧增!  

稍有失误,就得重来。  

从这个角度上看,路江在司徒兆敦和姜闻眼里就是年纪轻,写剧本阶段下手没轻没重,真到了拍的时候怕是得后悔死。  

但同时也承认。  

这片子只有上了这样的难度,才真正具备了冲奖的含金量。  

所以接下来三人重点讨论了如何调度和如何设计空挡方便演员转场。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起主角在走廊上的场景。  

比如从第一个包厢出来,镜头对准片场反方向,方便后头的演员转场换装。  

在这里,姜闻给出了修改意见:“这里最好加几个镜头,把黑衣人群体是怎么产生的交代清楚。”  

于是在每次主角回到走廊时,来来往往的服务员、顾客又或者是直接被某些包厢赶出来的人。  

同时走廊上也多了许多看向各个包厢惊讶、恐惧、愤怒之人的镜头,这些人看到包厢内的场景后,大部分默默离开继续做自己的事,少部分穿上黑衣,或者加入黑衣队伍,又或者是拉人加入队伍。  

比如主角每次都会成为被拉拢的对象,拉拢形式可以是问主角厕所在哪儿,或是问有没有火机,又或者是推销等。  

总之黑衣人无处不在的招揽,主角也多次无意识地拒绝,代表了“革命”对大多数没觉醒的普通民众的绝缘性、盲目性和警惕性。  

顺道着也为演员转场创造时间。  

如何转场的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是制作端的问题。  

胶片摄影机太大太重,很多想象中的镜头转换看着简单,实际上是很难做出来的,这又要怎么解决,有没有什么替代方案。  

路江顺势给姜闻再次介绍了自己在技术端的一些创新。  

但这还没完,最重要的还在于分镜设置。  

新不醉是一镜到底,没有分镜,但其实处处都是分镜。  

同样的剧本,不同水准的导演会拍出不一样的效果。  

好莱坞电影好看,全都是因为剧本好?  

卧虎藏龙能拿奥斯卡,全是因为剧本迎合西方价值观?  

同样是和四大天王战斗,封神2和黑神话悟空怎么差别那么大?  

电影,是用镜头讲故事的艺术。  

拍摄时怎么构图?灯光怎么设置?人物怎么表现?又或者是该怎么给特写等等。  

这些才是最能体现导演功夫的活。  

所以新不醉只有把每一秒钟都能处理好,才能真正冲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