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启国灭(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所郡多半是下一个目标。  

己方速度快一些,应该能赶上主力。  

然后,他就看到自家主公手指在舆图上点了点公西仇上一站位置,咻一下,两点一线划到了启国王都位置。顾德有些懵:“这是?”  

沈棠神色古怪:“他行军路线。”  

顾德:“…”  

第一反应荒谬,第二反应不可能,第三反应惊悚,顾德脱口而出:“这怎么打?”  

夏侯御也被公西仇逼得仪态尽失。  

顾不上什么文人风度了。  

差点破音:“公西仇,就问这怎么打?”  

两点一线过去,他是当路上的山啊水啊,都不存在吗?完全不考虑地势崎岖问题?  

公西仇匆忙塞了两口饭:“死板。”  

夏侯御差点儿将他跟前的桌案拍碎。  

破防道:“我死板?”  

公西仇咽下才跟他说话:“你都想不到咱们会这么跑,敌人能想到?咱们这些精锐又不是真的肉体凡胎,武胆武者几个会乖乖走路?底下士气旺盛到什么程度有算过?”  

他振振有词:“路,是给人走的。”  

某些时候,他脑回路跟沈棠是一拍即合。  

沈棠也对顾德道:“而咱们,非人哉。”  

自然不用跟普通人一样走人的路。  

“公西仇此前激进行军攻城,本就是想利用短时间多场胜利激发士气,士气接连突破极限是可以发生质变的。这点质变说不定真的能让三军主力从这——”她手指点了点代表启国王都的符号,“到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是作战手段有些太野了。”  

言灵手段繁多,只要文气/武气/士气充裕,任何天马行空的战术都可能出现,不一定非要中规中矩拆塔推水晶。公西仇自恃实力强,自然敢想他人不敢想,他选择强拆。  

顾德面色略有发苦:“先登斩将见过不少,怕是还没人见过直取一国国主首级。”  

正如公西仇说的。  

谁也想不到他这个阶段就敢强攻王都。  

自己人想不到,忐忑等待前线传回好消息的启国国主更想不到。哪怕战事再糟糕,乱臣贼子再厉害,利刃也不可能就抵着自己咽喉。  

他这么自信不是无的放矢,是真有底气!  

启国王都附近地势可是二十等彻侯亲手改造的,那可比传闻中“二十等彻侯亲手制造的人为险关”——朝黎关,更加有说服力。朝黎关是传说,但拱卫王都的地势不是。  

王室对此有准确可靠的记载。  

启国也是靠着这位靠山,几次灭国又能几次复国,甚至跟周边各国结成小联盟开启山海圣地,启国的名额也比其他国家多几个。  

那位彻侯就是启国的定海神针!  

奈何多年之前,这根定海神针就杳无踪迹,不管王室私下怎么寻找也找不到下落。  

国主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国试探挑衅,看着境内各地蠢蠢欲动,看着夏侯梨一步步壮大做强。是他不想剿灭启国地方军阀,一劳永逸吗?分明是内外交困让他分身乏术啊。  

殿内传来书简落地的动静。  

跟着是启国国主暴怒呵斥咒骂。  

“岂有此理!平日一个个自诩才高八斗,智比诸葛,该用到他们的时候,一个躲得比一个快,还故意拿乔摆谱,真以为孤没了他们,启国的天就要换人了?”看着满地的狼藉,他眼神凶恶,恨不得地上这些碎片就是那些老东西,用眼神就将他们都烧穿了。  

发泄情绪让他精神疲累,并无实际用途。  

他压低声道:“全都是乱臣贼子!”  

正在上蹿下跳的夏侯梨是贼子,满朝文武也有近半是乱臣。他们全部出身启国各地豪门望族,本地驻军不是同族就是他们门生故吏,要不就是沾亲带故拜了码头,启国国主的话在本地还没他们好使。看贼兵来势汹汹,他真有些怕了,想抽调兵马拱卫王都。  

朝中文武九成反对。  

前线抵抗贼兵本就很吃力了,这时候还将后方以及边境驻军调一部分到王都,万一邻国这时候趁虚而入怎么办?那些地方兵力空虚,不正落了贼兵下怀?此举万万不可!  

群臣反对,国主也无可奈何。  

以前因为定海神针就在王都不远处隐居,启国国主不担心人身安全,一度连护卫王都的禁军都不上心,宁愿少一点也不能都是外人!  

定海神针消失之后,国主不敢声张,尝试找机会将兵权收拢回来,几次三番都遭到了各家阻挠。他甚至不敢表露太多对王都禁军的关心,生怕被眼尖的看出他虚张声势。  

这些年变本加厉敛财也是为此。  

他需要暗地里筹建值得信任的兵马。  

怎奈何时不待人,人算不如天算。  

他现在极度没有安全感。  

“倘若世上真有奇迹…”  

为何不能降在自己身上?  

启国国主坐在桌案前的阶梯上,手臂搭在眼前遮住烛光,随着呼吸频率调节,逐渐恢复理智。贴身伺候的内侍见状,暗中挥手让殿外伺候的徒弟进来收拾残局。他凑上前,尖细阴柔的嗓子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温顺问:“陛下,今日可要幸哪位夫人?”  

“没兴致。”  

内廷让他没安全感。  

说着扫了眼弯腰打扫的内侍。  

“抬起头来,似是生面孔?”  

“是奴家半年前收的干儿子,怕他不懂规矩,留宫外宅子好好调教规矩才进来。”  

“哦,瞧着确实有规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