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 章 明朝后期为什么帝王无法驾驭文官(2/3)
党相互制衡一下,魏忠贤一死,东林党一家独大,李自成打过来的时候,崇祯管大臣们借钱,一个个在那哭穷。”
“魏忠贤至少能保证军费,没了他,军队没了军费,根本没法打仗。”
……
【魏忠贤能搞来很多钱,他专门针对官僚富商收税】
【大大提高了财政收入,是明朝的财神爷】
【有了钱,就能给军队发军饷,军队就有了战斗力】
【魏忠贤减轻百姓的赋税,积极赈灾拨款】
【所以魏忠贤在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自成也不可能攻破北京,那时候的他还在吃皇家饭】
【他是奸佞小人,毋庸置疑】
【他是一把刀,用对的地方,也可以发挥不小的用处】
【比如压制只会空谈的东林党】
【为边疆大军不计手段筹措军饷】
……
“承恩,朕真的做错了吗?”
崇祯望着天幕,看着后世对魏忠贤的评价,脸上露出了茫然的神色。
“东林党真的比魏忠贤还要坏?”
“大明亡于东林党?”
王承恩不知怎么回答崇祯皇帝,他只知道他们是一群阉人,只对帝王忠诚。
“魏公公起码不想大明亡国。”
听到王承恩的话,崇祯皇帝脸上闪过一丝复杂。
“是啊。太监在贪,起码他不想亡国,亡国他必死。”
他终于想起了哥哥临终前的嘱咐。
“魏忠贤不可杀。”
“可惜朕明白的太晚了。”
……
看着天幕继续滑动,历朝历代帝王心头划过一丝复杂。
【大明的职场环境异常残酷,与文官的集体报复心理有很大的关联】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文官有着天然的戒备心理】
【在他频繁清洗与杀戮的过程中,导致文官集团高度缺乏安全感】
【以至于后期文官集团相互抱团十分严重】
【朱元璋废掉了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
【永乐大帝朱棣启动内阁机制】
【这一时期,国家的大事决定权基本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到了著名的三杨时期,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大臣主政的时期】
【在大事上基本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礼】
【此刻,武将是制衡文官的重要筹码,两者之间问题还未爆发】
……
弹幕:
“唐朝重用异族,宋朝忌惮武将,明朝猜忌文官,华夏历史已经把各种结果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让朱元璋来,他轻蔑一笑,杀了,都杀了。”
“这还真是朱元璋能干出来的事。”
“洪武四大案杀了多少人,对于朱元璋来说,都是小意思。”
“武将难得,文官确实是韭菜,割不完,根本割不完。”
“文官误国,武将护国。”
……
【仁宣时期,大明官员生存环境相对较轻松】
【文武官员之间,并没有摩擦出太大的火花】
【到了瓦剌留学生朱祁镇这里,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武将集团基本死于这场战争】
【文官代表于谦,京城一战定乾坤,文官的职场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文官开始有意识的抱团,他们绝不允许杀文官如割韭菜一样的生存环境再现】
【武将集团因土木堡之变没落了,文官集团异军突起】
【于是帝王们开始培养制衡文官集团的棋子宦官】
【宦官掌权后,迅速对文官攀咬】
【两者虽互相制衡,但大明皇帝依旧很难做到真正的集权】
【明朝的权力斗争,在嘉靖皇帝一朝达到了巅峰】
【权力斗争内耗的都是大明的元气】
【直到崇祯皇帝即位,明朝终于到了水生火热生死存亡之际】
【最终让大金成了最后的赢家】
……
看完视频,朱元璋两眼一黑。
他先前辱骂崇祯皇帝,觉得一头猪坐在皇位上,可能做的都比他成功。
然而当他看完大明的弊病后,觉得即使铁血如他,遇到这群抱团如铁板一般的文官集团,心里也突突。
“要是咱穿越成崇祯,必须得把武将集团一起带上,没有他们在,咱不放心。”
“穿过去太晚了也不行,怕没有了力挽狂澜的机会。”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棘手。
“怎么比开局一个碗还难办?”
“明末真是地狱模式。”
“这帮文官,这帮东林党,以一己之私,覆灭大明,真的是太过分了。”
“书生误国啊。”
然而天幕播放的下一个视频,差点让朱元璋直接晕了过去。
一个相当尖锐的标题出现在天幕上:【明朝皇帝短命的原因分析】
明朝历代帝王全都望着天幕,面色复杂。
难道他们短命?
是被人害了?
视频中的旁白响了起来。
【明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将文官集团拿捏得死死之外】
【其他想要开创一番事业的帝王,寿命大多不长】
【反而是寻仙问道,不务正业、基本不理朝政的皇帝能活过50岁以上】
一张明朝帝王寿命表出现在天幕上。
朱元璋使劲瞪大了双眼,眼里尽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大明16位帝王,活过50岁的只有4位。
“除了咱和老四,只有嘉靖和万历两位皇帝寿命超过50。”
“难道真如天幕所说,想要开创一番事业的帝王全都不长命。”
“求仙问道,帝王荒唐之举,只是迷惑臣子,用以保命的手段?”
这一刻,朱家父子三人全都怒了。
视频中飘来的弹幕,更让他们怒火中烧。
“我一直有这个怀疑,只有两个不上朝的皇帝寿命长。”
“自信点,把怀疑二字去掉,文官集团太强大了
“魏忠贤至少能保证军费,没了他,军队没了军费,根本没法打仗。”
……
【魏忠贤能搞来很多钱,他专门针对官僚富商收税】
【大大提高了财政收入,是明朝的财神爷】
【有了钱,就能给军队发军饷,军队就有了战斗力】
【魏忠贤减轻百姓的赋税,积极赈灾拨款】
【所以魏忠贤在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自成也不可能攻破北京,那时候的他还在吃皇家饭】
【他是奸佞小人,毋庸置疑】
【他是一把刀,用对的地方,也可以发挥不小的用处】
【比如压制只会空谈的东林党】
【为边疆大军不计手段筹措军饷】
……
“承恩,朕真的做错了吗?”
崇祯望着天幕,看着后世对魏忠贤的评价,脸上露出了茫然的神色。
“东林党真的比魏忠贤还要坏?”
“大明亡于东林党?”
王承恩不知怎么回答崇祯皇帝,他只知道他们是一群阉人,只对帝王忠诚。
“魏公公起码不想大明亡国。”
听到王承恩的话,崇祯皇帝脸上闪过一丝复杂。
“是啊。太监在贪,起码他不想亡国,亡国他必死。”
他终于想起了哥哥临终前的嘱咐。
“魏忠贤不可杀。”
“可惜朕明白的太晚了。”
……
看着天幕继续滑动,历朝历代帝王心头划过一丝复杂。
【大明的职场环境异常残酷,与文官的集体报复心理有很大的关联】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文官有着天然的戒备心理】
【在他频繁清洗与杀戮的过程中,导致文官集团高度缺乏安全感】
【以至于后期文官集团相互抱团十分严重】
【朱元璋废掉了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
【永乐大帝朱棣启动内阁机制】
【这一时期,国家的大事决定权基本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到了著名的三杨时期,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大臣主政的时期】
【在大事上基本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礼】
【此刻,武将是制衡文官的重要筹码,两者之间问题还未爆发】
……
弹幕:
“唐朝重用异族,宋朝忌惮武将,明朝猜忌文官,华夏历史已经把各种结果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让朱元璋来,他轻蔑一笑,杀了,都杀了。”
“这还真是朱元璋能干出来的事。”
“洪武四大案杀了多少人,对于朱元璋来说,都是小意思。”
“武将难得,文官确实是韭菜,割不完,根本割不完。”
“文官误国,武将护国。”
……
【仁宣时期,大明官员生存环境相对较轻松】
【文武官员之间,并没有摩擦出太大的火花】
【到了瓦剌留学生朱祁镇这里,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武将集团基本死于这场战争】
【文官代表于谦,京城一战定乾坤,文官的职场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文官开始有意识的抱团,他们绝不允许杀文官如割韭菜一样的生存环境再现】
【武将集团因土木堡之变没落了,文官集团异军突起】
【于是帝王们开始培养制衡文官集团的棋子宦官】
【宦官掌权后,迅速对文官攀咬】
【两者虽互相制衡,但大明皇帝依旧很难做到真正的集权】
【明朝的权力斗争,在嘉靖皇帝一朝达到了巅峰】
【权力斗争内耗的都是大明的元气】
【直到崇祯皇帝即位,明朝终于到了水生火热生死存亡之际】
【最终让大金成了最后的赢家】
……
看完视频,朱元璋两眼一黑。
他先前辱骂崇祯皇帝,觉得一头猪坐在皇位上,可能做的都比他成功。
然而当他看完大明的弊病后,觉得即使铁血如他,遇到这群抱团如铁板一般的文官集团,心里也突突。
“要是咱穿越成崇祯,必须得把武将集团一起带上,没有他们在,咱不放心。”
“穿过去太晚了也不行,怕没有了力挽狂澜的机会。”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棘手。
“怎么比开局一个碗还难办?”
“明末真是地狱模式。”
“这帮文官,这帮东林党,以一己之私,覆灭大明,真的是太过分了。”
“书生误国啊。”
然而天幕播放的下一个视频,差点让朱元璋直接晕了过去。
一个相当尖锐的标题出现在天幕上:【明朝皇帝短命的原因分析】
明朝历代帝王全都望着天幕,面色复杂。
难道他们短命?
是被人害了?
视频中的旁白响了起来。
【明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将文官集团拿捏得死死之外】
【其他想要开创一番事业的帝王,寿命大多不长】
【反而是寻仙问道,不务正业、基本不理朝政的皇帝能活过50岁以上】
一张明朝帝王寿命表出现在天幕上。
朱元璋使劲瞪大了双眼,眼里尽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大明16位帝王,活过50岁的只有4位。
“除了咱和老四,只有嘉靖和万历两位皇帝寿命超过50。”
“难道真如天幕所说,想要开创一番事业的帝王全都不长命。”
“求仙问道,帝王荒唐之举,只是迷惑臣子,用以保命的手段?”
这一刻,朱家父子三人全都怒了。
视频中飘来的弹幕,更让他们怒火中烧。
“我一直有这个怀疑,只有两个不上朝的皇帝寿命长。”
“自信点,把怀疑二字去掉,文官集团太强大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