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二章 至北平(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王言跟好汉们吃喝了两天,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渐渐的害怕的情绪少了许多,也有胆子跟王言嘻嘻哈哈了。  

当然却也并没有真的如同刚开始说的那般,要等着这些人半个月。也没有谁真的敢走。  

好汉们还是有点儿数的,他们可以跟王言嘻嘻哈哈,那是王言不给他们摆架子,却不是他们多牛逼。哪怕王言让他们走,他们也不敢动。  

他们感觉的出来,王言真没吓唬他们,没跟他们开玩笑。他们敢跑,要是被抓回来,真要被凌迟!  

都是单雄信办的事儿,他派人去各地接了这些人的家里人过来,跟着老王家的庄子一起过好日子。  

就在这边留了一个星期以后,王言带着这帮好汉继续赶路赴任。  

事实上他在这边停了一星期,时刻关注他的人们都已经哆嗦了。就怕王言气不过,亲自开杀。他们可没胆子剧起兵力去围杀王言,何况前车之鉴也在那呢,三五千人都被王言追着砍,他们这帮幸存的二线家族,更不必多说,还不够王言一勺烩的呢。  

有胆子、有能力聚兵的,终究是少数。何况先前都剿灭了许多大族,现在这样的家族更没有几家了。  

王言也不着急,就慢悠悠的带着大部队晃悠,同一大堆的老婆孩子游山玩水。至于如此一大堆的人,沿途吃喝的开支,当然不可能花老王家一分钱,更不可能多花大隋朝庭一分钱。  

都是所到之处的幸存大户负担,王言带着部队好像土匪一样,就踩着他们的脸威逼,给钱就平安,不给钱就要挨收拾。  

王言亲自坐镇,理由也多的很,整死他们。  

朝堂上没人抨击,地方上没人反对,杨广默然无语,都由着王言肆无忌惮。  

他们知道王言憋着气呢,杨广也知道王言不甘心,骑脸输出就是不死心的逼迫他们继续造反,地方上的官员没有谁敢多废话,王言一路过来,砍了不止一个官脑袋。  

堪称无法无天。  

人们都认为王言已经疯了。  

随着王言一路行进的好汉们早都麻了,无他,太威风了,太牛逼了。  

现如今,天下间都有着王言传奇的事迹流传,他们这些人当然也清楚,王言绝对是励志的典范。十八岁初出茅庐,三十二岁权倾天下。  

他们听到的各种传说,都没有跟着王言一起走这一路来的更加震撼,真是霸道无比,真是脑袋硬的很,真是勇往无前死不旋踵。  

一点儿退路都不给自己留,硬顶上去就是干。  

同时对身边人也是真好,如此一路行军,一路接受地方大户的孝敬,分到个人手上的,比他们以前抢劫来钱快多了,而且还安全,数目还要更多。就连最基层的军卒,拿着这一笔钱回家都能盖新房,置几亩地,买上一头牛,娶媳妇,生孩子。  

王言是真的大方,罪责他全担了,好处全让身边人受了。  

他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在之前的豪门大户的浩劫之中,总听说军队有哗变。就是因为地方的军官不听王言的话,军卒们砍了军官的脑袋,逮着大户猛杀。  

军卒的动因是什么?是王言承诺了,他们在这边杀,他们家里是别的兄弟杀,到时候大户的好田地先给他们分。  

还承诺,谁敢抢他们的地,那就杀谁,有事情死命跑出来到他面前告状,他都给做主。  

有着过往的好口碑,他说话,军卒们都是信的,因为他的许诺全都做到了。  

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他虽然被撸下来了,但是他说的话谁敢不听?他这时候可是正憋气呢,没有人敢让他更生气,包括杨广安排的那些人也是一样。  

大家都很有默契的,在按照王言的既定规划收尾。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件事是早都答应好的,是王言代表大隋朝庭许诺的。如果不执行,恐怕会惹出更大的乱子,地方部队离心离德,又回复到以前那般跟着地方大户沆瀣一气,那么掀起来这一场斗争,就完全的没有意义了。  

除了枉死的人们,一切又回去了从前。  

那不是人们乐意看到的…  

之后的路途中,王言没有再遭遇伏击、围杀,本来是一个多月的路程,王言硬是磨磨蹭蹭的走了将近四个多月,直到战后的各项措施、抚恤等等基本落实到位,这才还算愉快的到了北平。  

早都收到消息的北平王罗艺领着北平的一干文武,十分恭敬的出城迎接。  

王言是幽州行军总管,从他到位之后,整个幽州的军政事务都由他总管。所以哪怕罗艺是王爵,是这边的军事首脑,麾下数万兵马,也要听从王言的号令,不听不行。  

或者换个说法,罗艺也不敢不听。王言如今凶名极盛,在军中威望极高,便是罗艺麾下的军卒,都对王言崇敬非常。罗艺毫不怀疑,如果他不听话、找麻烦,王言会毫不犹豫的砍了他。  

并且他死了也是白死,不会有人给他说话的。  

眼下的局面是,大家都被王言给杀怕了,谁也不想招惹王言。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王言老老实实的在幽州打高句丽,最好打上几十年。等到王言年老体衰,失了心气,也就不成气候了。  

“罗艺,拜见王公。”  

王言含笑见礼:“见过北平王,你镇守幽州,抵御高句丽,劳苦功高。某家并非不分青红皂白之人,何必如此客气?”  

“我是敬重王公啊,王公敢为天下人所不敢为,实乃千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