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和亲(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位王姬脾气不是很好哇…”  

沈棠如此跟顾池吐槽。  

就在不久前,这俩被王姬身边的女史“客客气气”轰出营帐,后者脸色臭得仿佛沈棠欠了她百八十万金子没还,眼神满含煞气,手中捻根银针都能cos容嬷嬷了。  

顾池懒得吐槽自家主公方才那个“精妙绝伦”的回答!他通过文士之道,基本摸清楚王姬本意。但自家主公一开口,便将王姬激怒得顾不上涵养轰人——  

也算是一桩过人本事了。  

他随口一问:“容嬷嬷是谁?”  

沈棠一本正经答道:“容嬷嬷啊,  

是一位鸡皮鹤发,精通针刑的女史,听闻内庭女子听到她的名讳,无一不畏惧。”  

顾池都不想知道自家主公上哪儿知道这种八卦,收敛脸上轻松的玩笑神情,确信身后并无尾随之人,  

笑道:“主公,这位王姬不会轻易放弃拉拢您的。”  

“拉拢?”  

沈棠皱眉回想面见王姬的场景。  

后者浓艳唇角那抹冷笑印象深刻。  

怎么看也不像是在拉拢自己。  

可偏偏,还真是这么回事。  

沈棠跳过这段:“王姬腹中胎儿怎么回事?看看肚子大小,若是没有刻意束缚腹部,推算时间,应该是尚在乾州那会儿。”  

也就是和亲队伍出发前就有了。  

谁这么大胆,跟即将和亲的王姬厮混?还是说,王姬是被迫才有的孩子?  

顾池的回答解开了谜底。  

也让沈棠目瞪口呆。  

顾池道:“是她跟她情郎的。”  

这些情报获得简单,从王姬、女史以及王姬陪嫁侍女心声分析出来的。  

“王姬的情郎?谁?”  

顾池说道:“应该是哪个高官家的宝贝庶子,二人是花朝踏青结识的。”  

这位王姬因为婢生子的缘故,家中地位卑微,不受生父疼爱,  

主母对她也只是面子功夫。为了给自己婚姻谋個前程而不是嫁给哪个丧妻老男人当续弦,  

便自己背地里物色了一个有些名声的官员庶子。虽是庶子,却是官员独子,家业殷实,人口简单。  

只要捏住此人的心,  

待日后时机成熟上门提亲,  

自己就能当对方正室。  

至于日后怎么过,  

看自己本事。  

王姬的算盘打得还算不错。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  

在她之前,其实已经有一个和亲王姬,  

同样是大臣家的庶女,但年纪堪堪双六,十乌派来质子带着十万精锐“聘礼”来接亲。因为婚礼准备时间长,郑乔就先收下十万精锐“聘礼”,一边将这批精锐打散了分到前线跟彘王兵马死磕,一边吊着“质子”和十乌。  

拖了大半年才给成婚,谁知王姬成亲第三天就突发疾病身亡了。  

消息传回十乌,人家哪里肯干?  

人家愿意“傻乎乎”以十万精锐为“聘礼”,图谋的是十万精锐拧成一股绳,随时反噬郑乔,但谁知郑乔这个LYB,宁愿牺牲十万精锐的作战默契,瞒着十乌方面将他们全部打散,分派各处,穿插到郑乔本部兵马。  

这些精锐是能打,但无法互相联系,不成气候。这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在郑乔的地盘上,  

掀不起风浪。  

于是,  

才有了十乌暗地里纵容马匪屡次侵犯陇舞郡,  

此举也给永固关防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的就是在边境问题上给郑乔施压。他们的马匪这次能屠了陇舞郡治所,将陇舞郡守斩首悬吊城门,下次集合更多兵力就能打得更远,看郑乔如何防守!  

郑乔果真不敢进一步激怒十乌,在陇舞郡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十乌见此便再次提出要和亲,但这次是给已经有大老婆的大王后之子求婚。  

庚国王姬去十乌只能当“小老婆”。  

这本是相当羞辱的请求。  

但郑乔还是答应了。  

还是老套路,随便点了个大臣家的庶女为王姬。但考虑到路途颠簸,身体弱、年纪容易夭折,便特地找了个年纪大的。最后,挑选到了如今这位王姬头上。  

接到旨意的时候,王姬已经怀孕。  

她都跟情郎约好来提亲了。  

谁知情郎听闻消息,称病在家,没半月就火速成亲。王姬求救无门,自身又被人盯着,根本没机会将孩子落掉。  

愁绪满腹,直到被十乌使者发现端倪。  

沈棠好奇:“十乌使者没发火?”  

十乌方面此次派出了不少重量级人物,为首这位还是大王后的亲哥哥,也就是此次和亲新郎官的亲舅舅。王姬明目张胆要给外甥戴绿帽,居然无动于衷?  

顾池表情古怪了一瞬。  

“发火了,但——”  

但这位王姬有本事啊。  

什么本事?  

顾池凑近低语:“王姬说她的情郎是郑乔,腹中孩子是郑乔唯一的血脉,说得信誓旦旦,十乌使者那边估摸着信了。”  

沈棠:“…”  

王姬这位姐妹厉害啊。  

这绿帽,郑乔戴得不冤枉。  

“空口白牙的,十乌使者也不是傻子,怎么就信了?”沈棠脑中名为八卦的神经蠢蠢欲动,一双杏眼亮晶晶的,“即便十乌想用王姬腹中的孩子做文章,但若是没有绝对的证据,世人也不会相信吧?”  

栽赃嫁祸也讲究证据。  

不能两瓣唇碰碰就给孩子上户口啊。  

顾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