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宋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石鼓书院!

副院长陆鸣站在广场中,看着一众学子心情有些激动。

这些都是未来他们石鼓书院的种子希望呀。

陆鸣还很年轻,今年刚好30出头,但他无疑也是天才,早就已成为一代大儒,在整个大武儒林中,名气也很大。

所有人都认为二三十年后陆鸣将会接替齐静峰,成为白鹿书院的院长。

但陆鸣认为,继承一个书院哪有创立一个书院更有成就,这也是为什么他不远万里从京城来到楚州的原因。

他今年才30,而他老师齐静峰相对来说还很年轻,所以他不想白白在白鹿书院中虚度光阴。

陆鸣心中有一种紧迫感,这不仅是来自于他们儒家内部的压力,还有外界的压力。

比如城西半个月前就已经开始招收弟子的金刚寺,有城东的紫云观。

他们都只用了半个月时间而已,便已经人声鼎沸。

佛家道家都已经开始传教,很多雁城百姓都自发的前往这里听经讲道,现如今,金刚寺和紫云观都已经香火鼎盛。

而他身为儒家弟子,自然也要扛起大任,传播他们儒家经典真意,免得楚州这片大地上儒学衰微。

陆鸣一边想着一边在观察上山的学子,直到中午人才越来越少。

“等等,还有我!”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稚童气喘吁吁的奔跑着,从青石台阶上派出的跑了上来,在他身后还有一个中年男子,神情也有些急促,看样子是这个稚童的父亲。

“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准备闭山开始考核了!”

陆鸣看到这一幕,面带微笑的说道。

“而且你年岁太小,我们石鼓书院不招收启蒙学子,以后每年都会招生,等你年岁大一点再来吧。”

年轻的这个稚童看上去才七八岁,而他们石鼓书院招收的学子乃是10~20岁,太大的不要,太小的也不要。

太大了,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固化,而且20岁以上,大家满脑子都是去参加科举,那夏辰耗费这么大精力心血创立的石鼓书院岂不是真的要为国培养人才了?

而太小不要则是因为石鼓书院传授的都是治国谋略,甚至会涉及到兵法等多方面知识。

年岁太少,很难理解。

“我今年已经八岁多了,马上就快10岁了!”

小宋智听到这话有些急切。

“这位大人,您就让我家孩子前去参加考核吧,他虽然年纪小,但很聪慧的,我们专门从京城来到这楚州的……”

这时宋智的父亲也走了上来,对着陆鸣连忙说道。

陆鸣看着眼前稚童,他衣着简朴,明显不是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这个少年虽然稚嫩,但眼神坚毅,他们不远万里从京城来到这里,显然真的是有求学之心。

但最终陆鸣还是摇了摇头。

“你年岁太小了,而且,规矩便是规矩,礼不可废。”

今天是石鼓书院开山之日,眼前这个稚童不仅年龄太小,而且已经错过了入山时间,儒家最讲究礼,陆鸣并非没有怜悯之心,他身为副院长,这书院的实际管事人,清楚的知道这个开头不能够开。

规矩不可随意打破,特别是石鼓书院乃是新创立的书院,不能随意开这个头,否则,众人便会看轻这规矩,日子久了,便无人重视这礼了。

“发生何事了?”

在这时一个青年从下方青石石街上走了上来。

正是许星辰。

“许大人!”

陆鸣看到许星辰之后行礼,陆鸣将现场的情况跟许星辰一一说来。

许星辰事务繁忙,就是士官人才培养,他今日还是抽空过来,想要看一下有无人才挖掘。

“是你……”

突然,小宋智指着许星辰有些吃惊的说道。

许星辰这才正面望着宋智,看到这个小孩的正脸,他也微微一愣,然后不禁一笑。

他认识这个小孩,准确的来说是在京城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他被夏辰用全家威胁,心灰意冷走在街道上给自己打气时,由于动作怪异,正好被一稚童看到。

当时那个稚童童言无忌,嘲笑许星辰,认为他是没背诵出课文来背,老师打了手板。

那个稚童便是眼前这个小小少年。

一年多过去,一切都已物是人非,许星辰自身的命运早已改变,不再是当年国子监的那个无权无势的学子。

当时许星辰为其苦恼懊悔之事,一年多回首再望去时,那一件事却是成为了他最大的机缘……

“你还记得我?”

许星辰看着眼前这个小小少年一时间思绪颇多,他能够记得这个小小少年那并不奇怪,毕竟他天生记忆力超群,称得上过目不忘。

这个小小少年年纪如此幼小,当时自己不过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竟然还记得。

“有些印象!”

小宋智点了点头。

“许大人与这个小少年认识?”

陆鸣听到两人谈话不由问道。

“一面之缘!”

许星辰收敛思绪,平静的说道。

“求大人让石鼓书院收下我家孩子吧,他很聪慧的。”

宋智的父亲此时连忙请求许星辰。

许星辰看了一眼宋智,再看了一眼陆鸣,最后缓缓摇了摇头。

“规矩不能轻易打破!”

听到这话,无论是宋智还是宋智的父亲都满脸的失望。

父子俩对着许星辰还有陆鸣行了一礼,然后便准备转身下山。

“书院虽然不能让你直接进去,但你我之间确实有缘……我考考你!”

许星辰喊住宋智,小宋智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希冀。

许星辰询问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出自于启蒙经典书籍,但许星辰却要他讲解自身看法等,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