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很招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当即让人上了道奏折,鸿胪寺请皇上御经筵。

奏折答复是:朕偶感微嗽,且等三月以闻。

皇上病了?

柳溍内心快速活动起来。

这可是个身体素质极佳的主儿,狠劲儿十足。

当年江南中刀受重伤,听说孝肃太皇太后病危,稍稍恢复便急匆匆往京城赶。

居然会以咳嗽为由拒绝御经筵。

这不是他的作风。

因为,皇上依旧连续两年不曾御经筵,当年还曾因为这事被苏首辅上奏折骂得很难听。

对这事深恶痛绝。

怎么可能会答应这事?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处处是疑点。

……

这天砚哥儿下学,苏晚晚又去东苑接孩子。

相比于上次的谨慎,杨稹倒是坦然许多。

“娘娘上次的计策甚好,至少柳内相行事有所收敛,罢黜贪滥不谨、或罢软无为、或年老有疾的官员,启用了一批廉能昭著、抚字有方之人。”

苏晚晚只是淡淡笑了下:“若不是杨先生运筹帷幄,引导舆论,也不会有这个结果。”

杨稹是个精明的。

柳溍和其党羽张彩的恶行被广为传唱,暴跳如雷,查来查去却查不出背后始作俑者。

只知道是读书人所为,半点也没疑心到杨稹身上。

毕竟他只是个还在读书的举子,父亲朝中为官,实在犯不着得罪柳内相。

杨稹波澜不惊:“娘娘谬赞了。”

这是苏晚晚第一次寻他办事。

若是办砸了,只怕苏晚晚以后再也不会找他。

无论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给她留个好印象,他都会全力以赴。

果然。

苏晚晚又有事来找他。

“杨先生可知,为何这次御史台提议查盘南北直隶及浙江诸省钱粮?”

查盘钱粮,是个绝佳的打击异己安插党羽的手段。

九边钱粮查了两遍,还没尘埃落定,现在又要查南北直隶和浙江诸省。

也不怕步子迈的太大出问题。

如果是陆行简在,他胆子大,这么做倒是可以理解。

可他不在宫里,这个奏折上得就耐人寻味了。

搞个不好,这个折子会把天捅出个窟窿。

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狗急跳墙,和居心叵测之人勾结在一起改天换日也不是不可能。

苏晚晚性子谨慎,暂时不敢把这个奏折批下去。

杨稹挑了挑眉。

她一个女流之辈,对前朝之事关注得真多。

太祖皇帝的“后宫不得干政”,已经沦为虚设。

只是皇帝都不反对,他一个区区举子,又有什么立场反对?

杨稹听父亲提起过此事,倒是如数家珍:

“娘娘可曾听说过京债?”

苏晚晚蹙眉:“何为京债?”

杨稹唇角勾起几分讥讽:

“年末各地官员进京朝觐,畏惧九千岁,担心惹上祸事,于是四处筹措银两进行贿赂。”

“每省二万余两,从京中富户手里借贷,等复任时取官库所贮加倍偿还,名曰京债。”

“这事动静太大,上下官员全都参与进去,恬不为异。”

“估计是九千岁自己觉得不安,打算以查盘为由掩盖其迹,又可从库中敛银,何乐而不为?”

苏晚晚呆住了。

柳溍明目张胆贪污到了这个地步,陆行简都不打算处置他。

只说还不到时候。

心中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浮了上来。

好你个陆行简。

真是老奸巨猾!

去年搞得天怒人怨,卖官鬻爵,也就刮到四十万两银子。

现在把柳溍这个贪官牌子立住,四方贪污受贿。

就等把羊养肥了再宰。

苏晚晚抿抿唇,只是说“本宫知道了。”

杨稹看着苏晚晚离去的背影,默了一会儿。

正月元宵节,他陪着妻子去看花灯,其实看到苏晚晚在众人簇拥下上了马车。

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这种节日里孤零零看花灯,说实话,有几分凄凉。

不知为何,他脑中一直盘旋着她挑眉问他的样子:“怎么,先生怕了?”

又冷又美,孤傲倔强。

实际上,他自己新娶的妻子也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

对他很是敬重,是温柔安静的性子。

只是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苏晚晚看起来也温柔安静,可骨子里有股劲儿,很招人。

以前他觉得自己只是好奇。

现在娶了妻,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所幸他善于掩饰,除了偶尔半夜梦回的遗憾,并没有旁的表露。

甚至在与她说话时,眼神坦荡清冷,叫人看不出任何异样。

……

苏晚晚批了那道盘查南北直隶及浙江诸省钱粮的奏折。

如果天要破个窟窿,有个高的顶着,她怕什么呢。

周婉秀还是如愿嫁给了徐鹏举。

苏晚晚就当不知道。

外祖父之死,陆行简拦着她不许报复,她只能按下性子。

结果二月还没过完,大外祖父也过世了。

苏晚晚并没有亲自过去吊唁,只是派人表达哀悼。

这个时候,不仅柳溍,其他有心人也察觉出几分不对劲。

皇后还好,皇帝可是有一个多月没露面了。

很快一道弹劾祖父苏健的奏折摆上了案头。

理由极其牵强附会。

说是当年举荐怀材抱德之士,有四人是次辅谢阁老的同乡。

祖父是草拟诏书之人,有徇私援引之弊,应该治罪,下镇抚司鞫问。

苏晚晚全身血液都凝固了。

祖父年事已高,去诏狱一趟,还有命活着出来?

针对完杨家舅爷和程家姑父,现在矛头直指祖父!

这是要彻底打压她娘家势力。

苏晚晚让人给邱夫人送了封信。

很快吏部尚书就此事弹劾了一系列官员,说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